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0年以来,在众多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纪念作品中,崔永元的《我的抗战》异军突起,产生了极大影响.该系列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影像史学的表现形式,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语境下口述历史成果的营销和传播之路,赢得了时代与社会的认可.其鲜明的口述历史特色不仅体现在该片由口述史料作为核心与支撑,结构、布局以口述者个人在抗战中的生命故事为中心,更体现在整个片子所弘扬的精神以高度认同时代大背景中的口述者个人价值为圭臬.不过,在如何实现口述者与访谈者双向度的历史叙述模式,如何超越情感认同,通过口述历史实现求真、求解的理性追求等方面,《我的抗战》也存在着一些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山西拥有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源,很多的学者也借鉴口述历史的形式建构了山西的整个历史文化框架,使得很多珍贵的史料得以记录并保存,但是整体来说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有限.本文旨在研究山西口述历史的传播路径,一方面可以梳理、分析山西口述历史的资源和传播现状;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山西口述历史的传播效果,帮助山西民众乃至全国全世界民众了解山西.  相似文献   

3.
口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这种方法.分析凤凰卫视<口述历史>,研究它的传播特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功能,了解它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历史的真实、形象、生动、深刻的再现.<口述历史>在丰富电视的表现形态,补充完善中国当代史,以及传承历史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蒋蕾 《新闻实践》2012,(11):75-77
进入21世纪,我国电视媒体开始引入“口述历史”的新闻访谈方式,形成“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进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历史”资料积累,他在《电影传奇》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的独白。近年来,他又进行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记录。8年时间里。崔永元采访了3500人,留下200万分钟的影像、300万张老照片.受访者平均年龄80岁。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由曹景行主持的《口述历史》栏目,强调“抢救记忆。反省历史”。同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事》栏目。一直至今,“口述历史”成为新闻界的热门,新闻传媒出现许多打上“口述历史”标签的作品,许多媒体记者也投身于口述历史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周啸天 《今传媒》2020,(3):60-62
新媒体的诞生,扩宽了口述历史的传播渠道,给口述历史的传播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作为口述历史的传播者应不断增强业务能力,积极开拓多种渠道,丰富口述历史的选题,加快数字化进程,我国大量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才能够有效记录和传播,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口述历史"节目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记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口述历史"节目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方法,以及节目在大众科普、提供权威信息方面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传播意义与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兴的史料搜集和历史研究方法,口述历史可谓是炙手可热,一大批口述历史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在这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背后,我国口述历史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何化危机为生机呢?本文以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呈现方式的分析,探讨中国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  相似文献   

8.
现代口述史学是20世纪中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追溯口述历史的渊源,可以发现中国其实有着较为悠久和丰富的口述史传统.1949年后,我国口述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自我探索,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国际口述史接轨,再到新世纪以来的纵深发展.口述史拓展了包括历史学在内人文社科的研究途径和视野,同时通过出版等传播途径参与到公众精神生活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9.
章一平 《新闻记者》2008,(10):70-73
近年来,"口述历史"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包括历史学家唐德刚为胡适、李宗仁整理的回忆录,学者何兆武的口述回忆<上学记>等,都成为畅销书.  相似文献   

10.
创新求变,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公信力,永远是媒体人的不懈追求.在目前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纸质媒体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随着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纸媒传播新闻的优势逐渐被弱化,而新媒体的优势则不断显现出来.然而,站在信息化传播浪潮的风口浪尖,我们认为传统纸质媒体依然可以大有作为.那就是在求新求变中,增强新闻作品的“悦读”性,进一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读者的掌声中,提升纸媒的品牌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新媒介时代,中国传统纸媒在技术方面的滞后性使得其发展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播介质和传播渠道的壁垒,纸媒既有的传播中心地位和内容生产主体地位旁落,纸媒的二次销售模式根基被撼动,生存发展压力比较大.又因纸媒的双重属性,需要承担提供公共新闻、进行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使命,在转型中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继续扛起主流媒体的大旗是中国纸媒面临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口述史料是口述史学科在文献采集过程中获得的历史研究资料。近年来,国内多家图书馆开展了口述历史项目,积累了题材丰富、载体多元、体量庞大的口述史料,为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拓宽了渠道。论文以广州图书馆建馆四十周年口述历史项目作为案例,探讨图书馆对于口述史料以文字及影像为载体进行多层次传播的使用方式和重要意义,并尝试从大众传播视角对图书馆口述史料的采集和使用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历史近年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方法,也成为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出现的新标签。但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文章或影像都是口述历史吗?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有何异同?本文对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从人物关系、工作方法、职业伦理道德以及具体的提问方式、价值判断标准等方面,对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视频形式的增加,丰富了纸媒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内容,传统纸媒从业人员要学会"十八般武艺",掌握拍摄、编辑视频的能力,并不断提高制作水准。随着5G时代即将到来,纸媒平台更要发挥自己的媒体公信力、影响力,积极学习前沿最新技术,从而生产出更优质的传媒作品。  相似文献   

15.
口述历史类电视节目的兴起和热播,丰富了电视文化的形态,意味着电视媒体也开始从静态的聚焦于文献正史转向了开掘动态的民间社会资料.不过,由于作为一门学科的口述历史在中国还远未成熟,口述历史的理论界与传媒实践之间的沟通还不够充分,口述历史类电视节目的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口述历史"这一名称经常滥用或被误用,口述历史的操作规范没有被遵守,口述历史和访谈类节目常常被混为一谈,口述历史的特质没有得到体现,等等.这些都妨碍了电视口述历史类节目的健康发展.本文尝试以央视颇具代表性的口述历史节目<电影传奇>为中心,探讨口述历史在电视节目应用过程中的得失,以期对口述历史类的电视节目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郝星 《新闻前哨》2014,(8):19-19
纸媒新闻又称为文本新闻,主要是将大众所关注的内容以报纸的形式传递出来[1].并且,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纸媒新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纸媒新闻的可视化则不仅仅只以文字的形式传播给大众,更多的是对新闻进行图像化处理,以此传递给大众,冲击大众的视觉感观,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更具实效性与科学性.鉴于此,本课题对“新时代下纸媒可视化”进行探究具有尤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绍根 《青年记者》2017,(25):69-71
口述历史被誉为“倾听过去的声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如民间传说与口头传说——从官府采风到史迹实考——歌谣采集与民俗故事等;但口述历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产生于美国.著名美国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将口述历史定义为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①1980年代开始,西方口述史学传人中国,并在港台现代口述历史的启发下,中国现代口述历史正式起步.  相似文献   

18.
黄玲玲 《中国传媒科技》2023,(3):106-109+130
【目的】探索纸媒的深度报道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存活、发展甚至重构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方法。【方法】将近年来《永州日报》发布的深度报道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在全媒体时代下纸媒做好深度报道的意义和策略。【结果】通过记者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对新闻内容进行追踪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纸媒突破重围的最佳优势。【结论】深度报道帮助纸媒引导舆论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在全媒体时代,更应发挥作用,创新报道形式,延续纸媒深度报道的影响力,提供更优质的深度报道作品。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口述历史、口述式纪录片及其他与之同质的影视作品类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这一类型作品的理论建设远远落后于其观念母体,即口述史。从业者通常从访谈、传统纪录片中寻得借鉴,这样势必产生创作中的误区与混乱。从口述史下的史学观念中寻找理论引导或许是创作者的另一条出路。一、口述史下的史学观念如何转向在口述史被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来对待之前,  相似文献   

20.
口述历史:国家图书馆关注的新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述史使千百万的普通民众得以参与历史的创作,给历史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更加宽广的空间。口述史的实践使学术和民众相通,学者和百姓交流,这是一个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口述历史逐渐成为图书馆和档案馆馆藏的重要部分,国家图书馆收藏口述史资料既是对口述史工作的推动,也为国家图书馆履行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责补充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