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宿松方言中可以用作动词体的成分很丰富,其中的"着[tο0]"和"倒[tau0]"最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宿松方言持续体标记"着"和"倒"的描写、分析,发现"着"是纯体助词,其本字是"着";"倒"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部分已经虚化作唯补词、补语性体标记和纯体助词,由此进一步证明,现代汉语中的体标记大多是从词汇手段虚化而来。动词体成分的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亮点,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2.
樟树位于江西中部,属宜春辖区。樟树方言是赣语宜浏片的代表方言之一,使用人口约60万。本文运用历时比较和共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樟树方言的体系统和各类体标记进行简单地描写、分析。将樟树方言的体分为动态和事态两种范畴。动态有完成体、经验体、完整体、持续体、进行体、起始体、反复体,体标记分别是"过_1""过_2""过来""哩""倒_1""得""倒_2""在""在+地点指示词""起来""过_3""V一下V一下""V来V去"。事态有将然态和曾然态两种,体标记分别是"来哩""来"。  相似文献   

3.
南宁白话是粤方言7个方言片中邕浔片的代表话,在语音和语法上都与广州话非常接近.在表示持续、进行体的体标记中,南宁白话具有与广州话相似的标记"住"[tsy22].  相似文献   

4.
所谓体成份 ,即为标记体意义的成份。湖北英山方言中的“倒”,用于动词后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结果的持续存在。本文从“倒”构成的相关句式入手 ,提示其涵盖的语法意义 ,并对其使用条件、适用的语境等作初步的描写分析。“倒”用法灵活 ,还可和其它辅助性体成份 (如“在这里 /那里”、“在”)配合作用 ,它们共同承担着普通话“着”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婷 《海外英语》2020,(8):89-90,105
通过对汉英进行体标记"V+着"和"Be+V-ing"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动因与机制进行梳理分析,进而比较两者语法化的异同.研究发现两者的语法化动因都有语用因素,而且语法化的操作机制都有重新分析,概念隐喻.不同之处在于,除概念隐喻之外,汉语进行体标记使用了概念转喻,另外英语进行体标记的语法化程度比较高,而汉语相对较低,这是由于汉语是孤立语.  相似文献   

6.
"紧"在广西博白客家话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体标记.本文列举了"紧"作为持续体在博白客家话中的三种语法位置,并分析了它所表示的五种语法意义,以说明"紧"在客家话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张燎 《文教资料》2014,(34):13-16
本文就语义相关度和语法化程度而言,探讨邵东话助词“倒”的来源及语法化历程。邵东话助词“倒”一共具有三种功能,即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和形尾(零形式)。这三种功能满足必要的语义关系,皆来源于动词“到”,其语法化过程是由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演变至持续体标记,最终变为形尾和零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中认为已然体就是相当于普通话"了2"的范畴。以普通话为参照点,从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句法特点以及与各种体标记叠加使用等对福建仙游方言已然体标记■进行较全面的考察。考察中发现仙游方言已然体标记"■"与普通话"了2"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已然体范畴中有较独特的使用特点,它语音弱化,功能附着,是一个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助词。  相似文献   

9.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10.
在描写娄烦方言持续体标记"的"及其相关助词的用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古汉语的"着(著)"在娄烦话里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VP”句仅限于“有”和动词的直接搭配,它的兴起是汉语方言和港台普通话共同作用的结果。“有VP”句中“有”的性质对句式的成立和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它用来表示确定或者强调,应归属副词词性,甚至是完成体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12.
完成体标记的一个来源——以安徽宿松方言的“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一些方言中,结构助词和完成体助词关系密切,如安徽宿松方言的结构助词"里"就同时兼用作完成体助词。本文认为,结构助词是完成体助词的来源之一,结构助词向完成体助词的转化主要是由语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郴州话里的"地"是一个纯体标记,与普通话"了1"相比意义更单纯,与动词关系更紧密,使用也更具强制性。在很多南方方言里,都有多个完成体助词,其中一个是纯体标记,如郴州话里的"地";另一些则为消极性体助词,如郴州话里的"呱",还带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这种格局的形成可能与近代汉语的完成体表达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貌"是通过动词体现动作主体的一定意想和情绪的手段。泗洪话动词的"貌"可分为尝试貌和反复貌,它们的语法标记主要是虚词、语音成分以及重叠形式。  相似文献   

15.
安庆枞阳话完成体标记"条[tiau35]""子[ts■]""了[liauo]/[liau214]"可以单用,可以组合,一共构成六种标记格式",子[ts■]"是典型的主标记。六种格式在共时平面上又明显地分成了相互影响的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在麻城方言里"在"作为副词表示进行体,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在"表示进行体相比,有其特殊格式。"在"还可以用作动态助词放在句末,与麻城方言里的两个常用的助词"倒"、"地"一起,配合形成多种独特的进行体格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粤语进行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广东粤语方言区进行体的类型和表现形式进行整理和描述,从整体上展现广东粤方言进行体标记的丰富性和类型的差异性,从而充分展示汉语方言在类型学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为进一步了解粤语进行体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夏邑方言语气词“来”的用法很丰富,既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进行,状态的持续等事态变化。也可以表示强调等情态语气。本文通过历史探源和方言比较,论证了该方言语气词‘‘来’’并非其他语气词的变读.而是动词“来”的语法化,是近代汉语语气词“来”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考察了该方言中合成语气词··子来,,跨层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澄海话的进行体和持续体所使用的情貌词相同,区分的标准是看情貌词的具体位置。当情貌词在动词前时,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当情貌词在动词后时,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进行体搭配的动词是动态动词,持续体搭配的动词是状态动词。澄海话进行体和持续体的情貌词是由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演变而来的。但还没成为真正成熟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20.
衡水方言中表达可能内容的补语,有两种形式分别对应普通话的表达。衡水方言中正反问的句子,有两点与普通话的表达不同。衡水方言中"们"的使用范围要比普通话大得多,不管是有生命的事物还是没生命的事物,后面都可以加上"们"表示复数。不论某些词语是否具有专用量词,衡水方言都可以用"个"去指称。衡水市的东部、东北部流行着"知不道"和"才刚"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