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根据目前土木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以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就如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意识、完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培养懂技术、会管理、重经济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土木工程对国计民生越发重要,国防设施、民用基础设施等建设都离不开土木工程。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就必须对力学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文章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英合作办学)的运行实践与阶段性经验,深入探讨中英教育认证体系下土木工程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深度融合双方的教育认证体系,构建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即将到来 ,随着以信息为中心的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 ,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 ,能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能够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中心 ,本文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1 明确培养目标 ,改善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 2 1世纪经济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 ,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  相似文献   

4.
邹祖绪  邓彦兵 《科教文汇》2011,(31):58-58,68
目前,随着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许多高等学校都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归属院系有些在经济管理院系,有些在土木工程院系,但最多的还是在土木院系,主要是针对土木工程的管理。这使得课程设置上有不少是以土木工程为背景。因此,如何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区别于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并在大土木环境中培养自身的特色,成为了许多大土木环境下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大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5.
夏伟 《科教文汇》2010,(21):30-30,3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土木工程建筑事业越发蓬勃,这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措施,结合土木工程的专业特点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综合要求,对培养创新型土木工程人才提出见解,对指导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姜曦 《科教文汇》2014,(9):57-58
本文通过与国外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国内土木工程职业教育的现状,认为土木工程职业教育中一方面应该在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土木工程人才“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即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定位,一方面强化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采用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培养的方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完成土木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姜曦 《科教文汇》2014,(3):57-58
本文通过与国外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国内土木工程职业教育的现状,认为土木工程职业教育中一方面应该在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土木工程人才"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即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定位,一方面强化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采用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培养的方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完成土木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工科院校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学校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态度不佳,是很多高校土木工程本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使得很多土木工程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亟待提高。本文结合湖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指导进行的教学改革经验,扼要介绍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涵和要求、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并讨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BIM技术是继二维CAD图纸代替手工制图之后在土木工程领域掀起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当前,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BIM技术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掌握BIM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亟待培养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BIM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文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总结了BIM技术在国内高校的应用现状,提出构建融入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组建BIM技术教学师资队伍、搭设BIM教学平台,建设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教材,成立BIM技术企业实训基地等创新性措施来建立融入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水平的土木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工程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嘉应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深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1.
姚小俊 《科技风》2023,(11):134-136
基于“双一流”大学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要求,为满足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目前对我国高校土木工程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并对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与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独立学院如何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将关乎学生培养的质量,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剖析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搭建了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了具有室内实验、校内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改革,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建立了基于戴明循环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效果好,有关做法对地方高校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从教学质量监控、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融合互联网+这四个方面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索。提出了新背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新形势下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强化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构建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急需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努力探索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之路为指导思想。土木工程材料实践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理论课程配套的实践课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现状,对实践课程教学提出教学改革,增强了课程本身与实际应用的衔接性,提供了学生锻炼和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以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7,(15)
做好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能够有效保证土木工程质量达标,使土木工程造价大幅度降低,实现土木工程经济利益最大化,足以见得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对于土木工程质量及其事业长足发展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对此,本文作者基于自己对工程管理原理及工程造价的了解,结合自身的土木工程建设经验,对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和《结构检验与试验》课程教学现状出发,就钢结构课程设计与简支钢桁架非破坏性试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学时、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以使专业教学能够适应当前建筑市场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通过"工程+"教育理念探讨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经济对土木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建筑施工过程的要求更高。但是现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土木工程的顺利运行,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对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