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提示】1.内容与情节。这篇小说借中学教师布尔金 (即课文中的“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 (即课文中的“你”)的谈话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从开头至“显然也是苦事”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几乎没有具体完整的故事情节 ,但课文中的“我”已从多方面叙说了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特征。别里科夫的“套子”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有形的 ,一类是无形的。有形的“套子”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穿戴上的“套子” ,二是生活习惯上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套子式的论调 ,二是套子式的思想。这一部分的内容 ,让读者对别里科…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语文》和教参编撰者为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设计的课后习题认为别里科夫的婚恋体现了“对生活的渴望”及“性格的复杂性”,该观点有待商榷。复原作品事实,还原别里科夫婚恋的意义,发现“套中人”“套子”完整、准确的含义,找出有关编撰者所犯错误可能的原因之后,可以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习题。  相似文献   

3.
别里科夫竭力想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在穿着、用具、生活习惯方面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怕与外界接触,伤害了自己;而且在思想上也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谨小慎微,诚惶诚恐,生怕越雷池一步。别里科夫生活在双重“套子”里,他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他为虎作伥,自觉地充当沙皇专制  相似文献   

4.
裁判亮分     
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当时的俄国被白色恐怖笼罩,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民的自由,人们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小说塑造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顽固维持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套中人”形象——别里科夫。  相似文献   

5.
提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形象——别里科夫。  相似文献   

6.
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是通过精心构思和设计而有计划地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的艺术.板书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板书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板书应简明扼要,能体现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 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板书首先要突出课文第一句“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则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中的“才”字.这个“才”把作者对别里科夫的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出来.整篇课文是围绕着“才”展开的,抓住这个字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要突出“滚”字,即别里科夫被柯瓦连科推了一把“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的”滚”.这个字集中表现了别里科夫这个卑微小人的形象.”滚”和”才”呼应,写出了由人间“才”“滚”到阴间的下场,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意图、切入及设计依据]别里科夫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明星是套子成就的,他的行为思想诠释了套子的“威力”。因此,充分认识套子是深入理解本文的肯綮所在。教学以引导学生找套子为切入点,以期理解套子的象征意义,把握别里科夫性格的多重性及其成因,从而认识套子的内涵及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采用了“情节错乱法”进行分析切入,即抓住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问题,先从中间入手,然后向两边渗透,仅用了一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不错。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既突兀又新鲜的富有刺激性的问题。我问学生,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能不能谈恋爱?学生讨论很热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别里科夫能够也应该谈恋爱。理由有三点:第一,别里科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从人本意义的角度来看,别里科夫也有追求异性的权利;第二,别里科夫的生活并不顺心,他虽然以“辖制全城十至十五年”使人们“战战兢兢”为快,但他的…  相似文献   

9.
对小人物,契诃夫经常用“把荒谬的事放大”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别里科夫的婚姻事件用的就是这一种方式。—般认为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思想的矛盾构成了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情节冲突的基础,共同的看法是婚姻事件体现了这种思想矛盾,也就有了“套子式婚姻”的诠释。这是婚姻事件中的一个显性亮点,而从意识角度考虑,还有一个隐性亮点,即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鸟笼”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细腻的笔触、精巧的细节,塑造了众多活生生的经典人物形象。读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同学们一定会对文中的别里科夫产生好奇。你能否借由MBTI人格类型理论模型(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重新发现别里科夫形象中更为丰富的层次,继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别里科夫”?  相似文献   

11.
一、内容梗概《装在套子里的人》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其中,华连卡人物形象的出现,无论是在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还是在对别里科夫形象的反衬以及对全文基调的奠定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华连卡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整篇文章。二、关键词华连卡,别里科夫,乌克兰,象征。三、资料引用1.高中《语文》第四册。2.《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3.www.sina.com生活在套子中的别里科夫,生活也有波折。有一个人闯入了他的套子生活,就是华连卡。她的到来如同一块石子一样把别里科夫死水一潭的沉闷生活搅起了…  相似文献   

12.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部小说中,契诃夫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觉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富有朝气的华连卡姐弟的形象。这两类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众生相的缩影。文中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的情节近乎荒诞,但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不小心我们自己也有许多套子,而且钻进套子还不自觉,最显见的就是话语方式的套话连篇。俄国作家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一度作为高中语文课文,小说主人翁别里科夫拥有许多的套子,他自己各个方面都有套子,他就生活在套子里面。每每上到这篇课文,同学们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奇人、怪人?但是放眼看去,生活中的套中人却比比皆是,一不小心我们自己也有许多套子,而且钻进套子还不自觉,最显见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不该删掉的精彩之笔《装在套子里的人》全文一万余字,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借中学教师布尔金之口讲述有关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直接截取了与别里科夫有关的内容。姑且不论这种删节是否会偏离契诃夫原作的主旨,就直接截取的与别里科夫有关的内容而言,笔者以为,课文删掉了几  相似文献   

15.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课文编者在注①中说:“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删节。”删节后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两个优点: (一) 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显得更集中、鲜明、突出,有利于了解俄国的旧制度是造成套中人的根源。 (二) 有利于了解契诃夫塑造套中人所使用的讽刺手法。近来,笔者将删节后的课文,同原文对照并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创作意图后,认为删节后  相似文献   

16.
《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消极腐朽令人憎恶的别里科夫。他被视为一个公害,成为了世人都唾骂的公敌。但是,我却不全这么看。首先,我觉得别里科夫很可怜,他很孤独也很无助。试想:虽然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里,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也确实带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来”,无形中给世人套上了一个锁链。但是为什么在他刚刚开始“装进套子里”的时候,没有人去帮助他,开导他跳出套子?难道说在他还没有变得顽固僵化之前,他没有朋友?难道就没有人能够因为人性所固有的爱心或者同情心去帮助他、救救他?所以,我认为别里科夫会变得那么消极腐…  相似文献   

17.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而题目中的"套子"则可以理解为沙皇专制统治和一些旧制度、旧思想、旧观念、旧秩序的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8.
[定位 ] 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探讨别里科夫的精神缺失和人格异化 ,赏析小说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切入 ] 设疑 :禁锢别里科夫灵魂的“套子”究竟是什么 ?启思 :读契诃夫的小说要有一个广阔的社会视野、一个沉郁的生活思索、一个深邃的人性审视。由批判现实主义去思考 ,别里科夫的生存状态是沙皇专制体制这一社会病候的荒诞衍生 ;由心灵现实主义去思考 ,我们看到的则是 19世纪末俄罗斯民众真实的精神状态———畏惧专制权威 ,远离理性思索 ,庸俗无聊 ,苟活求安。禁锢别里科夫灵魂的“套子”其实是一种源自俄罗斯封建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9.
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别里科夫已在两月前去世之后。接着就说:“他也真怪。”这“真怪”二字。便是小说的“眼睛”。整篇作品便从“眼睛”这儿睁开。领起下叙述。并从始至终贯穿到底,说明别里科夫的“怪”。怎么个怪法呢?  相似文献   

20.
生活本身是不是一只巨大的无所不在的“套子”?十几年前我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神采飞扬、鞭辟人里地讲解、分析契诃夫的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心里却充满了别里科夫式的惶惑与忧愁,沉浸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