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索、以视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所以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因此,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样式外,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也是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复旦大学陈思和先生在为张舒予教授的《视觉文化概论》作序时也说到:“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视觉化和具象化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使这种视觉经验无所不在。”正因为此,笔者想对“视觉经验之于视觉文化的影响”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苏家兵 《林区教学》2013,(1):117-118
视觉审美心理概论是建立在实验经验基础之上的以格式塔理论为主,力图从形式本体的角度提示人类视觉的审美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注重视觉艺术的整体性研究,注重心理学实验性的考察,强调视觉艺术审美中的知觉与直觉。维斯顿作为摄影视觉大师,其摄影作品注重视觉语言的简化与被摄体"形"的追求、"质感"的把握。在极其微小的被摄体中常能以小见大,把被摄体情感化地表述出来。在大量丰富、实地的摄影作品中把视觉审美中的视觉平衡、色彩把握、质感表现、画面韵律等表现到了极致。用视觉美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分析维斯顿摄影作品风格有着现实与理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超越纯粹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多种表现形式"即指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和方式。"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语言艺术(文学等),综合艺术(戏剧、歌剧等)。"(摘自"百度文库"所载《时代精神最适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文)在本园的研究中"多  相似文献   

4.
当下视觉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如何培养大学生对视觉文化理性、客观、科学的鉴赏能力,这是我们应该予以最大关注的内容.教师正确的引导、加强自身学习和艺术实践是提高视觉文化鉴赏能力的必要手段,除此,在视觉艺术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视觉文化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学习视觉艺术的语言;二、在视觉艺术中发展各种观念;三、在视觉艺术中传递和阐述意图;四.在情景中了解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化观念对视觉过程的作用分析,探讨传统视觉思维方法,可以揭示传统视觉文化结构,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视觉审美要求,从而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更好的继承、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作品,让中国传统的视觉文化更耀目的登上世界文化舞台。  相似文献   

6.
电影,主要是作用于观众的眼睛,直接给观众看的。所以人们称电影为视觉艺术,称电影的形象为视觉形象。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具体、明确、有造型表现力。电影正是通过这连续运动着的视觉形象,能动而逼真地再现生活图景的。正因为电影是视觉艺术,便自然要求视觉形象在影片中的造型表现力。——“尽可能的让观众看见!”这是电影艺术的一条根本规律。那些富有视觉表现力的中外优秀影  相似文献   

7.
论视觉文化语境中我国高校的影视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像为中心的文化转型,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各种广告铺天盖地。每时每刻向大众传输着各种信息和形象,“视觉文化在中国兴起,无可争辩地使电影拥有一种远比小说更权威的力量”(周宪),在这种“猖獗”的视觉文化语境中,人的“素质”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更要包括人们应对各种媒介尤其是“视觉”媒介的能力,我国教育界应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传播教育,引导学生接受具有憾人心力的视觉效果的影视作品,使他们拥有分析选择影视传播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视觉文化勃兴的整体氛围中,视觉文化传播所依赖的主要媒介——视觉媒介表现出了鲜明的、以感性主义为中心的视觉消费特性。具体到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视觉媒介中则又分别表现为娱乐至上、制造视觉奇观、视觉快感与精神虚无及意义的碎片等不同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视觉文化的维度观照宁夏的风物摄影,即通过对各类风物摄影作品的梳理,可以让人们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宁夏风物摄影的内蕴,也对研究宁夏的宗教信仰、民俗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出现了视觉文化,阅读逐渐地转变成各种不同的读图形式,如摄影、电影、电视、MTV、卡通、网上flash等等。图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超过文字的趋势。不仅影像文化比文字文化拥有更多的受众,传统的文字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的魅力。英国学者约翰·伯杰在《视觉艺术鉴赏》一书中写道:“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电影、电视、网络等都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它们以其独特的媒介特性吸引和影响着广大的受众。借鉴发达国家通过电视、电影及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其语言和文化信息来增强国家实力和提高国际形象的做法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实践、生活、思维、行为等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时代的本质特性——虚拟,及其在视觉文化条件下视觉艺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作必要的分析,这种探究将促进网络时代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舒予 《中国教师》2010,(17):33-35
随着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传媒作为重要的社会场域对青少年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教育功能。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都必须与时俱进,在媒介素养成为公民在21世纪必备的素质之一后,教育者要思考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传媒、利用传媒的能力,并且将传媒的教育功能尽可能地最大化、正面化。但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很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来说还是新鲜事物,本期特约请多年从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舒予教授撰文阐释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4.
电影与电视都是以视觉图像为主要特征的大众传播媒介。生活中,我们也时常把电影和电视联系在一起,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家中欣赏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甚至还"打开电视看电影",二者结合得如此紧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二者既在语言符号、声画组合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的特性,但也在文化形态、传播方式等文化现象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本文试图从视觉传播视阈出发,探寻二者的文化现象的相同性与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生平简介 姓名:张艺谋 曾用名:张诒谋 出生年月:1951年11月14日 简介:出生于西安的张艺谋在农村插过队、当过国棉厂工人,1978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和陈凯歌、田壮壮等一起成就了"中国电影第五代".从1984年担任<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摄影,到1987年出任导演开始和巩俐的七年"黄金搭档",推出<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他导演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使得章子怡由此走上坦荡星途;而随后执导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商业大片都创下了不俗票房.  相似文献   

16.
<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概论>这两本书都是高等院校进行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优秀教材,也是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无论以哪本书作为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同时借鉴,汲取书中的优秀内容.本文对两本书的内容、体例结构等方面较为系统地作了比较,并找出了两本书的鲜明特点,以便我们在学习与教学中关注和积极运用.  相似文献   

17.
付小椿 《成才之路》2012,(26):24-24
正绘画的特质是瞬间的视觉艺术,整个美术史实质上是一部视觉样式的发展史。绘画的诸多功能只能依靠它的审美功能得以实现,一幅作品不管你有多少丰富的思想内涵,若没有形式美的引力,人们不去看它,那就什么都是枉然了。历史如大浪淘沙,成千上万的山水画作者随波逐流而去,但米芾、石涛、黄宾虹等大师的  相似文献   

18.
王屹宇 《学语文》2008,(5):13-14
我们正进入读图时代。在大众文化消费中,视觉文化正逐步或已经超越文本文化成为主体,电影、电视、卡通、广告、MP3……正在成为学生文化阅读的主要形式,语文教育在读图时代也正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和改造。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乡土文化既有显性视觉化,如民俗风光、古建遗存等,更有非视觉化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等。这些对于少先队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一笔宝贵而又有待开发的资源。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因此借助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以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电影与电视都是以视觉图像为主要特征的传播媒介。生活中,我们时常把电影和电视联系在一起,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家中欣赏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甚至还"打开电视看电影",二者结合得如此紧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二者既在语言符号、声画组合等方面的确有着许多相同的特性,但也在文化形态、传播方式等文化现象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从传播学视阈出发,探寻二者文化现象的差异性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