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有程旼,后有程乡",程旼是定居客家地区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人。程旼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以德化人,是外来者与土著和谐共处的典范。自宋朝以来,历代政府都重视对程旼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促进了粤东客家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当代打造"文化梅州"、"世界客都"背景下,充分利用程旼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宋时地方士人直接参与地方官学修建活动,并以资金直接参与和非资金参与两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南宋时期士人群体的壮大及"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增强,促使士人参与官学修建,某些地方政府在官学修建中的"缺位"给士人参与带来契机,不同地域的社会习惯决定了当地士人的参与程度。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官学修建,南宋士人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声望。  相似文献   

3.
南宋时,地方士人开始积极参与大型桥梁修建活动,并且以资金参与和非资金参与两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南宋时期士人群体的壮大为参与公益事业提供了主体,政府施政能力的萎缩为士人参与地方桥梁修建活动提供了空间,社会观念对"富"的批评为士人提供了参与桥梁修建的舆论支持,佛教徒也为士人参与桥梁修建活动做出了表率。士人参与桥梁修建体现了士人对地方事务的关注,通过参与桥梁修建等活动士人获得了舆论的好评,也获得对社会事务某种程度上的解释支配权,这成为新的基层社会势力成长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清代康乾时期,经学大家惠士奇在任广东学政的六年间,广交名士,栽培学子。但是由于不同史料的原因,在清乾隆之后学者即惠士奇门下汇集的广东学子,尤其对"惠门四子"、"惠门八子"的组成出现互相矛盾的说法。通过对各种史料进行学术梳理,细致的钩沉和考析,可以澄清经学大家惠士奇门下汇集的广东学子有数十人之多,其中佼佼者有"惠门四子"、"惠门八子"和"南海明珠"等。通过考察厘清其演变过程,可以窥见清中期广东士人的学术和交往风貌,反映康乾时期惠士奇对广东士人群体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魏拓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在中原长久立足,北魏的统治者推行了汉化政策。在汉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士人,太原士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山西地区是北魏统治的重要区域,并州平定后,太原士人陆续参与到了北魏政权中。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发现这些士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世居太原的,另一类是从其他政权投靠北魏的。他们通过学术、家世背景等方式进入到北魏政权中,在中央、地方担任要职并声绩显著。他们凭借渊博的学术功底和政治才能受到统治者的器重,他们为北魏的汉化积极努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清代丽江儒学教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地方官员致力于教、地方士人崛起及对本土士人的培养.丽土士人群体的崛起成为清朝丽江统治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地方文化、风俗与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乡饮酒礼是一种饮酒礼,包含了贡士、正齿位、饮国中贤者等多种涵义,其中以贡士之仪最为重要,成为常典。它一般只在地方上举行,地方官员、士人及其他有名望的人都要出席,仪式的过程凸显出对士人的尊重和礼遇。由于它和地方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本身所具有的尊贤尚齿功能,地方官员普遍把举行乡饮酒礼作为推行教化、改革风俗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经费短缺等问题,乡饮酒礼逐渐不受重视,衰微下去。  相似文献   

8.
程旼是由中原南迁至世界客都梅州定居并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人,且对当地的文明教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被称为世界客都人文始祖。长期以来,人们都不知程旼为何时人,或说南齐人,或说晋人,或说隋人。现依据史料,对程旼的生卒年进行考证,大致确定其时间范围约401-499年。  相似文献   

9.
乾嘉道年间,浙中士人读书应考之余,结成诗社酬唱赠和,留下大量诗作,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体的哀乐,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研究这个群体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士人世相和地方经济文化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前10年,在清政府的直接推动下,面对日益危亡的社会现实,大批士人或出于自强救国的理想,或出于自身前途的考量,纷纷东渡求学。在此次留学浪潮中,各省因受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等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各自相异的情形。广东作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士人广泛参与,逐步成为留日大省,并因自身独特的经济、历史背景而呈现出迥异于他省的发展路径。粤籍留日学生也因接受新知与开化风气的影响,大多产生革命思想,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1.
广东闽方言的起始体类型与粤方言、客方言大不相同,闽方言起始体主要在动词前加“咯”等副词,或者在动词后加“了”等,而粤客方言起始体跟普通话相似,都是在动词后面加上类似于“起来”的副词。闽方言起始体的表现形式多样,可能是跟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先秦文献记载三千多年前的闽族、闽方国和闽文化不同于汉初闽越文化,其地域包括今福建、浙南、粤东、赣东南乃至台湾宝岛,属于考古学闽台区系东南海洋文化范畴。闽文化早于吴越文化,就象楚文化、巴蜀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海峡西岸历史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3.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分:一、广东闽方言的分布;二、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三、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相似文献   

14.
广东电白闽方言区对青年女性顾客的通用称谓语是“靓妹”“靓姐”,极少使用“美女”称呼。根据电白闽方言区青年女性顾客的称谓语的使用频率来分析其原因,发现交际双方的爱美心理、称谓语本身的语音条件、商业交际场所的不同、发话者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地方民俗文化色彩等因素对青年女性顾客的称谓语的选用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5.
吕祖谦是宋代著名学者、大理学家,吕祖谦和闽地、闽人及闽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闽人交往密切,不仅和闽地的多位学者有师生之谊,更与朱熹是至交好友。吕祖谦开创的婺学(吕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同是二程理学的分支,二者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相似文献   

16.
中原古代民歌,随着客家先民从中原一带迁徙到赣、闽、粤三省交汇地区,又与当地土著音乐结合,逐步产生了独特的客家采茶歌。明代后期,采茶歌又与杂剧及地方音乐文化相融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客家采茶戏。  相似文献   

17.
康雍乾年问,归化城既是屏藩朔漠的军事重镇,也是北疆地区的重要商品转运枢纽,是牲畜商品交易的中心。在清政府的有力扶持下,清初归化城牙行得到发展,形成了与基层政权相互依赖的关系。土默特都统衙门档案资料为考察清代前期归化城的牙行提供了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采用眼科学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本校14级两个教学班。实验组班:51人,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模式;对照组班:48人,采用多媒体课件传统讲授模式。相同教师,统一考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分差为13.71分)(P<0.001),在问卷调查中,对学习效率、主动学习、临床思维培养、资料查询等问题的肯定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多媒体案例的教学模式能够明显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眼科学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粤东闽方言区至迟在13-14世纪已初步形成,潮州与梅州语言出现分异。在潮州政区范围内,始终未能形成为统一闽语分布的语言格局,仍有相当部分地域属非闽语区,而粤东的闽语区也不以潮州为限,方言界线与政区界线并未能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