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以"东门"为题的有五篇作品,它们是陈风中的《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东门之枌》;郑风中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历来的注家对"东门"均言之颇简,偶有言及的或云兴也,或云国门,或说近于作诗人居地的门,漫汗不清。如说"东门"纯是兴也,没有确指,与实不符;如说国门,虽然不错,但语焉不详。检索《诗经》篇目,涉及东门的有五篇,北门的一篇(《邶风》),西门及南门均无,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笔者认为,《诗经》中的"东门"均有确指,它也许与诗人居地的都城建构及市集布局有关,也有一定的宗教及民俗背景。  相似文献   

2.
班昭继承《诗》教传统,采用《诗》、《书》传注体例作注《幽通赋》,其主要动因是以班固《幽通赋》中所蕴含的"致命遂志"思想教子立身处世之道,同时也是为了传承班氏家族的儒家人文精神。由此推测,其注赋时间大致应在东汉永元四年。  相似文献   

3.
据"清华简"《耆夜》记载了周公赋《蟋蟀》诗的情形,与《唐风·蟋蟀》相比照,二者的内容和诗旨大致相符,而形式及用韵上则存在整齐与参差之别。简本《蟋蟀》体现出即兴创作的痕迹,而今本则应当是经过加工、整饬而成的。参照可靠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本文对《毛诗序》"、三家诗"以及郑笺的说解进行分析,认为《蟋蟀》"刺晋僖公"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最后,分析了另一篇周公诗———《鸱鸮》,发现先秦文献及师说的亡佚,是造成汉儒说解出现分歧和谬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一诗的写作时代,古今看法截然不同,值得重新进行考辨。《毛诗》所附《诗序》认为"《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分系于周、召二公,属于文王和武王之诗~①,即所括25篇诗均作于西周初期。《何彼襛矣序》云:"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②该诗二章:"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毛传》云:"平,正也。武王女,文王孙,适齐侯之子。"~③也认为该诗是当时描  相似文献   

5.
遂寞姜氏于城颍《隐公元年·传》:"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其中"寘"字,杜预无注。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寘,之豉反,置也。"日人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释之为幽。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①:"寘,音义同‘置’"。其《春秋左传词典》则径云:"寘,放置、安放:遂寘姜氏于城颍。" 按:《会笺》之说虽有思致,然未必能得传文本旨。杨伯峻先生据陆氏《释文》,谓"寘"音义同置,原本不误,然释为放  相似文献   

6.
《枌东老屋校书图》系山西洪洞董氏家族旧藏,由董寿平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捐献给山西博物院。根据此图及相关档案,结合《砚樵山房日记》等史料,笔者发现董氏家族曾藏有两幅有关"枌东老屋"的画作,一为《枌东老屋校书图》,一为《枌东老屋校韵图》。二图分别独立存在,题材相同,完成时间相近,系由当时两位名士为董文涣所绘。本文从原董氏家族所藏《枌东老屋校书图》入手,以文物的基本信息,结合文献,分析《枌东老屋校韵图》的作者。通过探究二图与董文涣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董文涣在清末京城文人圈的交游状况。  相似文献   

7.
《玉台新咏.枚乘杂诗》中的《兰若生春阳》一诗中说兰草、杜若"涉冬犹盛滋",据宗长白之说当为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前作品。或者"冬"当是"秋"字之误。由诗中"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愿言追昔爱"看,应同《迢迢牵牛星》为组诗,彼以织女口吻言之,此以牵牛口吻言之。两诗皆西汉时所传古乐府辞。《古诗十九首》中有十四首篇幅较长者皆文人之作,而五首民歌色彩较浓者同《兰若生春阳》皆篇幅较短,应为西汉时乐府诗。  相似文献   

8.
《全唐诗》中收有孟浩然诗二卷,卷二中的《登安阳城楼》诗曰:"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开成南雍州。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收录有此诗,且有沈的题下注:"城在汉中府汉阴县"。"汉中府汉阴县"即今之陕西省汉阴县,属安康地区,在古雍州(整个陕西省一带均为古雍州)南部。据汉阴旧志载:西汉时始称安  相似文献   

9.
<庄子·天运>篇云:"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历史上,孔子确实是对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代文献进行过一番整理修订的编辑工作.其中,孔子编辑<诗经>的重要方式就是"删诗".西汉司马迁首先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1]对于孔子"删诗"说,历代不乏支持者,同时质疑之声也是不绝于耳,而且渐占上风.这一历史争论以唐、宋、清三朝最为激烈,也最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第四卷《释采帛第十四》:"绢,短也。其丝(纟臣)厚而疏也。"《疏证》:"今本(纟臣)皆作(纟臣),讹。段云:‘(纟臣),古坚字,当从纟,臣声。’《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纟臣)卒,今《春秋》作郑伯坚,(纟臣)亦(纟臣)之讹。《玉篇》音古千、古两二切。《初学记》一音古费切,费乃贤之讹也。" 按,《疏证》所谓段云"(纟臣),古坚字"实误,与《说文》紧字下段注不符。"(纟臣)"即紧字,"(纟臣)"是紧的别体,"(纟臣)"并非古坚字。今按《说文》卧部紧字下段注为:"紧急双声,此字别作(纟臣)。《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矩卒。古千、古两二切。考《左》作坚,《公》作臤,《谷》作贤,则别本作(纟臣),切古千必矣。臣声与臤声一也,而顾书讹作(纟巨)。《释名》云:‘绢,(纟巨)也。其丝(纟巨)厚而疏也。’  相似文献   

11.
一朱熹对于《诗经》用力最勤,《诗集传》便是他研究《诗经》的成果之结晶。但是关于此书的成书时间,则历来说法不一。清人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三系此书于淳熙四年(1177),是年朱熹四十八岁,今人多从此说。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今本《诗集传》卷首的《序》署曰"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序"。但是其实朱熹的孙子朱鉴在《诗传遗说》卷二中早已指出这篇序不是为《诗集传》而作:"《诗传》旧序,此乃先生丁酉岁用《小序》解经时所作,后乃尽去《小序》。"清人《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此序写于《诗集传》成书之前:"卷首自序,作于淳熙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盖犹初稿。序末称‘时方辑诗传’,是其证也。"今  相似文献   

12.
一、《南康道中》诗与罗隐《湘南应用集序》、《谗书·序》所记初次取解岁数之矛盾唐末大诗人罗隐期冀科第折桂的强烈欲望,在有唐一代很少有诗人能与之比肩。这一点,人们不难从罗隐参加礼部试的次数看出端倪。《吴越备史》卷一《罗隐传》载其:"凡十上不中第";《五代史补》卷一《罗隐东归》言:"六举不第";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则说:"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以后作的《偶兴》诗甚至叹息:"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上述所言四个数  相似文献   

13.
《全唐诗》所收各诗人集子中,时有窜入他人之诗者,对此,历代学者多有指正。近读杜牧、许浑二集,于两人重出之诗加意留神,一得之愚,不敢自弃。现梳理成文,以就正于方家。《全唐诗》卷五二六杜牧诗中有《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一首,岑仲勉先生在《读〈全唐诗〉札记》中,考证出"川尹刘侍郎"即三川尹(河南尹)刘瑑。然考之杜牧仕履,却发现刘瑑官河南尹时,杜牧并无分司东都之事,因而得出结论说:"如云前分司东都时承瑑恩知,兹追颂其德则可,  相似文献   

14.
荐羞僖公十七年:“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竹添光鸿曰:“羞,食味也。”①杨伯峻曰:“荐羞同义连绵词。……雍巫职在烹割,故进所食之品物。”②按:《说文.丑部》:“羞,进献也。”“荐羞”同义连文。隐公三年《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僖公三十年《传》:“荐五味,羞嘉谷。”皆以“荐”、“羞”相对。《史记.齐太公世家》作“因宦者竖刀以厚献于桓公”,正以“献”释“荐羞”。既曰“厚献”,则所献未必为肴馔可知。欲鞭之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王叔岷曰:“案《国…  相似文献   

15.
四家《诗》经本的卷数,《汉书·艺文志》有明确的记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又说:"《毛诗》二十九卷。"三家《诗》的经本是相同的,但具体如何分卷的呢?三家二十八卷,《毛卷》二十九卷,卷数显然不同,但不同究竟在哪里呢? 上述问题,清儒颇多论述,所述也较有代表性。如王引之认为四家《诗》分卷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都是十五《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为七卷、《大雅》为三卷、三《颂》为三卷。只是三家《序》不分卷,冠于各篇之首,而《毛诗》则序别为一  相似文献   

16.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有一段借古人行事以明志的文字。其辞曰:"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善本书提要》页十三右《六家诗名物疏五十五卷》条,王重民先生在此条提要中作《四库总目》纠谬一则,力证该书作者为冯复京而非冯应京。文末引《言志》进而述郑钟祥乃系从《四库总目》之误云:"《言志》谓言如泗光绪戊戌所修志,其《复京传》云:‘复京字嗣宗,强学广记,不屑为章句小儒,少业《诗》,钩贯笺疏,著《六家诗名物疏》六十卷。’然则言如泗何尝误,乃郑钟祥等为《总目》所误也。"按:文中所谓《言志》即言如泗任总纂的《常昭合志》,此书刊于乾隆六十年,言如泗亦为乾隆间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有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倘若如此,《诗》必定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可是。后来的朱熹却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诗集传·序》)倘若如此,至少《诗》中的《风》就谈不上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不仅如此,历代经师的诗说反倒阻碍了我们欣赏清新淳朴的民歌。朱熹的《诗集传》作为宋儒解《诗》的集大成之作,统治后世七八百年,为什么这位宋代大儒会主张《国风》出于民间说?为什么《诗经》乃至五经,在宋代的地位与解释路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前,见《诗集传》出了新的点校本,这些问题霎时又变得新鲜起来。  相似文献   

19.
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编辑出版的《朱子语类》,后来不断有新刻本行世。1986年,北京中华书局编辑部用清光绪六年(1880)贺麟瑞校刻本为底本,参考他本,予以点校,是现存较好的版本。朱熹是中国古代大学者,辛弃疾《寿朱文公》诗有云:"历数唐虞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诗渊》第六册,4549页)他"博学多才,于经学、史学、文学艺术、佛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都有极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对《诗序》的反动是对《诗序》的一种特殊批判,表现在四个方面:对君王的美刺不同;对臣子的美刺不同;对弃妇所持观点不同;对世风评价不同。王夫之《诗广传》对《诗序》的反动出于明清之际遗民学术的阐释立场,烙印了王夫之强烈的个体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