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制作实题     
人们看报纸,首先看的是标题,标题给读者留下的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与坏、深与浅,直响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及对整篇文章乃至整个报纸的评价。那么,作为基层报道员,在为消息这种文体制作新闻标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除了作者要有一定理论政策水平,要掌握一定的文字表达技巧,知识面广,笔头快和要有激情外,重点要在制作实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在写新闻稿时,标题制作很重要。好的标题能给编辑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像稿件的“特殊通行证”。水平较高的记者、通讯员,都非常重视标题制作,使自己的作品受到编辑的青睐,在报刊上引人注目。这里结合我自己制作标题的实例,谈谈新闻稿如何“以题取胜”。标题要新鲜少见才有新鲜感。只有制作出少见的标题,让人有新鲜感,才能吸引人。这就要避开老话,敢于“标新立异”。  相似文献   

3.
一篇消息,按其内部结构一般地应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六个部分,其中的关键部分是标题和导语。精心地设计标题和导语,是改进消息写作、提高消息写作质量的突破口。应该说,对于标题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那种再视标题为“雕虫小技”,已被人们当作愚昧无知的表现了。范敬宜同志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还讲到:“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无神,内容再好也吸引不了读者,何况内容本身就差,加上眼睛无神,就无吸引力了。”“我想抓精品首要从标题抓起,这是一项实实在在、又能立竿见影的工…  相似文献   

4.
标题是报纸的“眼睛”和“脸面”,是报纸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报纸要想“抓住”读者,吸引读者的“眼睛”,关键就是要制作出好的标题。笔者常看《宝鸡日报》,发现该报文章的标题新颖、独特,不同凡响,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为何提倡消息主标题实题化在报纸上,消息、通讯和言论担负着传播工具的主体任务,其中消息又扮演着主角。消息是新近发生、发现或变动着的一种事实的传播。如果把一张报纸比作人的脸面,标题则好像长在脸面上的眼睛。眼睛炯炯有神,才有可能引领读者的视线移动,唤起读者的全神贯注。消息的概念和标题的功能,决定了消息必然将最重要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投映浓缩到标题上,而且首先体现在主标题上,也就是本文所议的实题化。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报纸之所以称新闻纸,可进一步地解读为:求知为本,审美位后。制作消息主标题无疑要“美”,但奠定基石的无疑…  相似文献   

6.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看报先看题,看书先着皮”这句话,说明标题是文章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一个简短生动的标题,就能给读者留下美好印象,就很“抓人”,将读者不由自主地引入文章内容中去。近几年,我从事业余爬格子体会最深的一点是:有了价值较高的新闻素材后,不急于动笔,而是将新闻素材在脑海中反复“过滤”,“提炼”出新鲜独特的标题,它像“磁铁”一下子就粘住读者的目光。要想制作出“抓人”的标题.必须使标题简短易读、准确生动、艺术性强。在实践中,我注意运用文学修辞方法制作标题.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一是比拟制…  相似文献   

7.
《新闻导刊》2006年第1期发表庄金玉的文章《剖析消息写作的“三度反复”》。 文章说,作为“新闻报道主角”的消息,其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但不论细节如何变化,都是围绕最基本的叙述方式——“三度反复”展开的。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8.
“三度反复”是消息特有的一种叙述方式。指的是,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9.
姜海燕 《新闻三昧》2000,(11):44-45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向散文式方向发展,要求“新闻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尽量使用白描手法,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要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练……”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在立意、意境方面作一探索式的诠释。散文式新闻贵在立意.以意取胜。所谓立意、即一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思想,它是新闻的主体和核心。立意是新闻记者在  相似文献   

10.
孙樱 《军事记者》2013,(8):28-29
多少年来.“新华体”在国内新闻界一直被视为一种特定的官方新闻体裁,其新闻消息文体的标题、结构、语言风格一直保持着高度稳定和固化。它既给人留下简洁、快捷、直接的印象.同时又让人感到多少有些僵化、呆板、生硬:其一直不变的导语、主体、结尾“三段论”结构模式老套:平铺直叙没花样的写法几乎干篇一律:呆板僵化无表情的语言令人觉得生冷板硬。  相似文献   

11.
标题是新闻的旗帜和眼睛,它在新闻作品中最先“亮相”。要给读者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新闻标题除了必须准确、形象、生动、富有引入的艺术感染力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容量。大多数读者所以习惯于“看报看题”,  相似文献   

12.
标题具有第一印象的功效,各路现代出版者在不忘遵循写作规律,简练、严谨、概括、确切、生动和新颖地制作标题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尽可能地在标题中体现图书的“卖点”,以谋求达到最大的商业效果和宣传效果。围绕市场作标题,对于科技图书而言,可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1...  相似文献   

13.
那丽 《记者摇篮》2005,(4):10-11
散文与通讯.一个是文学宝库中的精萃.一个是新闻体系中的精华。因为文体的隶属关系,这两者看上去就像银河两岸不搭界的“星星”.在各自的体系内发着璀璨的光芒。可就是这行走于两个轨道上的“星星”在相遇之后.就诞生了一种被现代人称之“散文式通讯”的新产物。因此有人说,散文式通讯是文学与新闻体裁嫁接出的珍贵品种.这是关于散文式通讯的“嫁接”说。  相似文献   

14.
新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报纸给渎者的“第一印象”,也是读者了解报纸的“第一窗口”。新闻报道要讲思想性、指导性,首先要从标题上透视出来,表现出来。一段时期以来,一些报纸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语言”和“形式”,标题制作粗俗、滥造,在读者中造成不良影响。粗略归纳,有以下几方面。一、形容不当,夸张无度。  相似文献   

15.
一、制作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标题最需要出彩,它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新闻评论标题更是忌平、忌俗。“从……谈起”、“由……想到的”这样的标题是够平易近人,但读后给人留不下什么。好的标题或者新奇,如《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美苏开始跳探戈舞了吗?》;或者警醒.如《浪费也是犯罪》、《谨防“精神贿赂”》;或者意蕴绵长,如《在战争与和平的翘翘板上》。新闻评论标题要出采,不妨借鉴一下杂文标题制作。要大胆创新,不固旧观,注意运用谐音、夸张、仿同等修辞格。当然,标题重“巧”,…  相似文献   

16.
标题,是报纸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是报纸的眼睛。一条出色的标题似“巧笑倩兮”;一条传神的标题如“美目盼兮”,无疑会吸引读者。这美好的“第一印象”,是报纸与读者见面时决定性的‘第一印象’。一则好新闻,如果标题作得不精彩动人,则可能与读者失之交臂。正如朔望所言:“得之则有,失之则无;所以不能不是一门大学问,至少可比喻大饭店之门面,歌星的装束仪容。”  相似文献   

17.
一切客观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作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各种客观事物的新闻,也必然是富于变化的。因而作为它的浓缩品的标题,是不应该有雷同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标题,才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局面。 实际情况,常常不尽如人意。比如:1980年一家报纸针对有的人讲求门当户对,粗暴干涉儿女婚姻造成的恶果,写了一篇《劝君莫学祝员外》的文章。接着,“劝君莫……”之类的标题就在报上接睡而来。 自散文式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发表以后,“你在哪里”式的标题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做好事不留名,身受其惠的人借诸报端千方百计打听隐名者,于是常常就冠以“你在哪里”这样的标题。甚至有些相同的标题,还一再重复见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19.
抢占传播主导权,必须格外重视“首因效应”。按心理学的说法,首因效应即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对认知主体以后的行为活动和判断评价产生的影响,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见面,45秒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着“先人为主”的较强影响力。受众对其产生的“第一印象”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20.
《危困地区领导异地在五星级酒店为儿子办婚礼》是黑龙江电台2001年8月1日首播的,荣获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长消息类一等奖,播出后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是什么原因打动了听众呢?笔者认为这篇消息有三大特色。一、精心的构思这篇消息从标题、导语、主体到结尾,都是记者依据听知规律精心构思的。标题运用鲜明的对比,即把“危困地区”与“五星级酒店”组合在一起,使听众震惊,具有轰动效应,引人入胜,激发人们听下去,实现了听觉的有效传播。导语开门见山点题,交代提供新闻线索者的情况,迅速明确凸现主体信息,给人们留下清晰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