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各种词典中对"杜撰"的解释是: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但是"杜撰"这个词的词源却真的来自一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五册在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讲到“小说的鉴赏”时,以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前后回答不一样呢?...  相似文献   

3.
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谈及黛主的“时时在意,步步留心”的思想性格时,老师们大概都不会漏掉关于读书的一个细节:黛玉在贾母面前称“只刚念了四书”,而后面当宝玉问及时又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对此,笔不能另有高论,只是想提一个因愚不可及所以大概还不曾被提起的问题:“为什么‘只刚念了四书’所达到的化修养水平被认为要远高于‘些须认得几个字’呢?”  相似文献   

4.
所谓“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在口语交际中一些话往往含有言外之意,理解言外之意也就成为口语交际考查的一个重点,它可以考查学生的提炼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巨著《红楼梦》,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在前八十回里,关于宝玉婚恋关系的描写是按两条线索叙述的。一条是“木石前盟”,写的是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婚变关系;另一条是“金玉良缘”,写的是宝玉与宝教的婚恋关系。现在我们看到的宝玉的婚恋的结局是“黛死铁婚”,即“薛宝初出固成大礼”,“苦练珠魂归离很天”。这是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为高鹗所续.人们有理由发问:这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构思吗?假如曹雪芹的原有构思不是这样,宝玉的最后婚恋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富有魅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路:当眼下一些地方剧种变得“门前冷落”的时候,南词却在小学校园里悄然升温。南词刚进校园让师牛都感到困惑——如何将柔美优雅的南词传承给小学生呢?延平区委宣传部、教育局和南词实验剧团花了不少心思,三家单位联合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南词的艺术世界》,除向广大师生介绍南词的基础知识外,还为小学生“量身定做”了《园丁颂》、《茫荡山上好少年》、《唱家乡美如画》等小曲目。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中应有核心课程.建议把“四书”等最重要的中国经典与一定的外国经典作为核心课程,组织多人来开,让更多的学子掌握、通晓.作为通识教育的“四书”课程,可以把《论语》、《孟子》等分别开,也可以把“四书”合起来开,目的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系统与安身立命之道,并学会怎样阅读经典.作为专业训练的“四书”课程,除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的做人做事之道,重视“人人有贵于己者”的道德价值外,还要重视从训诂开始,把义理、考据、辞章、经世结合起来,打好创造性诠释与转化国学经典及学会做科研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编高中语文第五册小说单元的《单元知识训练》在谈到如何揣摩小说精妙之处时,举林黛玉两次答话有意前后矛盾为例。“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妹妹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了这么一段故事: 忠顺王府派人来查问淇官下落,贾环借金钏儿跳井的事又在贾政面前低毁宝玉。贾政气得目瞪口呆,大叫道:“拿宝玉来!”宝玉早知凶多吉少,又要受皮肉之苦,正在厅上旋转,只见一个老妈妈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赶上来拉住她,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老婆子偏偏把“要紧”听成了“跳井”,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此情景,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吧!”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呢…  相似文献   

10.
“如烟,如雾,如尘”如何理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诗歌《瀑布》最后两行写道:“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这“如烟,如雾,如尘”呢?首先,要弄清楚“烟、雾、尘”的异同点:它们都是悬浮在空中的细小物体。但它们又有区别:烟─—...  相似文献   

11.
冯皓 《现代语文》2002,(5):51-51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i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in”音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i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i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  相似文献   

12.
【案例1】当激情遭遇冷场一次公开课上,我教学《触摸春天》,当我抛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安静能极其准确拢住蝴蝶呢?是神赋予的灵性吗?当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微型小说《画家和他的孙女》写道: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婷婷,也酷爱画画。她画了一棵树,爷爷说她画得不对,“树技怎么能比树干粗呢?”婷婷问:“树技怎么就不能比树干粗呢?”爷爷说:“那就不是树了。”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画家无话可说了。后来婷婷  相似文献   

14.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既然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永远也追不上时间.那么我们和时间赛跑还有什么意义?”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6.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í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ín”音 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文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í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í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近读《战国策》,忽然记起“幸”在古代宫廷中所指的意思:“亲近,宠爱。”(“君王…  相似文献   

17.
列宁曾经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①又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如何理解列宁关于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论断呢?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说辩证法不能脱离认识论,必须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辩证法。首先,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从总的目的和作用来讲,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1期刊登了黄立中先生的文章《应该客观和历史地评析鲁迅先生文章》,其中谈到应如何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认为其中的“中国人”并不是指“所有中国人”而应是指“反动派”。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对“中国人”的理解需要联系到对整个这句话的理解:其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有言外之意。要准确理解此句还必须搞清“不惮(即不怕)”的内容。黄文认为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的推测是“怎样往‘坏处’猜想都不以为过”,即认为“不…  相似文献   

19.
<正>每次教学《小数点搬家》,总会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小数点一直都在个位和十分位之间没有动,为什么叫小数点搬家呢?”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往往会模模糊糊地带过去,因为这一规律学生之后都会用。但面对学生一次次的质疑,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学生看不出小数点在移动?学生的疑问是不是蕴含着他们对知识独特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有没有价值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对《小数点搬家》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教育》2007,(12S):40-40
王从:袁枚《黄生借书说》有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何也?人之与书,大约如冯梦龙批元曲《耐心》时所言:“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