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钝的中国     
丁韪良是一个需要重新评价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曾声名显赫——当过同文馆的总教习,也做过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总教习,对近代中国历史有过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英文回忆录《花甲忆记》初版于1896年。英文版里并没有“一个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这样的副标题,尽管他1850年到中国  相似文献   

2.
卖书     
郭沫若  一元 《出版参考》2004,(10):32-32
我平生受苦了文学的纠缠,我想丢掉它也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了。小的时候便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一九一三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一九一四年正月我初到日本来的时候,只带着一部《文选》。这是一三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里买的。走的时候本来也想丢掉它,是我大哥劝我,没有把它丢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一两年,它被丢在我的箱里,没有取出来过。  相似文献   

3.
似乎餐巾纸     
方英文 《今传媒》2004,(1):42-42
我最早知道的一份报纸叫《参考消息》,也是我至今读得最多的报纸。我印象里,即使在乱哄哄的“文革”年代,《参考消息》也没有停过刊。我是在我祖父那儿发现《参考消息》的。我祖父是镇上医院里的医生,名闻四方,一旦办公室里没有了病人,他便开始读《参考消息》。我觉得这张报纸并不好看,原因是它上面全是黑压压的文字,没有图片。  相似文献   

4.
书痴     
十几年前的某一天,有人打电话给我,自报家门说他是L,因为在书店里见了我写的书《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想带一本与我那书所写主题有关的。“有趣的书”来给我看。我想与他素味平生,不知道他是何等样人,一时不敢请他到寒舍来,就推说过些时候吧。  相似文献   

5.
我于1995年从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招考进入了现在的这个乡政府大院子里上班.到现在十年多了。到乡村工作不久.我就开始为《农民日报》、《重庆日报》和《半月谈》写稿。我读大学是学理论的.以前也没有从事过文学创作.拿起笔来尝试写东西也是偶然。我一直认为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在报上发表是作家才能做的事。读大学的时候.同班有一位同学爱好计算机.常写些相关小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我才发现原来写文章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我与《文物》杂志、中华书局 “文革”羯鼓声高,和弦音寂。大约在林彪出事以后,对知识分子管制较松,但是无事可作,上班看报。我想业馀总得干点什么,以免浪费光阴。我就从头学起中国文物与考古的学问。办法是,以北大的考古讲义为基点,环绕这本讲义读《文物》《考古》等杂志,旁及其他专业书籍,并作笔记。这样念了四五年,除了没有下工地的感性认识,自觉书本知识足够应付考古学专业大一至大四课堂考试的了。  相似文献   

7.
1.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傲慢与偏见》)2.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随笔集》)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4.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荷马史诗》)5.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  相似文献   

8.
岳辑 《山西档案》2007,(3):56-57
1.以《实话实说》起家的崔永元,越来越让我敬重了。自打离开《实话实说》节目之后,小崔主要忙乎了两件事,一是录制了几百节的《电影传奇》,把中国电影事业的细节像过筛子似的过了一遍,二是发起并组织完成了《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小崔由“说实话”,到“干实事”,越来越坚守了性格中固有的东西。只是他偶尔再坐下来说几句实话时,电视行当里的许多人就该坐不住了。比如他在3月26日接受央视《面对面》记者王志采访时,就又一次将炮口对准了同行。“我是一个电视行业里可以独立思考的、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且在电视行业里…  相似文献   

9.
我今年已86岁了,在南京的家里安度平静的晚年。岁月交替,几度春秋,虽说已是年迈之人,但头脑还算清晰,记忆力也还不差。2005年10月,江苏省美术馆为纪念画坛一代巨匠徐悲鸿诞辰110周年,隆重地举办了《大师与大家》画展,我前往观摩。当我看到展厅里展出的画家、我的表姐孙多慈的巨幅自画像,我的眼里盈满了泪水。我珍藏着新华社记者袁养和十余年前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的一篇专访,文章中有两段写到我的已过世的夫弟杨西光。他在“文革”前担任过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是位老革命,他在晚年受命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我常常沉浸在沧桑往事的回忆里。在这纷繁喧腾的世界上,有很多经历,很多忧患与欢乐,磨难与亲情都是不能忘却的,我想将自己的人生往事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10.
李楠 《传媒》2002,(4):19-19
“中国电视报,人人都需要”,这句广告词一点儿都不假。我爱看电视,所以爱看《中国电视报》。《中国电视报》是我日常看电视的“导盲犬”,没有它,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看”向何方呢! 看得多了,看得久了,逐渐地就对这份报纸生出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鼓动着我,有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想对这份报纸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好话要说,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也不应该保留,我认为这就是自己对待一个老朋友所应该采取的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退休未退岗的档案工作者,今年60岁,转眼间我已退休5个年头了,但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热爱的档案工作。1983年,我开始从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当我刚接手这项工作时,面临诸多的困难,文革结束后,干部人事档案从没有进行过整理,每个人的档案材料里装的五花八门,按着省委组织部的要求,要对全校的干部人事档案进行全面的清理,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我克服了各种困难,利用1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王文英 《图书馆论坛》2006,26(5):238-240
小时侯,很喜欢读书,可当时的书很少,能借到的书也是残缺不全。记得读过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道游击队》、《金光大道》、《海岛女民兵》等。《金光大道》还是邻居家夹鞋样用的,没有头没有尾,中间还缺页,我仍然爱不释手的看了又看。因为没能看到赵树理的一本什么小说(书名已记不起来,似乎是《三家巷》),至今都能回昧出当时遗憾的感觉。那时根本不知道有图书馆的存在,直到到长垣县一中上高中时,我才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夏老师的引导下,走进了长垣一中的图书室。在图书室那幽雅肃静的环境里,那一排排的图书让我眼花缭乱,带给我极大的诱惑,我多想沉浸在这书海中不出来,但当时高考的压力迫使我不能随心所欲的阅读,老师也劝告我,我记得当时他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考上大学,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读自己喜欢读的书了……”  相似文献   

13.
2019年8月在纽约访学期间,我看到“程门问学”公众号中的推送,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莫砺锋教授与妻子陶友红合著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并选了一封莫砺锋写给陶友红的情书,这封情书写得情深意切。我一气读完,对莫老师有了别样的认识,并立即转到朋友圈,转发同时加了一句“学者的才情与柔情”作为推荐,一时获得点赞无数。回国后我立即找到这本《嘈嘈切切错杂弹》,但秋季开学后事情太多,就丢在书堆里。后来又看到《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对该书的介绍,想读又找不到书在哪里。端午节早上整理茶几上堆得满满的书,发现该书后就再也没有放下手,一直到晚上读完。  相似文献   

14.
王晓辉 《新闻天地》2011,(10):81-83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一开篇就讲了“鲲化为鹏”的故事。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庞大,不知有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有几千里.它奋起高飞时。翅膀张开有如天边的云朵,拍翅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刮起的大风离开的。  相似文献   

15.
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正式创刊。这标志着《环球时报》形成了平面网络结合、中文英文并举、内外新闻兼顾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在五年前设计《都市快报》的时候,我就想让它成为一种专为民众服务的电视产品。那一年在全国的许多都市频道里都冒出了类似的节目,从选题到视角,从风格到表述,从结构到标识,几乎如出一辙的孪生兄弟,大家在五湖四海的各自空间里并没有互相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史料》2009,(4):37-37
中华书局编审黄克撰文《一瞥劫后灿烂》,记述校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几位老先生,其中就有史学家名宿张政娘的点滴故事。“张政娘‘文革’前一直受聘为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在点校工作中分工《金史》,是因为他无史不通。曾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林彪想了解中国的政变史,责令社科院历史所整理历代政变史料,所里诸公只得按史分人去爬梳材料,独问到政娘先生想搞哪一史时,回答是看着办吧,剩下的给我。其史通如此。”  相似文献   

18.
赵钊 《新闻传播》2006,(5):32-32
写回忆录,一般都是写过五关斩六将,来见有写走麦城的。可是我思来想去,生平得意的事儿还未想起来,倒是那些一想起来就脸红的事儿先涌上心头。无奈,就写这个吧。1949年6月,我作为老《哈尔滨日报》的一员来到松江、合江两省合并后成立的《松江日报》。不久,《松江日报》成立了一个记者组,成员有:戚贵元(组长)、陈昭、罗溟、王达人和我。我分工政治活动报道,时年22岁,还不是党员(这叫“伏笔”,下文便知)。在记者组两年里,我写过一些重大政治活动报道,如哈市首届国庆节大游行的报道,当时贵元还称赞它颇有《西瓜兄弟》的味道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创刊背景、刊物特点、翻译选材、翻译人才与译文质量及海外发行等方面比较了《中国文学》与《人民文学》英文版,分析探讨建国以来英文文学期刊的出版及对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20.
常人说“十年磨一剑”,我这个笨人的这把“剑” (《中国美学之旅》)可整整磨了二十年。 写这本书,缘起于最初自己想读这类书。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出版,别人不知怎样,对于我这个毕业不久的大学文科生,却不啻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迫不及待地买了来,兴冲冲地当然也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紧接着,就是想找一本 《中国美学史》读读。寻来找去,我才知道,当时只有《中国文学史》,根本就没有中国美学史之类的书籍。“文革”期间,我又偷偷读了一遍《西方美学史》,仍然是似懂非懂的,但阅读《中国美学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