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字师     
唐朝诗人贾岛在驴上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第二句究竟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正拿不定主意时,巧遇文学家韩愈,韩愈告诉他,用“敲”字好。因为“鸟宿池边树”是静景,“敲”则静  相似文献   

2.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代文学家韩愈认为用“敲”好,我却认为用“推”好,因为一个“推”字,体现了推门人自信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06,(7C):51-51
中唐诗人贾岛,有一天骑着毛驴作诗。他一面打腹稿,一面试吟,先吟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又想把“推月下门”改成“敲月下门”。“推”和“敲”到底哪个字好?  相似文献   

4.
炼字的艺术     
唐代诗人贾岛,一天,他骑着毛驴在京城街上走,忽然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不过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贾岛不停  相似文献   

5.
王礼平 《教学随笔》2011,(1):33-40,87
据说,唐代诗人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作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推”字又想改用“敲”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  相似文献   

6.
一、不必推敲“韩愈在月夜里听贾岛吟诗 ,有‘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 ,劝他把‘推’改成‘敲’……古今人都赞赏‘敲’比‘推’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区别 ,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区别。‘推’虽然鲁莽点 ,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 ,门原是他自己掩的 ,于今的他“推” ,足见庙里只有他一个和尚……所以我很怀疑韩愈修改的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赞的那么妥当。”这段文字引自高中《语文》〈试验本〉第二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一联中 ,究竟是“推”门好 ,还是“敲”门好 ?韩愈说“敲”门好 ,好在哪里 ,韩愈…  相似文献   

7.
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曾经在《题李凝幽居》一诗中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寻友不遇的贾岛在归途中凝神思索:究竟是用“推”还是用“敲”?他不断地做着推和敲的手势,  相似文献   

8.
徐军 《中学教研》2002,(12):30-31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写的名句,相传贾岛写诗时对用“敲”还是用“推”字好犹豫不定,骑在马上反复思考,正撞上了大诗人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清情况后,认为还是“敲”好,因为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第二册《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在论及“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一段时,援引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并细致赏析了用“推”和“敲”各自境界的迥异,认为用“推”字比用“敲”字更具“冷寂孤苦”的韵味。  相似文献   

10.
钟淑蕙 《初中生》2009,(11):56-57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  相似文献   

11.
耳根的清静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人做诗十分讲究动词的选用。韩愈在长安做官,外出巡视时,半路上仪仗队被一僧人冲撞。那位僧人在驴背上伸手做出推敲的样子,神情专注。他就是著名诗人贾岛。因为作了一首诗,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动词不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想了很久,想得出了神,以  相似文献   

13.
贾岛改诗     
贾岛是唐朝有名的诗僧,韩愈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作家。因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名句,引出一段二人推敲诗句的文坛佳话。贾岛的原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月夜归来,万籁俱寂.此时是推门好,还是敲门好?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历代评论家公认这个“敲”字,用得恰到好处,并且因为据说是大文豪韩愈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的,这段文字因缘从此传为美谈,于今人们还把咬文嚼字叫做“推敲”。 但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对此却持否定态度。朱老的理由是:“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  相似文献   

15.
每当有人称赞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名句为绝唱时,他很幽默地道出其中的真谛:"好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原来贾岛作此诗时,对用"敲"还是用"推"拿不定主意,常作"推"与"敲"的动作,斟酌究竟哪个字更贴切,更传神,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三年不能定。后经韩愈点破,如醍醐灌顶,确定用"敲"字,故有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推“一“敲“成为千古美谈,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启迪:语文教学中,有时也需要师生一起去咬文嚼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lt;海底世界&;gt;时,我围绕“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一中心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咬“最“嚼“最“.……  相似文献   

17.
文字上的功夫不单是整字整音,语法修辞,还常常要考虑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用字。这种特定的环境也只有在反复咀嚼中才能品辨出它的佳味。唐朝的贾岛骑驴赋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发现“推”不及“敲”,又感到“推”字有它的妙处。迟疑不决时,碰到诗家高手韩愈。韩愈未加多少思索,便判定:“敲字佳矣!”从此之后,《题李凝幽居》诗一“敲”定音,似乎再无争论之处了,而且“推敲”二字成为文字斟酌的佳话,传诵  相似文献   

18.
倍读玩索“味”自来──漫议课文中的动词刘地元(于都县城关小学)“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诗人们煞费心计、苦思瞑想才选定的“敲”和“绿”,凝聚看诗句韵味,使本来平坦的意境陡然增色,诗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一“敲”一...  相似文献   

19.
《刘公嘉话》记载:贾岛首次进京赶考,一天在驴上作了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这个字。又想用“敲”这个字。反复思虑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于是在驴上吟咏起来,并不断地作手势比划着。走着走着,恰巧遇上了当时吏部任上的京兆尹大文学家韩愈。在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将驴上作诗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陈述。  相似文献   

20.
诗文的语言不但要求一般意义上的准确、鲜明、生动,诸如用词贴切,语法正确,意思明晰,文笔活泼,注意修辞等,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做到合乎语言环境。比如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了。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