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新闻榜     
张二江:五毒俱全 等待宣判 张二江的案卷摞起来有2米高:受贿70余万、贪污10余万、与107个女人有染。连同原配夫人,天门人戏称张二江是梁山寨主:旗下“一百单八将”。 对湖北“五毒书记”张二江的公审7月28日结束,择日宣判。可悲的是,这位大学文  相似文献   

2.
新闻榜     
被媒体广泛报道过的“五毒书记”张二江,9月7日一审被判18年徒刑,并被没收财产10万元人民币。张二江认为“量刑过重”,其律师推测他会要求上诉。张二江在担任丹江口,天门两地高官时受贿近70万,侵吞公款10万余元。 本周是“贪官落马周”,除了张二江之外,海关总署原副署长王乐毅9月6日被判刑13年,原河南省副检察长路晓萍9月7日一审被判刑10年。  相似文献   

3.
事件回放 尹冬桂(女),原湖北省枣阳市市长,因受贿6.6万元,于2003年9月9日,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就在法院对其受贿罪作出判决前,武汉晨报刊登了题为《收受贿赂8万元人称“女张二江”》和《与多位男性有染霸占司机长达6年 枣阳有个“女张二江”》两篇报道。该报道用未经证实的“传言”就称尹冬桂为“女张二江”,内  相似文献   

4.
徐迅 《中国广播》2004,(7):39-39,38
尹冬桂何许人也?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但提起“女张二江”可能许多人都知道。即使不了解尹冬桂做了什么,也会因她的名字与“吹、卖(官)、贪、赌五毒俱全”的“五毒书记”张二江连在一起而想像她究竟如何糟糕。  相似文献   

5.
李劭强 《声屏世界》2004,(12):17-18
2003年6月,被武汉某媒体称为“女张二江”的湖北枣阳市原市长尹冬桂成为众说纷纭的焦点人物,而尹冬桂该不该称“女张二江”,也一时成了人们讨论的热点。2004年4月24日,这宗特殊的名誉侵权案有了一审判决:武汉某报严重侵犯了尹冬桂的人格权利,判令该报赔偿尹冬桂精神抚慰金20万元。已因贪污受贿罪而身在狱中服刑的尹冬桂赢得了官司。此案的缘起在于媒体将尹冬桂比作私生活极其糜烂的张二江,也就是媒体报道其私生活。而媒体的败诉对于讨论新闻报道是否侵犯隐私时媒体的抗辩理由有着积极的意义,所谓抗辩理由既被告辩称无罪的理由。在新闻侵犯隐…  相似文献   

6.
刘鼎 《新闻前哨》2009,(3):43-44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媒体对腐败案件的报道热衷于桃色香艳的追逐与细描。从“有一百单八名女人”的张二江、“女张二江”尹冬桂,到湖南的蒋艳萍,安徽的尚军,最近又冒出被称为拥有“鞍山最美丽的屁股”的刘光明,在这些腐败官员被查处并进入法院审理之后,一些媒体充分展示其“挖掘技巧”,将一个个桃色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名人”是吸引眼球的一个代名词。利用“名人光环”、“名人效应”带动图书的热销,早已成为出版策划人的惯用法宝。名人书热销不减,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与隐患,本文就其一些负面影响作一探讨。一上世纪90年代初,名人书大规模出现。名人书一般分为两类:“出名人书”和“名人出书”。不可否认,名人类书在畅销书中占据不小的份额,然而当下,名人书(名记者、名主持、演艺圈名人、体育明星、某一时期的焦点名人等等相关的书籍)大有“滥”的苗头。尽管曾有媒体断  相似文献   

8.
学刊约我给“名人书缘”栏目写点东西,实在有点惶恐。首先我哪里是什么“名人”,不仅跟名人沾不上边,甚至见了所谓红得发紫的“明星、名人”,也常常退避三舍。正忧郁间,突然电视里出现了香港当红的大明星、大名人刘德华的一则广告“有情人早晚是名人”。原来当名人也不难,只要对他推销的产品有情。是有情人,则早晚是名人。如果对书有情、有缘,是书的有情人,岂不是比刘德华推销的“名人牌牙膏”还要高雅一些。早晚成为“名人”,不也就“当之无愧”了。想到此,倒也心安理得了。  相似文献   

9.
“楼中阁”、“斋名大王”,何许人也?早在1988年,在上海的几家报纸 副刊上,我就不时地读到关于“名人书斋”的文章,后来,在外省市的报刊上也读到“楼中阁”的“名人书斋”。这“名人书斋“犹如开遍全国好多报纸副刊的一朵鲜花。 从寻找作者到成为同事 说真的,我也很喜欢这“名人书斋”的文章。小小的书斋,经“楼中阁”那么一介绍,倒是挺有味道的。它典雅而蕴含书卷气,清丽而不失激情,给报纸副刊拓宽了题材,增添了色彩,让读者从中受到熏陶。于是,只要读到“楼中阁”的“名人书斋”,我就剪贴保存,汲取营养。于是,我也想…  相似文献   

10.
李清华 《新闻界》2006,(1):54-55
名人广告是指“广告主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之与产品或企业的特性有机结合,达到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认可并付诸购买行动之目的的广告”。①我国最早的一则名人广告是1985年李默然为三九胃泰做的广告。从那之后,名人广告逐步升温,成为一种“热点”广告。同时,有许多学者开  相似文献   

11.
岁末年初的这段时间,一打开电视不管是哪个台哪个频道。只要是新闻类,扑面而来的几乎都是各地各级领导下乡给农村贫困户送钱送物的报道。这类送温暖的电视镜头几乎一个模式:电视从贫困户的家门口拍起,然后领导带领一大帮子人马从远处走来,到了贫困户家里后,领导拿着下面递过来的红包、粮食及棉被等物交给贫困户。户主无一例外地会说:“感谢领导的关怀,谢谢!”看了这千篇一律的为送而拍的镜头,我不禁想起了“五毒”书记张二江,张二江在拍完这些镜头后,突然对拍摄人员说:“镜头怎么样?要不要重拍一遍?”  相似文献   

12.
名人在成名前,大概都属于“凡人”。天生的名人是没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人宁有种乎?其理亦然。“凡人如何成为名人”?汉代的邹长倩先生指导过“发迹”前的汉代名相公孙弘。邹先生说:“夫人无幽显,道在则尊。”名气大不大,名声响不响,其实无关紧要;有了“道”,才能在社会上变得贵重,受人尊崇。因此,“虽生刍之贱  相似文献   

13.
谈到“炒星”,人们并不陌生。按说,“明星”是有客观标准的,或者说是社会公认的。加上一个“炒”字,便将人们“炒”糊涂了。就像是荧火虫飞上夜空,同满天星斗混为一体,让人一时分辨不清。你“炒”他“炒”,“炒”得又火又玄,不亦乐乎。其用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或借“星”扬名,或借“星”发财。近来,大概是出于一种“压力”(当然不排除有出于社会责任感的),“炒星”才逐渐趋于降温。“炒星热”还未完全冷却,“名人热”又悄然升温。有几家不甘寂寞的报刊,有几个耐不住清静的文人,又打起了“名人”的主意,做起了“名人”的文章,刊载了一些不应刊载的东西。本想搞点新的“轰动效应”,结果却造成了消极的社会效果,受到了读者的批评。 名人的概念是很宽的。名演员、名作家、名歌星是名人;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是名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是名人;各条战线、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同样是名人。他们之所以由凡人成为名人、  相似文献   

14.
“沙发族”已然成为一个狂热得有些匪夷所思的网络族群,他们通过在虚拟世界中等待坐上名人博客的“沙发”,获得了与名人“亲近”的满足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到一篇丈章《时评版不应成为言论名人俱乐部》,文章指出:“时评版这个原本发表民众意见的平台,如今却渐渐褪去了大众化的色彩,日益成为少数‘言论名人’的俱乐部”。笔者对此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人在报上著文,竭力为去年戴安娜事件后国人曾一度怒斥过的中国“帕帕拉兹”鸣不平。好像中国的“帕帕拉兹”在报道、炒作名人中还无聊。糟糕得不够,离开了他们,中国或世界就“少了声音”。这是一种误解。“帕帕拉兹”原本是意大利电影中一个人名,后来成为西方新闻界专司追踪名人、偷拍名人隐私的记者的代名词。去年8月初,《四川日报》连续发表4篇评论,对中国当前追踪、炒作文艺圈名人的“娱记”给予了严肃的批评。两相比较,我又发现所谓西方的“帕帕拉兹”,即中国过去称为的“小报记者”,现在尊为的“娱乐记者”、简称“…  相似文献   

17.
“消息来源有偿”的现象已非罕见。这种情形更多地发生在“名人”身上。由于名人本身的效应,公众自然希望能够得到关于他们的消息,这也驱使更多的记者去关注这些名人。当名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成为一种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之后,他们(包括经纪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金钱法则来筛选要求采访的记者。这种情形在欧美等地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把其称为“支票簿新闻’。 不光是采访名人可能要付费,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过程中,金钱同样是打通采访渠道的制胜武器。在美  相似文献   

18.
眼下官司热。尤其是文坛官司热。名人告名人,自然是热闹非凡,这不消多说。就是“名人告非名人”,或者“非名人告名人”,也会使不少旁观者趋之若鹜,并且使其中的非名人也连带“升值”,从此变为“名人”——这其中的奥妙,实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和一下子参透。你看,这不又出了一件“笔墨官司”。报载:有一家商业单位状告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据《法制日报》报道:1992年6月6日,《中华工商时报》发表题为《红颜一怒为自尊》的报道,内  相似文献   

19.
张子龙  杨实 《新闻知识》2002,(11):36-38
近年来,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体逐步走向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众媒体争相做起了“名人菜”,尤其对影视圈、体育界人气较旺的名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当今媒体在内容上的多样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媒体的“争相关注”下,名人的“隐私报道”已呈泛滥之势。媒体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名人“隐私报道”,成为应慎重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传媒     
《法制日报》近日发表文章,评湖北省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撰写的《下级学》一书,是一本“培养奴才的教材”。文章说,张二江不愧是个多面手。擅长收受贿赂,赃款近百万元;喜欢拈花惹草,有名有姓的情妇107个。此外,他还曾撰写出了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理论专著《下级学》,公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