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雅文化是指由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创作的、和民俗文化相对而言的知识阶层文化.雅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共生共存,两相依依.酒中乙醇的特殊性能使文人酒后飘飘欲仙,有"天人合一"之感,最易解开心灵的束缚,恢复原有灵性,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创造出在常态下难以创造出的佳作.反过来,雅文化中的酒诗、酒文又宣扬了酒的大名,促成了许多名酒,成了酒的绝佳包装和最好广告.酒在雅文化的包装下又被提升成文化酒.  相似文献   

2.
隐逸情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常见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封建政治体制和文人们心中理想的矛盾。并且每个时代有个自不同的特征.这也就形成了封建文人们不同的隐逸方式,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的情怀大概有道隐、朝隐、林泉之隐、中隐、酒隐等不同的方式。今天的人们也可以从古代文人的隐逸的情怀中借鉴到有益的启示,以便在复杂的世俗中保持一颗平静之心。  相似文献   

3.
书法与酒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和古代的文人书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少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都是在酒的催化中完成的。中国古代许多书法家、诗人都好饮酒,最著名的有王羲之、张旭、李白、苏轼,他们以诗、书、文名世,同样也以酒名世。书法为酒添色现在,书法用于酒的包装,使之不仅拥有了优雅的形式,更使酒有了意境上的升华。恰当书体的使用,对酒的历史、风格、韵味甚至口感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不少爱酒的古代文人常常会有意识地借助于诗歌形式为其所喜爱之酒做一则文采优美、信息传递准确的酒诗广告.他们的酒诗赋予了酒浓浓的文化和广告意蕴,成为极具民族色彩的酒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非常发达的,日常饮食之物诸如水、酒、茶、盐等,大都被赋予了伦理的、道德的、哲学的、审美的意义,从而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饮食文化也因之衍生出诸种分枝文化形态,即以饮料而言便有酒文化、茶文化等。文人,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诗可言志,酒可畅情,古文人好把酒赋诗,畅抒胸臆,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中国古代发达的酒文化、文人以酒会友的社交行为、诗人以酒达情的习惯是诗酒文化的主要成因,豪迈、愁苦、浪漫、悲怨的文人情怀,皆在诗酒文化中展现出来,使诗酒文化成为了解古人生活、精神世界和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素材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人酒趣     
李涛 《教师博览》2008,(4):56-57
自古以来,文人与酒便结下了难解之缘,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拜倒在酒杯之下.留下诸多轶闻趣事。 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其善饮、豪饮而闻名于世。其酒量之大,举世无双,曾有“刘伶醉酒,千日不醒”的传说,可谓中国古代的“醉星”。他任情放纵。饮酒不节,已经到了病酒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说酒。酒与传统文化有不解之缘,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祭天地鬼神要用酒,祭列祖列宗要用酒,庆丰收胜利要用酒,迎宾客交朋友要用酒,婚丧嫁娶、日常宴乐更离不开酒。一部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浸透了清洌甘甜的美酒,飘散出浓郁沁人的醇香,也弥散着淡淡的哀愁。酒与中国文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从某种方面来说酒是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及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少到穷途末路的暮年白头,从礼仪威严的庙堂深宅到简陋破旧的酒肆野舍,从久别重逢的欣喜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及价值取向等。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不仅在古代文人身上有经常的表现,而且在现代文人身上得到了继承。本文作者把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概括为中国文人的五种情结,即漂泊情结、归隐情结、诗酒情结、乡土情结和悲秋情结。  相似文献   

10.
上下五千年,所谓中国文化,乃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始于封建社会,其精髓在于中国古代文人传承下来的诗歌音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表达出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抒发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艺术追求的崇尚之情。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乐的创作和追求,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历史,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为背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进探讨。  相似文献   

11.
酒与文化     
张俊列 《今日教育》2012,(Z1):85-86
文人与侠客的关系很有点意思,有些侠客是文人,有些文人是侠客,而要把一个文人刻画成侠客,往往就是能喝酒的文人。记得曾在某节课上,有学生让我讲讲"酒"。我不算是个好酒分子,但一说到酒,还是兴致颇浓。"酒"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中是个独特的名词儿。如果少了酒,中国文化就会少点浪漫、少些激情、乏点哀怨。酒与政治在酒中,始终演绎着中国政治历史的刀光剑影,无数英雄豪杰、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机谋与胸襟。"曹操煮酒论英雄,深机良谋天地志","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余子谁堪共酒杯"。孟德之胸怀大志  相似文献   

12.
文人与酒     
酒似通俗文艺,爱之者甚众,而“酒有别肠,唯文者近”,要论酒的真正知音,还应首推文人。诗人朱湘说:“我知道酒的个性,我知道酒由上游流经下游的清洌悦耳的过程。”除了文人,谁还会说这种话?国人善饮,饮者千姿百态,但也只有文人的酒态是最值得怜爱和称赞的。《世说新语·任诞》中  相似文献   

13.
韦庄诗词中呈现出很多有关酒的器具、品类、名称等文化符号,而且其中所表现的饮态与醉态颇有特色.韦庄赋予了酒特有的精神内涵,酒因韦庄而愈加丰满,韦庄因酒而愈加厚重.韦庄的诗词是韦庄个体生命的昭示,酒文化符号的呈现使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越加鲜明,从中折射出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酒关系以及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词中最能动人心魄的往往是那些表现悲剧性人生体验的愁苦之作。忧生之嗟,伤时之叹,均是诗人人生无常、命运无奈、理想失落的感悟。这种愁苦的心态深深影响了古代文人的创作,使他们的作品流露出深重的感伤情绪、难于消释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深的仕宦情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词蕴涵着广阔而深厚的美学意义,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三方面的悲剧心态:不自由;壮志难酬;相思之苦、离愁别恨。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酒”诗,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或借酒展示风发之意气,或借酒抒发浪漫之豪情,或借杯中物浇胸中之块垒,有天马行空、落拓不羁之美。  相似文献   

17.
孟瑶 《文教资料》2011,(1):9-10
中国古代文人多喜欢在酒中寻求寄托,借酒书写情怀。宋代是中国酒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词这种文体的鼎盛时期.许多词人与酒结缘,并在词作中借酒抒情。柳永为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在词中多借酒抒发感情,下笔细腻,多写酒醒梦回之后的凄凉无助和惜春伤时的感慨。词多哀调。  相似文献   

18.
<正> 何谓诗社?诗社是“诗人为吟咏而定期结聚的社团”。(《辞海》“诗社”条)其组织特点是有较固定的社员;其活动特点是定期雅集;其创作特点是立题限韵。诗人结社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但迄今无人问津。为此,本文拟就古代诗社之起源及有关问题略作考察。诗社是在其他形式及性质的文学组织和社团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具体地说就是从文人集团、诗会(诗人临时结聚吟诗的创作活动)及佛社、酒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的王侯公卿多有养士的风尚,所以历代出现了不少由王公及门客所组成的文人集团。早在战国时,齐威王就设有谡下学宫,招致天下文士前往讨论学术。  相似文献   

19.
明代邵宝诗云:"相看莫谓人间味,一滴先天万古情。"说酒具有超越人世的非凡魔力,哪怕仅仅一滴,也蕴含了漫漫古今的无穷情韵,正道出了人们对酒的由衷礼赞。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变成一种流动的文化,是一种文化象征。中国古代文人借酒抒怀寄意,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的诗文,从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酒文化体系。【酒之德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