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记者采访青年作家梁晓声。英方记者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梁晓声听后表示同意。英方记者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梁晓声略加思索,立即反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  相似文献   

2.
彭樟清 《初中生》2003,(26):30-31
使人发笑的是滑稽,使人想一想才发笑的是幽默。有人说:“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在交际中突发“险情”时,幽默能帮助你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学会幽默,由张而弛,幽默能让说话变被动为主动。报载,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知青出身的作家梁晓声。记者说:“希望你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或‘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当摄像机镜头一打开时,记者立即把话筒伸到梁的嘴边:“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这一刁问,分明有着诱人上当之意。梁…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语文教学会上,有位老教师讲了这样一件事:为了指导学生练毛笔字,他按横竖的笔画打了一张“影本”,文曰:“十干士堆……”于是,旁边就有人提醒他:“您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批判的,为什么不写‘诗词’和‘语录’呢?”他只好去请示党支部。支书回答说“您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什么样的‘影本’最便于学生练好毛笔字,就打什么‘影本’。”  相似文献   

4.
"人文"的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人文”?想必读过书的人也未必能说得清。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用了六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少学生觉得惊讶,“‘人文’,我懂啊。”“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些什么呢?是啊,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知道“人文”更丰富的内涵吗?为了解说“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位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滴,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儿,不断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滚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  相似文献   

5.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6.
幽默     
《小学教学参考》2005,(3):52-52
冤枉法官:“李平,我问你问题,你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李平:“是。”法官:“案发时,你是不是手持一把锋利的刀子?”李平:“是。”法官:“你是不是把刀子架在钱二的脖子上?”李平:“是。”法官:“你还喝令他不准动?”李平:“是。”法官:“好,你被判非法使用暴力,罪名成立。”李平:“冤枉,我是理发师,当时正在给钱二刮胡子呀!”买手机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不少,一些青年赚了钱后就张罗着装电话,可一个老头说:“装什么电话,买个手机得了!”青年说:“买手机贵。”老头说:“手机是贵一点,可用的时候电话费就省了。”青年…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我出示了一个病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让同学们修改。大家看后,即有人举手。我让一名同学先找出错误的地方,再修改。这个同学回答说:“‘发扬’和‘事业’搭配不当。去掉‘和发扬’。”并把修后的句子念了一下。我肯定了他的回答,转而问大家:“‘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这个句子还有别的改法吗?”一名同学回答:“‘发扬’可以和‘传统’搭配。这句还可改为‘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又有几名同学相继发言,把这句改为“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事业,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教室里安静下来后,我又问:“‘继承’和‘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一会儿,一名学生回答:“‘继承’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对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批判,使许多有才能、有成就的知识分子遭到打击和迫害,也严重混淆了敌我.”“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相似文献   

9.
出席在福州举行的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看到一些年轻一代作家的作品。读一两篇觉得挺兴奋很新鲜很好,但是读多了以后会感到他们可能有自我重复的一些作品。就像各个年龄段的作家都需要‘打倒自己’一样,‘80后’的作家也躲不过这个问题。希望‘80后’的作家能够诚挚地反省自己,回头看自己的以往,总结自己前面的写作。”  相似文献   

10.
同义词     
老师在讲解同义词:“同义词有时可交替使用,侧如,‘漂亮’和‘美丽’。请问‘十分’的同义词是什么?” 一阵沉默后,有个同学举手回答:“一角”。 /—,、同义词@闻一 @韩一民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同学们正在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明责怪亮亮说:“已经有同学在回答问题了,你怎么还举手呢?真是多此一举。”亮亮说:“我想举一反三来着,那三个同学的回答都不对,我想举手回答,把他们‘反’下去”。“看来你这一‘举’还很举足轻重的嘛!”明明说。“谁说我举‘足’了,脚能举吗?”亮亮反驳道。明明笑着说:“你一定听过‘举国上下’这个成语吧?‘国’都能举,何况脚呢?”星星听到他俩的话觉得好笑,就说:“还举世无双呢!”明明和亮亮惊讶地说:“这么说,真有举世界的人喽?这样的人当然不能有第二个。”星星感到又可气又可笑,说:“你…  相似文献   

12.
“0”的身份     
语文老师问学生:“同学们,汉字里笔画最少的是哪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一!”老师说:“错,是‘0’。‘0’没有笔画。”‘0’是阿拉伯数字……”有同学小声质疑。  相似文献   

13.
审题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领会题意,作起文章来能围绕中心,选材恰当。第一篇作文命题是《大雨中》。这个题目的是根据暑假期间本地区连降大雨的实际情况拟定的。出题后,我就问:“对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哪个字?”开始有个学生回答:“要特别注意‘大’字。”我又问“有不同意见吗?”第二个学生回答:“我以为要抓紧‘中’字。”“为什么要抓紧‘中’字呢?”我立刻追问。“这个题目指明要我们写的是下大雨的时候发生的事。不写大雨以前,也不写大雨之后,才符合‘中’字的意思。”学生回答得很好,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于是我又问:“大雨中的事很多,写哪一些才有意义呢?”学生稍加思索后,相继发言了。有的说:“要着重写大雨中干部帮助社员克服困难。”有的说:“要写社员和大雨作斗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译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同学们七嘴八舌。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我们战胜了对手。”“我们战败了对手。”“在第一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斩钉截铁的回答。“在第二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仍然是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么说来,战胜即战败,战败亦战胜了?这是为什么?”教室里一时陷入沉寂。“能不能从…  相似文献   

15.
止庵 《中学教育》2007,(2):32-33
《鲁迅研究月刊》近来正重新登载1925年《京报副刊》之“青年必读书”。这件事情迄今仍被提及,多半因为鲁迅有名的回答:“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多年后,周作人说:“‘必读书’的鲁迅答案,实乃他的‘高调’——不必读书之一,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好立异鸣高,故意的与别人拗一调。他另外有给朋友的儿子开的书目,却是十分简要的。”(1966年2月19日致鲍耀明)鲁迅的举动,在我看来更接近于目下所谓“消解”,针对的是“青年必  相似文献   

16.
桑进林 《高中生》2009,(8):51-5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青年女作家步非烟宣称要“革掉金庸武侠的命。”18岁的桂石被冠以“作家”头衔后说:“‘80后’的我们并不是离经叛道者。”  相似文献   

17.
有中学生问一位著名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你怎么看这句话?”答曰:“应改为‘考考考,老师做参考;分分分,学生做汇报’。”他的回答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掌声。可见学生们并不反对考试,只要这种考试是“参考”,是“汇报”;学生害怕的是那种如叶圣陶所谓有“压迫之感”的考试,因为它被奉为“法宝”,  相似文献   

18.
某闹市区广告栏贴出一张“寻物启事”;“本人昨日下午不慎在401路公交车上遗失一张洗衣机提贷单,有拾到并归还者,本人愿付酬金200元,决不失言。”路边两青年看见后竟为其中的一个词争论不休。甲说:“‘启事’中‘失言’是‘食言’之误。”乙说:“不对,语言怎么能吃呢?显然用‘失言’是对的。”甲反驳道:“语言怎么能‘失掉’  相似文献   

19.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的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  相似文献   

20.
开心加油站     
站在右边听的周正威编绘我唱歌怎么样?没有跑调吧!咱们也去参加超级男声。对呀,没有跑调,幸好我是站在右边听的。只有我能回答儿子:“妈妈,今天老师上课提问,全班只有我能回答。”妈妈:“你真聪明!老师问的什么问题?”儿子:“老师问‘谁把教室的玻璃打破了?’别人都一声不吭,只有我大声回答‘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