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司法基本政策,对刑事法治的发展和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严打”政策相比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执行主体、对象和手段方面都发生了转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发点是有效率、有效益地防止犯罪;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原则;得以实现的具体原则是比例原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以人权保障为政策界限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表现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和刑事法的刑事政策化。  相似文献   

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对此,我们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准确定位,正确解读其深刻内涵,充分理解其内容和精神实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观念层面要充分发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巨大作用,转变观念是前提;在立法层面应调整完善刑罚结构,扩大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在司法层面应实行刑事和解制度,大力推行社区矫正,完善假释制度,以加快我国刑事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刑事政策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政策,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指导,体现着一段时期内国家对刑事犯罪的态度和策略。建国以后,我国的刑事政策经历了一个由"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到"严打",再到"宽严相济"的过程。理论界对于刑事政策的研究也逐渐从政治视角向理性主义和科学的角度转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成为刑事法治的发展中的重要一步。本文拟从现实角度出发,探索如何科学贯彻和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围绕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内涵、价值及原则等本体问题,介绍、评析了不同的观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定位为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质内涵在于“济”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本质价值是和谐;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过程中应当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罪行法定原则和注重效果原则。  相似文献   

5.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用于环境犯罪处置上,应当具体化为“宽严相济以‘宽’为主,以严济宽为辅”的刑事政策。而我国现阶段对于环境犯罪的处置则是“宽严失调”,即“该宽的不宽,当严的不严”。为此,需要从“宽”与“严”两个角度入手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处置模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和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6.
《独立评论》时期陈之迈的政治思想虽看似零乱,其实它有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那就是:发展现代经济制度是中国统一的前提,只有现代经济制度的发展,才有健全的舆论和充分的法治;舆论和法治是宪政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宪政的实现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民主政治是“上轨道的政治“的本质。同时,民主政治是澄清政治内在逻辑的发展:即加强真论和法治→完善监察体制→推行党内民主→实行民主政治。贯穿此逻辑体系的核心是以和平非武力方式解决政权的更替。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事政策是指国家基于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维持秩序、实现正义的目的而制定、实施的准则、策略、方针、计划以及具体措施的总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法治要求,我国分别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严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其中,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刑事政策的理性回归.总的来说,我国刑事政策的应然走向是刑事政策的法治化、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和增强刑事政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刑事政策,它的提出和贯彻,意义并不限于刑事司法领域,而且具有保障人权、维护法制权威、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宪政价值。它对于我国"宪政国家"的建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刑事司法工作的根本政治主张,是我国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的灵魂.该政策的提出与贯彻实施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但是,在我国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文章拟从诉讼程序上对司法机关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以期对刑事司法机关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认识与贯彻实施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人权为终极目标的政治过程与政治状态。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途径与方式,通过介入政治过程而影响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宪政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最终促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法社会学、法经济学和制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基本刑事政策和美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辩诉交易"制度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作为刑讯逼供的替代,应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刑事政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对盗窃“数额较大”同时具备一定条件的盗窃行为不予处罚的规定,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相反,《解释》关于盗窃数额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要求而具有一定情形的行为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不仅不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且严重违背罪刑法定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刑事强制措施是一个国家的民主与法治程度的重要度量器。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在实践中存在越权行使权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不够或侵害涉讼公民的合法权益等缺陷。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需要,有必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或重构。完善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既有利于追究犯罪,又有利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法官有权超越法定情节减轻或免除刑罚,但是,对符合犯罪条件的行为,无论情节轻重,宣告有罪是法官唯一的选择。非犯罪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之极点,亦应是法官裁量的重要内容。在司法中的非犯罪化需要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形成合力,审判权的能动性决定了法官应当拥有非犯罪化裁量权,对无须定罪的被告人不作有罪宣告。我国可以借鉴意大利暂缓判决制度,在允许法官确定有罪行为的同时审查定罪必要性,将审判阶段作为非犯罪化裁量的"最终阵地"。  相似文献   

15.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当下刑事司法工作的重点,相较于“黑”,对“恶”的认定与处理一直是法律领域的短板。立法层面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更应当谨慎。在认定恶势力犯罪时要紧扣其核心特征、组织特征、手段特征、犯罪活动特征、区域或行业特征、违法犯罪次数特征。在处理恶势力犯罪时,要把握宽严相济的政策,严字当头,谨慎从宽。  相似文献   

16.
司法救济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罪犯应当拥有司法救济权并且不得克减.建立罪犯司法救济机制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实现保护罪犯基本人权、预防犯罪、制约权力、促进监狱治理法治化等目的.建立罪犯司法救济机制必须抛弃特别权利关系理论,树立基本人权理论,承认刑事执行行为是行政行为,形成权利救济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7.
刑法司法解释是指享有解释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刑事实体法的适用过程中,对各级司法机关均应遵照执行的刑事法律规范的内涵和适用范围所作的一种直接阐释,从而揭示刑事法律规范所体现的立法者的意图和要求,保证刑法得到准确的适用。就性质而言,它虽是一种创制规则的活动,但须以不违背刑事法律立法本意为原则。尽管如此,由于刑事司法解释是刑法在实际适用中的具体化,也是司法机关适用法律过程中加以引用的重要依据,并为公众所熟知,因而能否全面准确的适用事关行为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对刑法司法解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刑事政策是一种选择,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及原则决定了这种选择。在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存在众多的分歧的今天,审视确定反恐怖主义犯罪的价值目标及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反恐怖主义犯罪的价值目标为:秩序、正义、自由、效益;基本原则为:科学、法治、人权。  相似文献   

19.
人类治理社会的实践智慧表现为政治文明,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和核心,是政治合法性的真正基石。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 ,刑讯逼供是一个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和严格执法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 ,刑事诉讼法也严禁刑讯逼供 ,但在实践中 ,刑讯逼供在某些地方依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 :封建专制主义刑事司法传统的影响尚未肃清 ;重打击犯罪 ,轻保障人权的观念根深蒂固 ;对严禁刑讯逼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特权思想严重 ;监督机制的滞后与乏力。强调对刑讯逼供的防范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