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失败》是初二的一节历史课,内容丰富,解决的问题多,理论性又强。如果照书上的平铺直叙,那就是让学生先学北伐战争,包括北伐的目的、对象、先锋、战场、主要战役、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然后是国民革命的失败,包括三个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等问题。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是太枯燥、太深奥了。教学过程中,老师怎样避免乏味的说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历史研究》1979年第七期,发表了刘宗绪同志“试沦热月政变的性质”一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苏联史学界(包括我国史学界)被视为定论的“热月政变是反革命政变”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世界历史》1980年第三期,又发表了余小慎同志“关于热月政变的性质问题”一文,对刘文的观点表示“不敢苟同”。拜读刘、余二文,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3.
“戊戌政变”探秘□雷是之“戊戌政变”失败是因袁世凯告密,还是康有为伪造光绪密诏“急功近利”,现今又有新解。1898年9月13日(变法第93天),距政变发生还有10天,光绪皇帝的一道《密诏》偷偷传出紫禁城。当时,除了军机章京杨锐,没有人知道《密诏》的内...  相似文献   

4.
“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一九七一年春天,正当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炮制《“571工程”纪要》,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时,林彪在福建的死党,迫不及待地修订再版反革命小册子——《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以下简称“小册子”)。这是一株“克己复礼”的大毒草。在半年的时间内,“小册子”印数达三百一十二万余册,发行全国,为林彪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小册子”的再版和大量发行,是林彪反党集团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给予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5.
《中共党史年表》认为“首次提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是毛泽东同志(见《年表》第15页及王学启《关于大革命时期的几个问题》)。峋26年9月,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代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农民问题上的最高水平,但垦,上述命题确不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1926年5月,广东省召开第H次农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农民运动在国民革命中之地伎决议集为指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国民革命便是一个农民革命,换句去讲,半殖民地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发生了第一次“左”倾错误。这次“左”倾错误发生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本文只是探讨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三阶段”理论对于这次“左”倾错误发生的影响。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三阶段”的理论,是在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逐步提出来的。“四·一二”政变后不久,斯大林以此为标志,把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动,国民党右派人物吴稚晖起了特殊作用。他给共产党罗织“罪名”,为国民党新右派“清党”提供依据,并为政变的发动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在蒋、汪结盟、宁汉合流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吴稚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充当了阴谋家的角色,他是政变的祸首、元凶之一。  相似文献   

8.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马日事变”是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等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但是这个政变为什么史称“马日事变”,即“马日”为什么指的是21日,许多人便难道其详了。其实这是近、现代史上写信、打电报用《平水韵》韵目次序代日的常见现象。先请看下面《平水韵》韵目表: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称谓与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李蓉1924~1927年的中国革命通常被称为“大革命”,这个提法从何而来,人们一般不去追究。对中国本世纪20年代中期的这段革命历史,当事者大都用“国民革命”的称谓,如毛泽东的《北京政变与商人》(19...  相似文献   

10.
<正>一、《雨巷》的创作背景《雨巷》创作于1927年,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其写作背景复杂而现实。第一,从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言,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全国笼罩在反动政府的白色恐怖阴霾和大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之中。第二,作者当时年仅22岁,因为投身于国民革命活动被捕,在释放后避难客居于江苏松江的朋友家中。此时的诗人心绪未平,自身痛苦且彷徨,对这个时代充满了迷茫与不解,渴求在情感上找到寄托。更重要的是,戴望舒在朋友家避难期间认识了施绛年,正处在对施绛年的追求与爱慕时期,其情感更加热烈,萌发了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1.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我国现代作家郑振铎写的抒情散文。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当时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当年5月离开中国,旅居巴黎。课文描述了作者在离别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坚强决心。教学时可先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自学生字词,  相似文献   

12.
一堂好课,首先要“善始”。好的导语能起到引入学习情境,调动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步入历史殿堂的作用。我在历史教学中常常采用以下方法开头。 一、激情。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组织好导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学《南昌起义》,因为前一课学的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情调比较低沉,我用了这样一段话作导语:蒋介石、汪精卫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使无数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3.
今年新选进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小说《夜》,是叶圣陶先生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写的革命锋芒毕露的作品。《夜》通过一个普通老妇人在她的女儿、女婿参加革命而惨遭杀害后所引起的思想变化,愤慨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肆意残杀的罪行,反映了人民对  相似文献   

14.
桂俊 《历史学习》2006,(4):10-11
2006年高考大纲与2005年相比,本章第四节中的“‘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一目,删减了“反革命”三个字,其他内容没有变化。据此归纳2004年和2005年全国卷与地方卷涉及本章考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作品创作于1927年夏天,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1929年4月,被收录入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早在1926年,戴望舒与施蛰存、苏汶一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反动当局拘捕,经保释出狱后,又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诗人被迫隐居江苏松江友人家里。大革命失败,戴望舒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11,(22):13-14
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上海和武汉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相似文献   

17.
一部新视角、广功能的《辞书》——评《国民革命事典》启众在国民革命武汉建都70周年之际,湖北辞书出版社推出了曾宪林、曾成贵、徐凯希主编的《国民革命事典》。这部《事典》是湖北省“八五”重点图书选题,也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一《驳“舆论一律”》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为《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写的按语之一,由于这篇按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所以在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时独立成篇。胡风反革命集团是混进革命队伍中以“文艺”为幌子的一个反革命派别。他们的基  相似文献   

19.
一、写作背景及文章的针对性 本文写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发表在一九三○年一月《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社会杂观”栏,后收入《三闲集》中。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把中国推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之所以能得逞,就我们党内来说,是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统治。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  相似文献   

20.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183;上册》(必修)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共有历史地图1幅、历史图片39幅(其中彩图4幅)、文字史料17则(其中图表4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