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晚近时期蒙古八旗文人三六桥在文化史上的功绩有二:第一是其诗集《柳营谣》为后世研究清代"旗营故实者之绝好资料",并且其清新雅丽、风流可赏的诗歌风格也是值得文学史家关注的。第二就是盛传一时的"三六桥"本《红楼梦》。由于其与现行《红楼梦》后四十回大不相同,因而成为"红学"界最瞩目的一种珍本,其神龙一见的情形使学界充满了期待,成为一桩著名的红学悬案。  相似文献   

2.
出版快讯     
香港中大出版《红楼梦案》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周策纵撰写的《红楼梦案:弃园红学论文集》,该书辑录周教授30年来散见于各报章杂志上的论红文章,每篇文章皆富有独到见解和新意,是红学方面的重要作品。 文章的内容包括:检讨红学研究的态度和未来方向;对胡适的“新红学”作了公平分析,并首次透露了胡适对作者所谈的自辩;探索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3.
作者利用1982年参与调查考证"曹雪芹画像"真伪的经过详细叙说了"曹雪芹画像"的问世.国内外红学家、历史学家研究考证该画像真伪的经历和争论的焦点.红学研究家周汝昌先生等人认为,此画像是稀世之宝,画像中人为曹雪芹本人,该画像的问世对"红学"研究价值极高.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等人,对该画像的研究考证结果判属此画像中人"但不是曹雪芹,而是俞雪芹."遂与周汝昌先生的考证发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4.
李荣 《档案天地》2011,(2):55-56
红学巨儒周汝昌先生曾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进入中华文化的'一把总钥匙'."它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化,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而且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也能对我们当今的工作、生活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5.
红学研究著作《还原脂砚斋》于2003年10月出版,对于红学研究来说,极具一种象征纪念意义。有人认为,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21世纪之初在红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红学”家的贡献与意义自然不可小觑,但“新红学”家自从走进曹家深宅大院后,就再也不肯出来,以为“自叙传”或“茸学”便是“红学”的全部,大有“反以他乡是故乡“之势。  相似文献   

7.
王敏 《兰台世界》2017,(16):114-117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之圣,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灵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花袭人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人物之一。20世纪是"红学"研究的繁荣期,而对人物的研究分析也掀起一个热潮。解放前,人们对她关注的并不多。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多数学者认为袭人是封建阶级的忠实奴仆。十年浩劫时期",四人帮"及其写作班子从"政治角度品评人物",使"红学"陷入低迷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学者开始以不同视角关注花袭人这一人物形象,认识到她是一个复杂的有着丰富内涵的人物,对她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说到冯其庸,首先要提的是《红楼梦》。在冯其庸之前,红学研究经历了以评点派、索隐派为代表的旧红学,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有了向现代红学过渡的趋势,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冯其庸。冯其庸在《重议评点派——<八家评批红楼梦>序》中,从  相似文献   

9.
遭遇了“刘心武事件”的红学热.让养在深闺的“红学”.不期然间承载了一场包罗万象的公共狂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自从事《红楼梦》研究以来,胡适便不是单独一个人在作研究,而是与早期从事红学研究的人物联系紧密。而这些联系,对于红学研究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本也是个喜爱《红楼梦》的人,可去图书馆每每走到“红学”专架,看着密密匝匝的书林,很有一种威压感。其实,这些“红学”书也并非个个面容“冷峻”,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版本、考据类、多是厚重的“砖头书”,常变换不同字体,使用着重号、波浪线等各式符号  相似文献   

12.
1982年4月13日上午,笔者在商丘市档案馆接待了河南省博物馆武志远、商丘县文化馆郭久理一行两人.来者拿出一幅画像,希望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帮助查清此画真伪,以了断一桩在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二十年的"红学"疑案.  相似文献   

13.
抚摸着散发着书香的新版《红楼梦》,回想着三次校注过程,在感慨时光流逝之速的同时,更感慨红学所诸位专家学者对读者、对红学的一份责任感,他们在三次校订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辽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97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8月7B一10日在北京饭店举行。来自包括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法国、挪威、日本、韩国的代表120余人出席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90余篇。开幕式由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李希凡主持,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致开幕词。冯其庸教授指出,红学从它的产生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是所有的红学研究者、爱好者共同努力取得的。历史的长流在继续前进,红学也在继续发展,希望红学研究的学风、学格、学品也继续提高,为二十一…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岁末,由江苏省文化厅与中国文化报社主办、南京图书馆承办的"首届南图阅读节"--<红楼梦>主题论坛系列活动落下了帷幕.为期半月的<红楼梦>主题论坛系列活动,研讨与讲座有机结合,红学前辈与中坚共同参与,北京南京学者共襄盛举,专家与读者良性互动,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惠风和畅.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所彰显的性别文化,延续了先秦时期《归藏易》、《道德经》一系的"崇阴"观念,但注入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兴价值观内容,开显出一种超越世俗名利场的审美化生存方式。《红楼梦》对传统文化的损益,乃至言情、写景,渲染丰富多彩的审美生活内涵,均围绕这一旨趣展开。洞悉该旨趣,"曹学"乃至整个"红学"中的一些难题,将得以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31日凌晨1时59分,"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辞世,噩耗传来令我无限伤感和惋惜。伤感的是: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惋惜的是:曾相约撰写《周汝昌评传》的意愿未在他生前完成,留下一份沉重的愧疚。我与周先生的交谊虽不太长,但彼此都很认同,因此感触良多。大概是缘分吧,1998年我任档案天地杂志社社长时,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曹雪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好友王畅的提携下,被邀请出席了11月  相似文献   

18.
余绮 《兰台世界》2017,(6):113-115
作为文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何其芳对《红楼梦》的研究具有独到路径并保持研究方向的正确,将文学作为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探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学、历史学相结合的批判方法进行研究,在艺术成就的研究、社会背景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成为后人研究"红学"的楷模,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9.
这不太好     
读了韩进廉同志的《红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版),对它的整个评价不去说它,但有一点使我十分吃惊:该书第七章"胡适和俞平伯建树的'新红学'"中之"(二)胡适其人及其《红楼梦》考证"一节文字,其关于胡适的介绍、评价,与我的论文《试论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原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三期,《新华月报》文摘版一九七九年第五期转载)竟大部雷同.粗略地算了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学者们利用清代的文书档案研究和考证《红楼梦》,写出了不少红学著作,可见,历史档案在红学研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红楼梦》小说本身在写人叙事中也大量地涉及到了文书和档案.特别是书中人利用文档管理家务的例子十分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