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主持意识论     
一主持意识是一种职业意识,是节目主持人在长期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比如:对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和播音员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评价标准。编辑往往会从新闻稿件的新闻报道价值,如何选编、改编,宣传口径等方面来考虑。记者则从新闻稿件的写作,观点与材料的处理,新闻选择角度等方面考虑。播音员看到这篇稿  相似文献   

2.
去年11月30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头条广播了我和滕永键同志写的一篇稿件,并且配了短评。据说,这篇稿件播出后,受到了一些听众的好评。其实,我们自己有数,达稿与其说是我们采写的,不如说是编辑挖掘出来的。在我们寄出稿件不久,接到电台新闻部一位编辑打来的长途电话,说:“稿件题材不错,但内容太空,不好用,能不能补充些内容,重写一稿。”她说:“地委领导用了三个小时,当面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二十多个问题,不会没有一些生动场面吧?”她的话不多,却对我们很有启发。首先是这位编辑同志认真负责的强烈责任感。编辑,顾名思义,当然是编稿子。但是,这位编辑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批评有些人不看书不看报。我发现,有些报刊编辑也不认真看书看报,有的甚至连本报本刊也不认真看。四川日报新闻研究所编的《新闻业务》1980年第6期的第16页中,反映了这样一件事:“一篇《三战士献血》的稿件,一式两份,同时寄来报社。由于我们内部通气不够,结果稿件由两个组分别编发了。同一稿件,一次以《三战士献血抢救垂危工人》为题,登在四川日报《读者来信》专栏中;事隔半月之后,又一次以《献血的颂歌》为题,登在四川日报第三版上。”这件事的出现,固然应该责怪作者将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的一天,当看到我的第一篇稿被刊登在驻地《奎屯晨报》上时,高兴的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可是我当新闻报道员4个多月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成绩呀!高兴之余的我,看着这篇消息,同时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大体相同的稿子一个月前投去一点回音也没有,而这次却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天上午,《奎屯晨报》编辑部刘主任来我部为函授学员授课,他在收集我们学员写的新闻稿件时,给我们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一次给我送了21篇稿件。我抱着对他负责的态度看了每一篇,虽说其中有几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不错,但都没有写精。我觉得这小伙子对新…  相似文献   

5.
新闻战线编辑部: 新闻战线1990年第五期《读者论坛》罗造庭同志写的《“最近”的妙用》一文,批评我社在处理《广东惠州市举办“苏东坡在惠州”书画展览》消息一事,我们认为,说原稿因写“春节期间展出”而被退回是实,说改动两字就“起死回生”却不尽然。我们处理这篇稿件的经过是这样的:春节过后,我们收到中共惠州市委宣传办公室发来这篇稿件,因见原稿写明书画展是在“春节期  相似文献   

6.
我们每天收到的快讯稿件,少则十多篇、多则二三十篇,通常每天只能选用七至十篇,多数来稿不能被采用。这些稿件未被采用的原因有哪些呢?经过初步的分析,大致有三条。第一,发稿的盲目性较大,不注意稿件的新闻价值。有的通讯员常常将一些琐碎的、无多大新闻价值的事写成“快讯”发给报社,以为“乱箭齐发,必有一中”。其实,这种稿件很少被采用。有的通讯员则不然,他们懂得估量快讯的新闻价值,能选择有价值,有新意的内容写稿,稿件的采用率自然就高一些。  相似文献   

7.
我是1985年元月份才开始学习写新闻稿件的,一年半时间里,已经在中央、自治区、地州级报刊刊稿一百三十多篇。我学写稿的体会是: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体会最深的事开始下笔,这样的稿件容易刊用。因为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亲身经历过的事,本身就是笫一手材料,写起来顺手。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一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29日,在一代新闻宗师穆青逝世两周年之际,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召开了全国首届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我们选了几篇研讨会上的稿件,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穆青的研究章一并发在这里,以此来纪念穆青同志。[编按]  相似文献   

9.
联体新闻是指就一个主题同时采写的两篇或两篇以上互为补充的新闻,且具有在同一新闻单位同时传播的特性。联体新闻在目前主要有这样四种形式:一事一评、一问一答、一正一反、一主一辅。一事一评。这是一篇新闻与评述这一新闻事实的一篇言论的结合体。在我们采写的不少新闻中,很多内容具有评论价值,重视言论的配套,方可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新闻素材。目前,一些新闻工作者往往注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而忽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必要评论。这些稿子发出后,由编辑配发短评、编后的毕竟是少数,但因编辑部人手有限,加上其它因素,大部分本应配发评论的也漏配了。采写一  相似文献   

10.
苗荷芳 《新闻三昧》2007,(10):25-26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基层通讯员或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这样问:老师,你说这件事可不可以写成稿件?你认为这件事有新闻价值吗?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什么事件可以写成稿件,不知道新闻在哪里。对于一个熟悉新闻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 ,一家省报在头版发了一篇本报记者与一位农民的对话。稿子短小精悍 ,道理讲得很是精透。特别是这位农民的谈话 ,妙语连珠 ,很有特色。不想 ,此稿竟在当天“编前会”上评选本社好新闻时落榜。事后 ,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私下承认 ,在那篇稿子中 ,他动用了“文学创作”的手法 ,虚构了一些情节。对话中农民的语言基本上也是记者编出来的。这位同志自己痛心疾首地说 ,这篇文章中不了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违反了新闻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真实。这对自己颇有警醒作用。我以为 ,这件事对我们记者来说 ,也颇有警醒作用。我们有些记者写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报社办新闻学习班,我这位编辑有幸带学员下部队进行了一次实习采访。采访回来后,社领导召集我们一起分析研究稿件,在研究几篇稿件的过程中都卡了壳。社领导提醒我们这些直接采访者:采写稿件有时就是“写好关键一句话”。这几篇稿件缺的就是那“关键一句话”。大家怎么都写不出这“关键的一句话”来,不得已,社领导亲自动手。大家采写的稿件本来都灰头土脸的,经过社领导精心编辑,一下鲜亮起来,见了报后有人反映还“有些意思”。社领导高明在何处?初稿和见报稿比较一番,发现稿件里的事还是过去那些事,稿件跨上了一个“台阶”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我从去年初开始学写新闻稿以来,已经在各级报刊发表二十七篇“读者来信”。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抓住社会上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做到一事一稿,力求使“来信”稿内容有针对性,这样的稿件,群众喜欢读,而且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去年初,我厂不少工人不愿签订承包合同,原因是前年签订承包合同时,领导把上交利润指标规定好,工人在承包合同上签上名,厂领导就甩手不管了,让工人自己找活干,工人们普遍意见很大。我就写了《工人要求企业领导找活干》的读者来信,投寄给《塔城报》。这篇稿件发表了后,厂里很多工人都争着看,不少工人同志说:你这篇稿件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14.
去年9月21日,《镇江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本月23日,我市部分地区可见日环食。消息发表后,读者反映良好。关于处理这篇稿件的前后经过,现在想起来,觉得还有点意思,故追记如下。 9月20日上午,一篇介绍观看23日日环食的稿件引起了我的注意,但稿件本身在介绍我市可观日环食天象的地点和时间上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新采写。当时,繁忙的编务工作几乎不允许我抽空去采写这篇新闻。而分管这一工作的记者又不在。怎么办?推迟一天见报?可我市最边远地区的读者一般要在隔日下午才能看到本报。如果当天不发排,很可能会使一些天文爱好者错过观看这百年难遇的天象奇观的机会。此时,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节失真的,有九篇,添枝加叶、任意拔高的,有十五篇。通讯员采写的新闻失实的为什么这么多?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追名逐利。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稿件能  相似文献   

16.
在外采访,在家编稿,向通讯员约稿,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从什么角度采写新闻?用什么标准选择稿件?这就是我们经常思考的新闻选择问题。那么,报纸究竟用什么标准来选择新闻稿件呢?在实践中我们把它归纳为:量价值、选角度、提问题、找由头。概括地说就是新闻选择的四把尺子。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小报编辑,在新闻写作方面不算新手了.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对稿件中的差错,往往不是出在精心提防之处,象一些关键性的评价、断语,以及事实上.而正是出在自己感到很有把握的时候,甚至是在稿件已经见报以后,会突然发现一、两处意料不到的差错,使自己吃惊、诧异:“怎么会没发觉这一点呢?”前些日子,我编的一篇稿件,其中有某某厂“完成了(?)基轴瓦的鉴定”.面对这个  相似文献   

18.
报刊种类不断增多,且许多小报扩版为大报,按理说,通讯员的稿件见报率应当有所提高才对,可是,我们许多通讯员一碰头,“中稿率大不如以前了 !”、“是不是哪里得罪了编辑 ?”云云,成了大家感慨的主题。细细思量,并非哪里得罪了编辑,而是因为我们关心稿件能否被采用的多,关心自己稿件质量优劣的少,向编辑学习讨教不够,不树立编辑意识,采写稿件求全不求精。   一日,笔者上文山日报社办事,将一份稿件交到一位编辑手里,她看了看,让我坐在她身边看她编稿。一篇近 600字的消息被“砍”了只剩 320字,表现手法变了,但文章新闻事…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普通编辑,编稿之余也写写稿件,但不觉间,从1999年到2003年5年中,自己采写的稿件竟然有二十多篇获得了省级以上新闻奖。其实,仔细想想,很多同志的功夫比我深,采写的稿件比我好,我之所以能获奖,只是自己采写稿件格外用心罢了。所以,我常说用心就有回报,干什么事都要尽心,有多大的劲就用多大的劲,老天不会辜负有心人的。扑下身子,多研究些问题。新闻关键是新,没有新意,就没有新闻。写新闻如何写得有新意,这是能否写出好新闻的关键,而要写得有新意,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研究些问题。我获奖的稿件多数是问题新闻。这些问题,或是…  相似文献   

20.
在报社编辑部学习两个多月所见所感颇多,尤其有两件不为人知的小事让我“刻骨铭心”,也许这两件小事将会影响我在新闻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编了一篇言论稿下楼找不到“北” 分到理论部学习的第二天,负责带我的编辑就交给我一篇500字的言论,让我编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星火小集”。这是我编发的第一篇稿件。过去总以为编稿子要比写稿子容易,改个标题,删除一些文字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非自己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