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我就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去了联合国工作。那时到美国的超市去看。真是羡慕的不得了.当时我想中国人哪一天才能发展到这种程度.我这辈子怕是看不着了。那年我32岁。我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前后工作了十年.第一次是1971年到1977年.那时在美国根本看不到中国货。第二次是1985年到1989年,那个时候在美国的地摊上开始有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东西了.但中国大陆的产品仍旧非常少。  相似文献   

2.
伊缘 《新闻天地》2008,(8):48-48
7月11日,中国在联合国行使了常任理事国的特权——否决权,否决了美国提出的有关津巴布韦的制裁提案。从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当时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至今,中国使用否决权屈指可数,而且多直接与中国利益挂钩,而为与中国利益不相干的第三国行使否决权,极为罕见,十分的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1934年,溧阳的中共党团组织遭到国民党破坏,我不得不逃亡到上海.由于某种机缘我遇到了当时在左联工作的路丁,他也是溧阳人.他要我到左联法南区办的女工夜校去教书,还到八字桥美亚绸厂的女工家去教识字.不久我就和路丁同住在一个小小的亭子间里,那时路丁白天在浦东电气公司当职员,跑工作都是在夜里.为了节省车资,天刚黎明就出门跑十几里路赶到十六铺码头,再乘小舢舨渡江到浦东.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路丁就辞了职,把全部时间精力都用在左联的工作上.  相似文献   

4.
刘宏  孟昭瑞 《青年记者》2016,(10):49-50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现有会员国193个,是当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由六个主要机关(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以及常设的委员会、专门技术机构等近百个分支机构组成.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决策和代表性机关,秘书长是联合国的首席行政长官.比较来说,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联合国秘书长了.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早在1945年4月,中国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新中国成立后,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5.
前些日子,碰到上海新闻界几位关心我的同行,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老王,你是不是去过美国了?”我在感到奇怪之余,如实回答:迄今为止,我从未去过美国。这些同志是在看了我在1985年9月27日《上海政协报》上发表的通讯《顾维钧在纽约》和我在1985年11月9日、19日民革《团结报》上发表的近四千字的长篇通讯《乡思缕缕情悠悠——老外交家顾维钧在纽约近事》之后,想到有些细节的描绘,象是作者采访过顾维钧本人,因此猜测我是否去过美国。 1985年10月,《文汇报》驻美记者张治平同志为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而写的纽约通讯中说,他曾多  相似文献   

6.
1971年9月12日回到家,我吃了安眠药就休息了. 可躺下不久,3点多钟,电话突然响起来,是周总理通知我立即到人民大会堂.我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就去了.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份的一天 ,我刚刚走进办公室 ,就发现桌上有封寄自美国的来信 ,带着疑问 ,我打开了信笺 ,里面还夹着一张照片 ,这才使我想起了10多年前的一位同学 ,信是这样写的 :“玉龙友你好 ,现在过得好吗 ?还记得1990年5月份的一天 ,那时我们村里很穷 ,就连一台黑白电视机也买不起 ,为了看电视 ,我们俩跑到七八里以外的村子去看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 ,看的人很多 ,当时收的电视节目很少 ,几乎看不到精彩的节目 ,只有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节目。那时我们还小 ,为了看电视 ,不时被人家嘲笑 ,说我们俩是疯子 ,为了看一个‘烂电视’跑…  相似文献   

8.
1997年3月的一天,白宫特工处给我打电话,让找去白宫老行政楼办理记者证。我特别兴奋,因为申请到白宫记者证很不容易,很多在华盛顿工作过三四年的中国记者部拿不到这张小牌牌.而我当时则是刚到美国两个月。有了它就可以经常出入白宫了。 渐渐地,我了解了白宫新闻厅里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9.
球迷痛揍洋裁判 我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人家去天文台路(现合肥路)看足球比赛,只花了两毛钱,买了最差的位子(那时最好的位子也不过才六毛钱),挤在人堆里看了一场球,没想到一次上瘾,大概被场上的气氛所激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每到礼拜天,就向大人要一元钱,三毛乘三轮,两毛买门票,五毛吃点心,和几个伙伴一起,到球场去玩儿,不是看球就是踢球,不到天黑不回家.后来人家告诉我,我那次看的是"亚洲球王"李惠堂出场的球赛,世传"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嘛!难怪好看.  相似文献   

10.
跟胡彬认识是在中国的广播时代.我们1980年代都在做广播,后来我做电视他则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民.1998年,我开始上网,他给了我第一批值得登陆的网址.2000年底,我到海南参加<新周刊>的中国电视节目榜发布会后,专门去观察他任总编辑的"海南在线"(那时"天涯"只是其中一个站点),发现在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泡沫破灭时,"海南在线"竟然还在增加人手--他们有种种小技巧使得网站能够不断有点收益.  相似文献   

11.
爱看书的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用 《出版参考》2004,(35):34-35
我爱书,爱看书的广告. 我看书的广告,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时父亲病故,家境困难,买不起书,只能到书店站着看不花钱的书,看报纸杂志上的书的广告.  相似文献   

12.
用心去"看"     
2009年4月15日,接到报社领导的命令,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到四川地震灾区采访.拍什么?到哪里去拍?更关键是怎么拍?一年过去了,我不能去碰触那些刚刚开始愈合的心灵伤疤.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感受.  相似文献   

13.
刘征 《湖北档案》2003,(2):46-47
记忆深处里,到剧场看演出的次数不多,看戏就更少了,但我却深深记得看陈伯华老师的演出.那时的我非常小,不知道欣赏戏文,只是好奇地看着那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少女一跃身就轻轻松松地坐在那个大得可以装下一个人的柜子上了……回家后妈妈告诉我,台上的少女那时己是可以做我奶奶的年纪了.从此,那个挥动着花手帕的身影便成了我的偶像.……  相似文献   

14.
蔡玲  王岚 《档案与史学》2014,(12):43-45
考进胡佛研究所 1949年,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格局下,我随父亲迁往台湾.读高中时,又跟随家人去日本的东京读书. 高中毕业时,我要求父亲让我去美国读大学.父亲说:好,我托朋友去找于彬主教,代你和妹妹两人申请奖学金.由于我的功课优秀,运气也很好,不久就顺利获得了奖学金,我和妹妹整装奔赴美国了.1950年代的中国旅美学生,在美国任何一个大学里都少得可以用手指头点出来的,多数还是从台湾或者香港去的留学生.自费的学生少,大多数是申请到了奖学金.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底,我去日本京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会议.当时中国参会记者很少,全球变暖对我也是个新话题.在会场内外都能听到西方人谈论要将中国拉入到减排行列中的声音.而中国当时有近6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民众还处于无电或缺电状态.  相似文献   

16.
刘征 《湖北档案》2003,(1):46-47
记忆深处里,到剧场看演出的次数不多,看戏就更少了,但我却深深记得看陈伯华老师的演出.那时的我非常小,不知道欣赏戏文,只是好奇地看着那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少女一跃身就轻轻松松地坐在那个大得可以装下一个人的柜子上了……回家后妈妈告诉我,台上的少女那时己是可以做我奶奶的年纪了.从此,那个挥动着花手帕的身影便成了我的偶像.  相似文献   

17.
王金凤 《传媒》2001,(7):40-42
1979年初春,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安岗同志给我布置一个任务:采访在中国农村工作30年的美国朋友阳早、寒春.安岗同志说,这是农机部部长项南同志推荐的典型.阳早、寒春是农机部的专家,他们在解放战争期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农村工作了30年,现在依然住在北京郊区红星农场.这是一对真心实意到中国支援中国革命、帮助中国建设的美国朋友.  相似文献   

18.
范以锦 《中国记者》2012,(9):105-106
对"严冬"怎么看怎么办 2011年11月3日,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预言美国媒体"2017年消亡",也就是五六年后就要消亡.在国内一次论坛上,有人断言"中国纸媒15年会消亡".  相似文献   

19.
看了省图登在《春城晚报》的征文通知后,借此机会说说我与云图的读书缘分。我今年63岁,说起与云图的缘分大约是从1957—1958年开始.那时我读小学三年级。父母终日忙于生计在市百货公司上班,我家租住在景星街一条小巷子的一幢住着十来户人家的院坝里。那时,一到星期天,院坝里读高年级的伙伴就带着我们三五成群地到当时的志舟体育场.也叫国院体育场去玩。那时的体育场或有军犬训练汇报表演,或有军地足球比赛,或有室内的棋牌、康乐棋、乒乓球等活动.算得上是星期天一个较好玩的去处。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七日下午,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同志会见了英籍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主客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韩素音用流利的汉语讲话,间或说几句英语。主人:欢迎你到人民日报来看看。你到中国来过二十多次,是老朋友了。韩:我到中国二十一次了。我看人民日报已有二十三年了,是你们的老读者了。在马来亚住的时候,就看人民日报。有时候看不到,就坐飞机到香港去看。我住在瑞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订阅了七年,有资格做你们的读者。你们报纸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我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