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决纠正 “无错不成报”的现象 现在,“无错不成报”几乎与“无错不成书”齐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报纸文字差错的主要表现:一是用错字,二是生造词,三是措辞不当,四是语法错误,五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这些差错,不仅每天的报纸上有,而且几乎每个版上都有;不上小报有,而且中央大报也有;不仅文章中有,而且标题上也有;不仅副刊、广告上有,而且要闻版上也有。难怪人们要说“无错不成报”了! 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刻不容缓。去年光明日报开展消灭差错活动,因时半年,已有成效。我体会关键是抓好四件事: 其一,记者不写错。记者来稿有错,是报纸差错之源。消灭  相似文献   

2.
消灭差错     
《青年记者》2009,(14):8-8
对媒体上出现的千奇百怪的差错,读者似乎越来越宽容了,媒体人也似乎见怪不怪了,于是就有了“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甚至“无错不成网”之类的调侃。  相似文献   

3.
不要错得离谱“无错不成书”,似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但不可说“无错不成报”。因为报纸的发行量一般比书大,错误、错字、差错,造成的影响可能比书更大,所以办报人历来是比较小心谨慎的。何况很多报纸政治色彩浓,白纸黑字一错一误,会成“千古恨”,所以报人历来责任...  相似文献   

4.
提起报纸、刊物上的差错,真令读者、编者、作者均感伤心痛肺。什么“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之类的话,流传广泛。这话又似乎成了某些报社编辑们特别是老总们的“挡箭牌”,人家一提“贵报的差错不少”时,总是拿这句话来“挡”一阵子:“老兄,错字误句,谁都不愿出现。但是,在所难免。防不胜防啊!”言下之意,报刊上出现差错,谁来也没办法治。真的是“防不胜防”,还是没有着力去防呢?一般来说,出了文字差错责任在校对。校对工作重要这不是套话而是实情。这是项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手眼耳并用,一个个字地校,…  相似文献   

5.
“无错不成书。”每当我听到这种批评,便产生一种复杂的感情:作为一名老校对,我感到内疚;作为第一读者,我又有一种代人受过的感觉。因为读者都以为书中的差错是由于排校疏漏造成的,却不知道来自原稿(包括编辑加工)的差错有多少。前些日子,受人之托,我为某社校对一部约400万字的“百科全书”,刚校完二十分之一,就发现原稿差错过百处。请看错例:  相似文献   

6.
现在有些书刊应该说编得还不错,但开卷有“错”;打开来一看,便会发现一些排印上的差错,令人感觉有点不舒服。有同志说:“无错不成书。”这当然是过激之论,不过也反映出一部分读者的不满情绪,说明忽视校对工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我国古代,编与校合二而一,校勘工作是整个编辑工作中的  相似文献   

7.
呼唤严谨     
时下读者中流传着一句话,叫“无错不成报”。说的虽是“报”,其实刊物、广播、电视里的差错也不少。你打开任何一份报刊,收听、收看任何一个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往往会发现些差错,就是国家级大报大刊、电台、电视台也不例外。差错有文字方面的,如病句、白字、错用标...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无错不成书(报)。”这说明报刊的错误之普遍,同时说明报刊的编校质量亟待提高。不过,人们在说“无错不成书(报)”这句话时,多半是指那种一般读者一眼就可看出的属校对方面的“技术性错误”,而某些似是而非的甚至是习非成是的词语的错误还木包括在内。下面就笔者在日常阅读中摘录的属后一种较为隐蔽的错用词语20条进行辨析。为了便于辨析正误,逐条采用错误和正确的对举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出版界有云,“无错不成书”,作为编辑,固然不能以此原谅自己,但从另一方面说,这句话却也客观地表明了书籍的差错的确总是很难避免的。即使如此,编辑还是应当力争尽量减少书中的差错的。那么,如果当一本书的编辑即使已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该书却仍然出了差错,那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虚心征求意见,诚心听取批评,尽力纠正差错。不管是  相似文献   

10.
4月22日,《南方周末》的一个新栏目有这样一段话:“报业行话有谓:‘无错不成报’。有错即改,以昭信实,则是正确的应对。本报自本期起开设‘有错即改’栏目,今后将在本报A 2版刊出,敬请读者关注和支持。而由读者指出(尤其欢迎简述理由)的,一经见报,即付薄酬。”该栏目还配有自己  相似文献   

11.
悬赏捉错好     
《今传媒》1995,(5)
悬赏捉错好文/@@王树林报纸期刊的差错已成瘤疾,似乎无错不成报,不成刊。一些发行量数十万、成百万的报刊,也差错不断,漏洞百出。报刊是公开的新闻纸和信息载体,是读者大众的“文化教员”。而差错就如同美味佳肴中的苍蝇,读者看了皱眉头,“食”了倒胃口,并诱发...  相似文献   

12.
图书差错与编辑培训林穗芳【北京】近年图书质量下降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严重关切。由于粗制滥造的书越来越多。“无错不成书”的现象成了日常文化生活中令人感慨的话题。前两年报上曾发表过一篇用词很有分寸的评论,说这概括了“部分”图书质量的现状。这一“部分”到底有...  相似文献   

13.
“引火烧身”敢亮丑“向我开炮”求质量──邢台日报悬奖捉错、从严办报之思考杜兰会“无错不成报”,并非危言耸听。现在报纸上的差错,已经成了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了。群众批评多了,读者反映大了,“老总”们抓一阵子,就相对好一些,而事过之后,差错依旧。报纸上...  相似文献   

14.
报纸差错的预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行内人常说“无错不成报”,但一张报纸的差错多少,仍然是衡量这张报纸质量好坏以及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有时一处重大差错的防范与否甚至能决定一份报纸的生死。因此,对报纸的文字差错小看不得。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仝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榜样。”出版物要承担起“榜样”的职责,消除出版工作中危害极大、已酿成顽症的令人忧虑也令出版界同仁尴尬的“无错不成书,有书就有错”的现象,遂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虽然行内人常说“无错不成报”,但一张报纸的差错多少,毕竟是衡量报纸质量与品位的一个重要标准。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将减少报纸差错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连续2年开展报纸“无差错月”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差错率明显下降。笔者作为报社检索报纸差错的工作人员,经常要接触到见报差错,在此将平时所见的文字差错择要归纳一下,以期引起同仁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永强 《新闻窗》2012,(5):69-70
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加大了对期刊编校质量的管理,从每年对有关报刊检查的结果来看,报刊的编校质量堪忧,尤其是新闻类稿件中的差错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读者戏称为“无错不成刊”。这些稿件中的差错是纷繁复杂,既有文字性差错、技术性差错,也有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等等。这些差错中的显性差错一般比较容易辨识,而隐性差错似是而非,辩识难度相对要大。  相似文献   

18.
“无错不成书”何以成为老大难———兼谈出版校对队伍建设●周奇“善本难索,错错错”1992年,一位读者有感于“无错不成书”,填了一首词,词曰:“书情急,读者哭,满眼‘臭虫’,善本难索,错错错。”何谓善本?《辞海》释义云:凡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称为...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我经常阅读《中国记者》,我认为这本刊物不失为新闻工作者的好帮手。但最近读了贵刊今年第3期后,对其中出现的一些差错不得不直言。如“顾问快语”一栏中刊登的几篇“再论编校质量”的文章,内容很好,但“纠正‘无错不成报’的现象”误印成了“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差错”误印成“差钷”。窃以为,一个国家通讯社主办的业务刊物出现差错理不应该。在这样的文章中出现差错就更  相似文献   

20.
图书差错成风,是这几年的事。其严重程度从“无错不成书”一语中,可见一斑。试从见诸于报刊的材料中,选择数例如下:天津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煌煌巨著,价值三十大洋,外表装璜美观,但内容差错却比比皆是。外封上印着本书收集了200位著名散文家的368篇作品,书中凡例中却是201人的374篇作品,而跋中又写道共有四百余篇;书中7扉页上印着主编的名字“巴平”,尾页上却变成了“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