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相似文献   

2.
赵莺 《广东教育》2009,(1):34-36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相似文献   

3.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一首《点绛唇》中这样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自己荡罢秋千,因腼腆害羞不愿见人而慌忙逃走的情形刻画得活灵活现。词中,原本一些平凡的词语,一旦被作者巧妙地嵌入诗词中时,便灵动起来,静态的文字就有了动态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一、早年:清丽的闺秀词李清照凭着她良好的文学修养,很早就开始填词了。如《点绛唇》:“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上片把少女蹴罢秋千的一派倦容娇态逼真地刻画出来。第三句巧用双关、比喻等手法,既点明了清晨花园里的环境,又将汗透轻衣的少女暗比沾满露珠的鲜花,更使得形象蕤蕤生光,又真切细腻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收一箭双雕  相似文献   

5.
雷克思罗斯的"创意英译"在美国深受赞赏,他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西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在翻译中国诗词中女性形象时出现了一些误读。本文以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下简为《点绛唇》)为例,分析出现的误读及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点绛唇》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相似文献   

7.
罗娟 《阅读与鉴赏》2006,(10):57-59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的充满纯真的童年,以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少女生活,随着宋代社会的动荡而成为美好的往昔。处于两宋之际,士大夫沉溺之时的李清照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否定《点绛唇》 (蹴罢秋千 )一词为李清照所作的 ,前人成说逐一加以辩驳 ,认为还是暂将此词定为李清照作为妥 ,同时从词史发展的实际和古人对李词的解读出发 ,对学界将词中抒情主人公等同于词作者本人的倾向提出质疑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词作解读的一般原则 ,认为“模糊性”的解读方法更符合文学鉴赏、文学接受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否李清照作品,历来争论不断,难以定论。王学初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说:“此首别作苏轼词,见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下又作无名氏词,见《花草粹编》卷一、《续草堂诗余》卷上、《古今词统》卷四、《古今诗余醉》卷十二、《花镜隽声》卷七、《诃汇》卷七、《同情集诃选》卷四。别有误作周邦彦词。按一九五九年出版之北京大学学生编写之《中国学史》第五编第四章,  相似文献   

10.
王春花 《考试周刊》2014,(38):19-20
<正>心要多强大才能承受住那份孤独与凄凉?才能承受住生活由天堂跌入地狱的悲苦?寻觅,寻觅,无论是当时还是时隔千年,李清照到底觅得了何物?一份冷清万般愁绪,一曲《声声慢》让我们穿越千年依旧能领略到李清照那份"以心抗世,以笔唤天"的孤独与痛楚。曾有"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曾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  相似文献   

11.
正心要多强大才能承受住那份孤独与凄凉?才能承受住生活由天堂跌入地狱的悲苦?寻觅,寻觅,无论是当时还是时隔千年,李清照到底觅得了何物?一份冷清万般愁绪,一曲《声声慢》让我们穿越千年依旧能领略到李清照那份"以心抗世,以笔唤天"的孤独与痛楚。曾有"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曾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  相似文献   

12.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对唐诗孟浩然《春晓》和韩僵《懒起》的承袭与隐括,并加以戏剧化展现。宋词《点绛唇·蹴罢秋千》,从版本源流、与韩僵诗《偶见》关系、“倚门”词义演变诸方面分析,李清照作品可能性甚微,署无名氏为宜。许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深受“文史不分家”传统影响,极力将这两首词与李清照真实生活互相印证,由此作出的解读和判断,难免牵强附会。这对于准确把握《如梦令》创作特色,理性考证《点绛唇》作者,有误导而无助益。  相似文献   

13.
我愿     
陈敏 《辅导员》2013,(17):49-49
我愿时光倒流, 可以回到小时候。 大榆树下, 小伙伴的秋千,  相似文献   

14.
我爱我家     
四口之家像一架秋千,爸爸是秋千的梁和架,妈妈是秋千的绳和板,载着他们的女儿——小小的我和小小的她(我的姐姐),荡出了有趣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幼儿教育》2014,(9):46-46
彭翰林 2008年10月11日 不一样的秋千,不一样的玩法。我开心因为快乐和创造同在!  相似文献   

16.
我想要一架秋千,就是童年时,在幼儿园老柳树下悬着的那一架。我想要这样的一刻:在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早晨.我乘着那架秋千,在温暖的春风中悠荡。  相似文献   

17.
我和你     
沙沥净 《新读写》2014,(10):62-63
我和你歪坐在秋千上。缠绕干百圈的藤蔓、绿叶蓬勃向上。金色的阳光从绿叶的缝隙间穿透而下,细细打碎在柔软的草地上,肆无忌惮地洒了我和你一身。 秋千高高荡起,你在我身后大声地笑着。银铃般的笑声,使得树叶都在微微颤动。  相似文献   

18.
我想要一架秋千,就是童年时,在幼儿园老柳树下悬着的那一架。我想要这样的一刻:在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早晨,我乘着那架秋千,在温暖的春风中悠荡。  相似文献   

19.
妞妞 《学习之友》2012,(12):34-35
小时候,在院子里为争秋千和同龄的孩子打架。因为比对方高壮,很轻易就把他按到地上打哭了。他爬起来,一边哭着朝家中跑一边说,你等着,等我让我哥来打扁你。  相似文献   

20.
冷冷的秋夜,我怀揣着寂寥的心,带着对童年的怀念走向院子角落的那架秋千。那秋千好小、好小,在秋夜的黑暗中显得孤零零的,附近只有几个小孩子兴致勃勃地在一起玩“过家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