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古代易学知识,揭开了十二钗图像中凤姐之象的谜底:它是在与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人登基的日子的联系中,来写宝玉的太子身份的隐语。其中的“雌凤”之象是宝玉的太子身份的象征和隐语,“冰山”是这些日子所组成的渐卦和艮卦的隐语,“一从二令三人木”也是这些日子的隐语。文章还联系作品中的其他一些细节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部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说绰号     
汤本生 《学语文》2006,(3):45-45
绰号也称外号,指人的本名之外,别人根据与其相关的因素给另起的,带有夸赞、嘲讽亲昵或玩笑等意味的名号。绰号古已有之,今也常见。从古代的文人名士、平头百姓,到今天的体坛名宿、影艺界名人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绰号之多,内容之丰富,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以鱼来隐喻人们对男女婚爱的追求是《诗经》隐语体系中的重要模式之一。文章根据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婚爱之鱼”的呈现形式做出划分,探析“婚爱之鱼”隐语内涵所存在的指向性差异。“食鱼”的隐语更偏向于男女求爱,“捕鱼”则更传达出周人对婚姻规范的尊崇。“鱼”之隐语的形成与我国先秦时期的生殖崇拜文化、图腾生育信仰和以饮食喻男女的思维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绰号     
俺是一个谈“绰”色变的人。想当年在小学里可没少受绰号连累之苦, “二饼”、“麻杆儿”、“黑猩猩”的“美誉”均归本人“独享”。但旁人岂知这三个绰号犹如三座大山压得俺喘不过气来。心中对绰号之事、尤其是那些醉心于给他人起绰号者深恶痛绝,常欲扁之而后快。  相似文献   

5.
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工具教育论”正在制造“孩子的成长苦难”。教育应当以教会弦子做人为基本理念,而教弦子做人应当从培养感恩意识开始。所谓感恩是指主体(人)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感恩包含“识恩”、“记恩”、“谢恩”和“报恩”四个环节。“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艾。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把感恩教育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6.
隐情诗立论     
无论古今中外,在爱情诗中有一种可称之为隐情诗的,即用瘦辞隐语或暗示象征等手法所写的诗。之所以名为“立论”,是因为这“隐情诗”的名目是笔者妄立,尚未见诸他书。元人周密《齐东野语》说:“古之所谓瘦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隐语就是隐藏本意而不明说的话语,是借助谐音、曲笔、暗喻、象征等方法把原本可以直接了当说明白的事情,故意说得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影影绰绰、神秘兮兮。同时又通过反复强调等方式。告诉人们,  相似文献   

7.
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三册第八课《迢迢牵牛星》中“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两句的注释为: “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一札一札地穿梭织布。擢,引、伸出。杼,梭”。其中,以“一札一札地穿梭织布”来解释“札札弄机杼”不恰当。理由如下: (1)梭是“有梭织机上用以引导纬纱使之  相似文献   

8.
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就一字之形体而离析整合,以收雅俗共赏、妙趣横生之效,这种辞格就是析字(或称:废语、隐语、拆字、字谜)。如汉末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射董卓不得善终。晋元康三年童谣:“江桥头,阙下市,成都北门十八子”(《晋诗》卷九),十八子,于文为“李”,指华阳国主李势。又如言午为许,非衣为  相似文献   

9.
绰号又称诨号、诨名、混号等,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周围的人给起的补充名,常常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绰号现象,自古有之。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对绰号论述道: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辄有混号、至贩夫牙侩,亦莫不各有一号……盗贼亦有别号,更何论其他矣。在中学校园里,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绰号文化现象。笔者试在对汕头某中学调查的基础上,就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作粗浅  相似文献   

10.
古代没有纸,在小而薄的木片上写字。这木片就叫“札”,也叫“牍”。引申为书信,所以信叫“信札”、“书札”。亲笔写的信,叫“手札”。尊称他人的来信,叫“大札”或“玉札”。“牍”,“书牍”,都是指信。牍,长约一尺,故叫“尺牍”,也是指信。  相似文献   

11.
在《诗经》中常见一些象征性爱的隐语、双关语,这些隐语、双关语往往与当时的劳动生活、民间风俗有密切关系。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以下引闻先生的话,均见此文)一文中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又说:“以烹鱼或吃鱼喻合欢或结配。”证之《诗  相似文献   

12.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武警学院考试语文试题的“两司马”使许多考生吃了大亏,可见考生对作家并称掌握的并不牢固,笔者对此作一辑录,以飨读者。屈宋,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班马,也称“马班”,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的并称。  相似文献   

14.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即解释古书中字句之学。学习训诂学书,对阅读古书中之字句,了解古书字词之意义,关涉非浅,实为嚆矢津梁也。训诂,或称诂训,或称训故,均可。训诂:解释古书中字、词、句之意义也。《尔雅·序》疏云:“《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万物之貌,以告人也;指归,谓指意归乡也。”黄侃先生《训诂述略》云“训诂者,  相似文献   

15.
浑名     
浑名亦作混名,俗称绰号。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浑名,往往能揭示他的性格、品质、特点或特长。因此,作家给笔下人物取一个确当的浑名要煞费一番苦心,而具有个性的浑名会留给读者极其深刻的印象。《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干事泼辣,心狠手毒。贾母称之谓“凤辣子”;倚势仗人的薛蟠,人称“呆霸王”。《水浒》中的好汉,几乎都有浑名:救苦救难的宋江,人称“及时雨”;不守佛门戒律的鲁达,称“花和尚”;足智多  相似文献   

16.
计量文章书籍的量词篇、章、卷、册、首、条等,考其源,各不相同,其运用对象也有所区别。篇册造纸术未发明之前,文字刻写在尺来长的狭窄竹片或木片上,书写于木片的叫“牍”或“札”,写于竹片的称“简”。如果书写的内容较多,往往需要数片或许多片,用绳索将这些写好的简、札联结起来,编缀在一起,这便是“篇”,又称为“册”或“策”。以后,用“篇”指首尾完整的诗文,如,李白斗  相似文献   

17.
妯娌俩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代称“庆辞”或“隐语”。谜语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猜谜语可以启发人们的想象,使人从中学到知识,同时还能给人以娱乐享受。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也一起来猜猜谜语吧。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第五回的太虚幻境中,有这样一组三个隐语:“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其浓艳妩媚,意趣绰约,为一般读者所注目,只是难得透解罢了。现在所见,学者专家皆以各隐语”末一个字的同音相谐为解,即以“髓”谐碎,以“窟”谐哭,以“杯”谐悲,说是红楼梦的作者以“群芳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象征大观园中众儿女悲惨的命运和结局;还有说甚至象征整个封建社会衰落败亡的历史命运的。我们在报刊上还不时看见一些文章喜欢引用这些隐语,所用含义,大致也是这样的意思。这种解读几乎成了没有异议的定见了。但笔者对这一组隐语留…  相似文献   

19.
板桥上当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代称“庆辞”或“隐语”。谜语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猜谜语可以启发人们的想象,使人从中学到知识,同时还能给人以娱乐享受。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也一起来猜猜谜语吧。  相似文献   

20.
边笑边猜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代称“庆辞”或“隐语”。谜语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猜谜语可以启发人们的想象,使人从中学到知识,同时还能给人以娱乐享受。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也一起来猜猜谜语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