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24):36-37
诗法指津"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寄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正>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难以打动人心。"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文章都应该是感情的流露。同样,作文是为了表情达意,也应该"情以物兴"、"缘事而发",在不断的感悟中赋予作文以鲜活的生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豁然开朗的读书之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如梦生花的写作之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及其观念,最初是以情志为本的,与西方的以事件为本大异其趣。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情"的范畴被反复提出讨论。首先,刘勰突出提出"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古典与新声中徘徊,反映出他的折中主义思想倾向。其次,刘勰全面揭示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运动,"情以物兴"是情感从外物移出到作家的内心的过程,"物以情观"则是情感从作家内心移入到对象的过程。从"物感"论到"情观"论,恰好构成了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全部运动。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中华古文论中"情观"论,因此我们应对刘勰的"物以情观"的理论以更多的关注。再次,中华古代诗歌作为情的表现,需要把情客观化,因此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就不自觉地创造出赋比兴三种抒发情感的方式,刘勰对"兴"特别重视,且认为兴才是诗的本质所在,汉代以来的辞赋家重视"比"而不重视"兴",是"习小而弃大"。总之,中国古代对于诗歌或整个文学的规定有三个序列,第一序列是"道",第二序列是"情志",第三序列是"辞采","情志"作为第二序列中心,上可推及到"道",下可联系到"辞采"。因此,"情志"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很重要,属于本体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正>范仲淹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之丰富不足以动人,唯情之变幻乃能感染。诗人笔端的人物活动,自然景物,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诗人个性的事物,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家表情寄意的载体,或是自然景物牵动他们的情思,促其有感而发付诸文字;或是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所以,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移就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济慈和华兹华斯同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但是两位作者关于诗学创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济慈强调诗人的完全自我否定,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即济慈所称的"消极感受力"。而华兹华斯大力倡导诗歌作者"自然情感的外溢",强调诗人主体感情的表达。两种创作方式的冲突,实质是诗人感情内在冲突的外化。而本文就以济慈《夜莺颂》为例,探讨诗人在追求"消极感受力"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情感冲突。  相似文献   

6.
洪方煜 《考试》2003,(6):6-8
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学生认识生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领略美感,融情入景",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客观事物感受的理解,用个性化的书面语言外化出来。  相似文献   

8.
彭雅芬 《初中生》2013,(17):15-17
写"虚"与记"实"乃写作常用手段。所谓"虚",是指作者主观的情和意;而"实"则指客观的人、事、物。运笔谋篇时,让客观事物寄寓作者主观的情和意,使之成为某一人或者某一事物虚化的形象,以它为主体来叙事、抒情或说理,从而表达文章的主旨,这就是"避实就虚"法。这种方法颇近于诗歌中的"比兴",寄托讽喻,化实为  相似文献   

9.
《原诗》的诗歌特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特性是什么呢?自《尚书·尧典》始,就有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把表现诗人的志向、怀抱看作诗歌的特征。到西晋的陆机,他在《文赋》里又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缘情”的提出,并不与“诗言志”相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唐代的孔颖达甚至把它们看作是一致的。他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缘情”说的出现是对诗歌特征的进一步把握。在这以后,中国诗歌界一直把言志抒情看作诗歌的特征,并把它当作中国古典诗歌重表现的标志。 “言志抒情”说虽然也讲志、情是诗人从自然客观事物的感受中获得的,也重视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与人的情、志的联系,但其重点不是强调诗人对客观事物的逼真反映,而是强调诗人感情的真实抒发。所以,它也存在缺陷。第一,因为感情也还有一个受立场、观点支配的问题,因此,并不是一切出自真心的感情都能创造出真实反映现实的作品,而且,感情还受时代环境的支配,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感情必然带上时代的色彩。第二,由于只强调诗人情感的真实反映,这也给唯心主义者留下了发挥的余地,他们往往把“志”与“情”架空,把“志”“情”看作只是个人主观性情的同一语,如“公安派”、袁随园提倡的“性灵”说便是如此。而且复古主义者也讲“言志抒情”,但他们的志、情却是以古人  相似文献   

10.
动之以情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做人的工作,就不能忽视感情因素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情感效果,以情动人,才有感染力、说服力。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忽情”,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受的民族,因而在触物兴情方面有着特殊的敏感,常常因客观事物而触发主观的思想情感,这便是所谓的"感物吟志"。的确,情感的喷发,思绪的纷发,必须有一种诱发物,而物象的变异最容易触发人的情感思绪。天边一声雁唳,河畔几丝新柳,路旁几株春草,都可以打动人心,引起无尽的思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随季节的变迁,慨叹时光流逝,由万物的变化,引起纷繁思绪。中国诗词中的思想情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写作技巧通常包括五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行文结构、表达方式. 一、抒情方式 (1)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汇在对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写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场景描写中寄寓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都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13.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把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美。一、感受其整体一首诗是完整的。诗人在创作时,其思维是前后呼应、紧密联系的,这就是在学习诗歌时要感受其完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是诗人灵魂的宣泄。但是东方人细腻的情感表达习惯于借助各种景色来表达,不会直接喷薄而出,这也是与西方诗歌最大的不同之处。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诗词中的"写景抒情",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相似文献   

15.
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中西文艺美学富含移情理论,但具有明显差异。西方移情说将移情作用归因于人的生物本能,由人及物,凸现主体、扩张自我,强调对物的感性把握而疏离理性,否认移情作用的审美认识本质。中国移情理论强调由物及人,情以物兴,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显得较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16.
<正>[技法导引]在抒情散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彩,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文章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与景的关系有三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所以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情与景的关系,我  相似文献   

18.
以白描写景抒情,是宋词的艺术手法之一。宋词中常采用白描手法画出物象之"神",并借其神韵抒发词人的感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读者去进行二度创造,生成联想,达到一种借物寓情而又物情交融无间、浑然如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  相似文献   

20.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每一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它特有的韵致和境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事寓理、情景交融、物志合一、事理相通。仔细品味,总给人以美的享受。因而,教师应把握情与景的统一、虚与实的结合,来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