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异,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一步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已经迅速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得税会计准则也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一所得税》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核算所得税并引用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因此暂时性差异是正确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新会计准则构成部分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与旧的所得税会计准则相比,提出了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等新概念,并在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亏损的弥补和会计报表的列示等方面结合我国的实际做了较大的调整,最大限度地做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相似文献   

4.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进行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界定.但实务工作中,企业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核算法如何具体操作、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如何计算调整、当期应交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费用如何确定、实务操作中的错误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成为财税理论工作者和实务操作者研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通过介绍暂时性差异、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等概念,分析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及其会计处理基本过程和优点。  相似文献   

6.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所得税准则与旧所得税准则相比差异显著,实现了会计理念从利润表现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同时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我国新所得税准则的实施是全面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相似文献   

7.
《新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的变化对税收带来诸多的影响,税收是以会计为基础,新准则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某项资产、负债是否应该确认,确认多少,何时被确认,要依据会计准则来规范,进行会计的账务处理。而企业的纳税实践是以会计账务处理为基础,依据税法规定来展开。新准则的所得税账务处理直接影响当期的损益乃至税收意义上的所得。  相似文献   

8.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新所得税准则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所得税》所得税准则,引入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概念,要求企业采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处理方法。与企业目前适用的旧准则(《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94]财会字第25号)及1995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相比,在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  相似文献   

9.
商业信用销售中融资方式销售是企业较为重要的一种融资渠道,由于会计与税法对其处理存在较大差异,无疑增加实务操作的难度。通过对融资方式销售的"税、会"差异分析,认为在不同的行业其流转税金和所得税金均需递延纳税,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流转税金的递延纳税主要通过发票控制,而所得税税金需要通过纳税调整解决。  相似文献   

10.
新会计准则确定了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原采用的方法比较更真实体现资产(或负债)未来可收回金额,真实、公允地反映资产和负债未来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的现金流量,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1.
财务会计按照会计制度核算收益、费用、资产、负债,而税法是按照税收法规确认收益、费用、资产、负债,按照财务会计方法计算的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常会出现不一致,于是就产生如何处理按会计制度计算税前会计利润和按税法计算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释了所得税会计的属性,分析了应付税款法、递延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四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特点,进而提出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应采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相似文献   

13.
舒庆英 《成才之路》2010,(3):I0021-I0021
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后,会计实务中许多业务的核算方法发生了变化。当年发生的经营性亏损,新准则规定,该亏损可用于抵减以后5个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可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但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该部分亏损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当然也可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核算。  相似文献   

14.
所得税会计处理就是依照税法的要求,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法定的程序将应税所得全面完整地确认与计量,准确及时地反映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按照性质的不同,采用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其在会计报表上系统地反映。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在我国被广为采用的应付税款法已受到严峻挑战,应逐步推广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国际接轨,实现会计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企业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借方余额,分期摊销抵减投资收益与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允许扣除的差异,应作为时间性差异,企业应视所采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别确定。  相似文献   

16.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引入"暂时性差异",要求企业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现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很大差异,如何应用新会计准则成为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蒋志娟 《文教资料》2006,(1):147-148
企业发生的捐赠资产,分为接受捐赠资产和对外捐赠资产。会计制度和税法对这两项捐赠资产行为都作了明确规定,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导致会计实务中,对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有许多不规范的做法,从而不仅影响了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且还影响了所得税额的正确计算。捐赠资产的相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应以现行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为基础,作出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18.
企业所得税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在企业所得税会计方面:性质上坚持“费用观”,计量基础上企业和税务机关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把应税收益和会计收益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的跨期摊配上采用部分摊销法,暂时性差异跨期摊配会计处理上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是我国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而债务法又分为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文章通过对几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相互分离,所得税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所得税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多种核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从所得税会计发展的过程来看,大致经过了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每种核算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新准则改变了旧准则制度中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对所得税会计做了较大的调整,并规定了一些可操作的具体规范和制度。笔者认为研究新准则与旧准则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对所得税会计实物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