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秀英 《辅导员》2012,(9):24-25
解读文本,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笔者认为,"怎么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也就是说,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2.
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一篇课文写什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得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本细读能力。对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文章,教师只有凝心静气地作多维立体的细细研  相似文献   

3.
对于教师来说,研究教材文本是必做的工作。从教学决策角度来说,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制定,决定着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既而决定着学生对语文真正意义的喜爱。  相似文献   

4.
<正>王荣生老师曾经说过:"‘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1)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得当,如果"教什么"出现了偏差,那么"怎么教"和"用什么教"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依然用单一思维来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因此在  相似文献   

5.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6.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7.
徐荻青 《四川教育》2012,(10):40-41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可以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范本。网络热议与专家关注不断,此课后,窦老师又热情洋溢地说课,深刻地影响着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向。窦老师此课的核心观念是“什么样的文章,还它什么样的味道”,也即——“当下‘教什么’成为我们教学的前提,‘怎么教’的手段必须遵循于文,本体裁特点的‘什么’”。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决不是指课文内容。而是从课文内容中提取出来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感悟,语文老师应该细读文本,追求精确。 在与干干的教学片段比照中,笔者也展示了文本细读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9.
黄雪琴 《广西教育》2007,(6A):21-21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把握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笔者有幸参加了杭州天地实验小学举办的第十一届“天地之星”名优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聆听了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对三堂语文课的评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读好文本,立足生本,提高效率。”“要以人为本,顺其自然;‘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在大部分学生甚至一部分老师的眼中,“鲁迅”几乎可以和“枯燥”画上等号。学生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懂、读了有什么用;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了有什么用……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片面认识、教师对鲁迅作品的处理不当,使鲁迅作品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钱理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鲁迅文学研究者,同时也是一位兼具丰富语文教学经验和深厚语文教育理论知识的语文教育家。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3.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老师们对于古诗教学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哪一类内容适合采用怎样的方法策略还存在困惑.本文以《四时田园杂 兴》为例,阐述了”以图解诗”古诗教学策略的实施及其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指语言和文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以口头语为本.吕叔湘先生对语文也有明确的解释:"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两位语文教育家见解完全一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不可轻"语".  相似文献   

16.
“教什么”更多的关乎语文教学的“价值引领”,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灵魂、高度和品位。在过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太过重视研究“怎么教”,而忽视了“教什么”。如果我们教学的内容本身就有问题,就像吃了垃圾食品一样,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正效性,还将蔓延到降低教学的品质和信誉。语文的内容博大精深,所以教学内容的精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一提到作文,老师都会为“怎么教”而苦恼.学生都会为“写什么”而犯愁。  相似文献   

19.
于强 《福建教育》2009,(10):35-37
在语文教学的领域,“‘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命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于其中的“什么”,很多人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以至于大多数人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打转转,而很少在“言语”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就导致了在语文课堂中,在很多情况下,教学往往只关注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儿童在课堂上的言语生命状态,把学生的言语表达看做一种工具的简单运用。久而久之,儿童言语的天性和个性便在课堂中消失殆尽。因此,理解和认识“儿童”与“言语”的关系,不仅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闲暇时看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发现他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语文姓"语".笔者不禁伏案深思:"数学姓什么?" 张齐华老师说:"数学,显而易见姓‘数'--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反映',是我们从‘数'的维度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提炼与映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