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展现鲁商基本特色(恒)入手,分析、强调形成古今鲁商这一特色的重要原因是与西方不同的中国传统精神:一以贯之的“大学之道”,以及这一精神在鲁商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宗旨和目标代表着大学的内涵。对比中西方大学的宗旨与目标可以发现,其共同点是通过教育使自然人成为能与他人和睦共处、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无论《大学》中所言“亲民”,还是《学记》中的“化民易俗”,都强调“爱国”“为国”的观念,作为维持宗法亲情社会秩序的“礼”也就成为了大学的核心理念。中国近代大学虽然是“舶来品”,但坚持了中国的人文传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而西方大学更看重知识与科学,强调纯粹理性的观念,尤其是大学被移植到美国后,又发展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之道”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有了两点新的重大发展: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强调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此两点与传统大学之道之间具有包容性与逻辑合理性,也是当下我国必须坚持的“大学之道”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3.
“大学之道”与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之道”与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樊浩一、道德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道德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更是中国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重大难题。从逻辑上说,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不外两个方面:“教什么”与“怎么教”。“教什么”是教育的内容问题,即以什么样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教...  相似文献   

4.
《大学》是中国传统的道德经典之一,它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并称“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也是传统社会的道德教科书。“大学”语义有二:一是所谓“大人”之学,即培养“大人”即道德上的合格人才的学问;二是古代大学的教育。二者之中,前者意义更普遍,“大学之道”即古代造就道德上的“大人”的途径。《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建立了道德教育文化思路1.明明德“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始点与基础,其基…  相似文献   

5.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成人之道、教行迁善之道。《学记》对大学之道进行了细致阐释,在传统中国行之有效。中国早期大学培养治国人才,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仍然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但到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动使人们疏离了传统,对"大学之道"竟然变得"习而不察、莫名其妙"。毫无疑问,高校要服务社会,更应引领社会,传承和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在具有"世界眼光"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国意识",认真借鉴传统的"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追求“道”为最高目的。而“道”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廉”,十三经除了《尔雅》外,都是讲“道”的,故求“道”必须讲经、学经。厚厚的十三经,不知白了多少少年头,耗尽了多少聪明人的心和智,然而“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仍然是一头雾水。求“道”而不知“道”、不得“道”,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私塾)的悲剧。道在哪里?道在脚下,道在心里。道是实践的,也是理性的。没有实践的“道”是虚“道”,是假“道”,没有理性的“道”。是盲“道”,是幻“道”。实践与理性的结合,才是真实的可行的“道”。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的理想、信念的浓缩,构建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构,要承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精辟地阐述了“大学之道”,其“三纲领、八条目”,完善了儒家内圣外王系统。本文以青岛学院为例,阐述了“大学之道”在大学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大学之魂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大学理念 ,一直是教育思想家关注的话题。“文化是大学之魂”是一种大学哲学观 ,核心是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 ,以及办什么样的大学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当今时代强烈呼唤大学创新 ,而理念创新是大学创新的先导 ,本文主要从时代的高度和文化的视角对大学的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按伦理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伦理思想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棱心。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一套以“道德”为标准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传统道器思想对形、象、道、器等思想文化概念的解读,从哲学、审美、造型三个方面反映了传统道器思想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追寻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追寻大学之魂"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是要面对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引发的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正在出现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追寻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从时代的高度和理性的视角对大学的文化本质、文化使命、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这是"追寻大学之魂"的核心和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的有机结合,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创新"大学之道",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主要研究管理的本质,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管理中的方法论问题,合理中的真善美问题。大学之道早就程度不同地探讨了管理哲学问题。大学之道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既体现了管理的本质,又体现了管理目标和价值;“八条目”既阐明了管理的方法和任务,又阐述了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安身立命”说与大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观念讲的是人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以及在社会上实现生命的价值,它触及了人的生命中最深的层次──“心灵”与“心性”的根本问题。在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改革中也要注意在精神领域、人的心性层面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跨世纪的栋梁之材。从这个意义上说,“安身立命”说对于21世纪的大学教育改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在强调大学担负“文化引领和创新责任”的今天,探讨大学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大学精神是文化习染的结果,所以对大学精神的探讨就不能脱离对它的文化根源的追问。对中国大学精神的阐释自然也割不断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而今天中国大学精神建设又不能不参照西方大学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主,着重从主观方面探讨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魏晋隋唐哲学则显示出“人事论”与“人心论”并重的特点。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关系论,本质上是探讨人的物质活动(“事”)和精神活动(“心”)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以追求理想的自制生活为基本精神,它与以追求理想的外制生活为基本精神的西方哲学应可相互融合,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生活观,即理想的生活之道是自制与外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朱熹裂天人为二,把儒学传统的“一以贯之”的形而上之“道”(太极、阴阳)分为“理”(“道”)和“气”(“器”),把“心”分为“微妙而难见”的“道心”和“危殆而不安”的“人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启迪人的理性精神;陆九渊坚持“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主张“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以张扬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大学何以为“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学为什么是大学而不是其它,在诸多社会组织中大学何以独一无二?本文试图从大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精神两方面着力回答这个问题。构成大学的基本要素就在于,大学之大有“大家”谓大;有大师谓大;有大学生谓大;有灵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谓大;有探究学问的博大和追求真理的伟大谓大,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大学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正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大学因校长们的频繁抛头露面而充斥媒体,大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但与此同时,中国今日的大学精神却饱受诟病,甚或影响大学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亦受到质疑,中国当今的大学怎么了?难道是人们对大学的期盼过高或者信仰丧失?大学能够作为人类之灯照亮世界吗?张学文博士201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理性研究》一书力图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大学理性是大学之所以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坚守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立世之本,珍视大学声望是大学的立世之道。如何长期坚守大学精神、长久维护大学声望,目前理论上缺乏系统的理性文本建构,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实践中少有成熟的形象危机应对机制,处于被集体围观状态。"墨尔本模式"发展及其启示在于:我国著名大学应提升维护大学声望的理性自觉,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坦荡而理性地坚守大学精神,为高等教育生态健康发展表现出应有的担当。  相似文献   

20.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