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开始回荡在上海的校园中,支教云南的老师却开始了跋山涉水的家访。对他们来说,头等大事是家访,而家访的头等大事是将方圆百里辍学的孩子一个个劝回学校,劝回课堂。从以下的一篇篇家访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当地教育条件的艰苦,看到了支教工作的艰辛,更看到了他们那颗身为人民教师炽热的心。  相似文献   

2.
一、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 2005年,我响应市教育局“下乡支教”的号召,来到我市的一所农村初中支教。在开学前的家访中,我了解到班上60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有12名,占总人数的17.6%,他们的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中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回家,  相似文献   

3.
《家教世界》2014,(10):8-9
2014年暑假,15岁的高中女生邓冰清组建了一个4人志愿者团队,完成了一次尼泊尔支教之旅。 一篇网文引发去尼泊尔的向往 邓冰清戴着一副眼镜,淑女范十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成熟很多。 今年4月份,邓冰清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一个人去尼泊尔做义工的体验文章,于是,萌发了去尼泊尔支教的想法。她把想法和父母一说,立刻得到了他们的积极支持。“从小到大,她想做什么,只要有意义,我们都会支持。正是这一点,养成了她独立自主的性格。”邓冰清的爸爸邓蔚说,“让一个15岁的小女生到国外支教,我们确实有些放心不下,但想想,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总有放手的一天,就像老鹰把小鹰推出去一样。”  相似文献   

4.
灾区一日     
《早期教育》2008,(10):4-7
暑期中,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一些幼儿园的老师赴四川地震灾区支教、这些老师放弃暑假休息,不顾天气酷热、生活条件艰苦,为灾区孩子带来欢乐。他们的行为令人敬佩。在支教工作中,这些老师都写了日记,我们从他们的日记中,每人选了一篇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小小发烧友     
小小发烧友五年级的孩子,也出现了小小"追星族"、他们买港台歌星贴画,铅笔盒上,书的封面、封里,到处是影星人头仔。家访中,也常常看到学生用明星照装点自己的天地。我并没有恐慌,这是社会上追星现象在学校的正常反映。他们不同于社会狂热追星族,那些青年人崇拜歌...  相似文献   

6.
他们有着双重的身份:在自己的学校,他们是被教的学生;走进另一所学校,他们是执教的老师。他们是参加支教的青年学生。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栽培和呵护贫瘠土地上的花朵,他们用真诚和行动履行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在支教中,他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支教让他们"丰富了阅历、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些可爱的支教者,分享他们的支教经历和体悟,和他们一起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古老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下乡支教的过程中看到,农村孩子远没有城市孩子的学习条件优越,更没有父母及家教的辅导,要让他们学好英语,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宋亮 《教育》2013,(7):46
"老师来啦!"远远地看到自己的老师唐智向家门口走来,湖北省钟祥市南湖中学学生、留守儿童房茫向老师打招呼。从2011年6月开始,"课外访万家"活动在湖北省中小学校展开,4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走入学生家庭,让家访老传统焕发出新魅力。每逢周末、节假日,南湖中学教师唐智都会带着成绩册、记录本走进学生家庭,进行"探望式""鼓励式""会商式"的家访。家访活动开始一年多后,湖北省钟祥市南湖中学唐智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家访拉近了他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发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他能够换个角度看学生,就像家长看孩子一样。如果没有家访经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通讯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还要不要上门家访?怎样家访?这是新时期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对此,笔者所在的合肥市稻香村小学从去年开始,在全较大范围内开展家访活动,目前全校学生中教师家访面已达到80%。根据对家访过程结果的相关调查分析,笔者以为,新时期家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必要途径,而且应结合时代特点进一步改进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三四年前,“支教”这个词就撞击过我的心灵,我敬佩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离开繁华的城市去边远山区义务支教的奉献精神。去年七月,“洪啸音乐教育网站”里一群素未谋面的网友们支教的事迹又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他们都是些音乐教师,因对音乐教育的热爱,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自费到艰苦的云南山区支教,我被他们的精神深深震撼了。  相似文献   

11.
正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过法。2014年暑假,15岁的高中女生邓冰清组建了一个4人志愿者团队,完成了一次尼泊尔支教之旅。一篇网文引发去尼泊尔的向往邓冰清戴着一副眼镜,淑女范十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成熟很多。今年4月份,邓冰清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一个人去尼泊尔做义工的体验文章,于是,萌发了去尼泊尔支教的想法。她把想法和父母一  相似文献   

12.
难舍真情     
每当看到这张相片,我就回想起在边远乡村支教的那段时光。1999年3月,在舞钢市教委号召下,我作为首批支边教师,披红戴花,绕行二三十公里山路来到了尹集镇朱洼小学。学校坐落在山冈下,周围是庄稼地和乱坟冈。一到夜晚,空旷的校园里就剩下我一个人时,不免心里害怕。在一年半的支教生涯中,我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看到有些学生穿着补丁衣,有的学生作业本用完了就用背面写,有的拖欠学杂费两年了还无力交齐,我受到很大震动,决心帮他们一把。经我牵线搭桥,朱洼小学和城市小学钢一小结成手拉手兄弟学校。钢一小帮4位特困生交…  相似文献   

13.
家访曾经是我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家访在一些幼儿园渐渐演变为一种形式,有计划也有总结,却没有实质性内容。本期编发的三篇关于家访的文章,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幼儿园家访工作,希望能对幼儿园教师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描述:“笔者有一次要求学生以‘一位好老师’为题写篇作文,结果85%的同学写到了下面的事:老师经常深更半夜地家访。夜深人静的时候,惟独老师办公室的灯光还在亮着。看到老师口袋里的药费条,我们的心在颤抖。笔者从教十余年,自觉热爱学生、倾心教育工作,也被师生们所认可。但我家访从来就没有深更半夜的时候;夜深人静批改作业多半都在家里,那灯光绝对不会被学生看到;至于药费条基本不放在口袋里, 同学们自然也看不到。可笑的是,很多以本人为写作对象的作文也不约而同地写到了这样的事!”那些“善意的谎言”变得无处不在,而我们…  相似文献   

15.
宁梅  那佳 《教育》2006,(8):38-41
2005年9月,来自西城的101名中小学支教教师来到了对口支援的昌平区、怀柔区和密云县的各所学校,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这里面,有北京市骨干教师,有学校的中层干部,更有许许多多辛勤工作的普通教师。他们均给支教地区的学校带来“真经”,给学生带来希望和力量,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倪舜 《上海教育》2007,(3A):46-47
在建设新农村教育的过程中,上海市基础教育区县对口合作交流是一个重要举措。而在这个举措中,城区选派优秀教师到郊区学校支教,郊区学校选派优秀校长和教师去对口城区挂职锻炼和跟岗培训是一个有力环节。 据统计,截止2006年,上海市已经选派154名教师赴郊区支教。同时,郊区也相继选派了109名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校长和教师到对口城区挂职锻炼和跟岗培训。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又是一个新的学习历程的启动。此次话题,我们关注郊区校长、教师去城区学校的挂职锻炼和挂职学习,聚焦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经验。‘[编按]  相似文献   

17.
我在周记中发现学生小A写的一篇《我的家庭》,内容简单,感情平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母的不满。想到上次的家长会,看到他的父亲岁数已近50,腿脚还有点不灵便,我差点错认是他的爷爷。当时小A离他的父亲远远的,甚至没有打一声招呼,就觉得小A对他没一般孩子对父亲的依恋和崇拜,或说他们之间有隔膜。想想小A的性格怪异,学习成绩也很差,虽经多次引导教育,但仍没有什么变化。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  相似文献   

18.
计琳  李立基 《上海教育》2005,(9A):13-13
胸佩红花,笑容洋溢,100名上海教师8月25日下午在虹桥机场告别亲人,开始了他们的赴滇支教之路。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姜平、市教委主任张伟江、副主任瞿钧以及部分区县教育局局长、学校校长为他们送行。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班主任在一学期中至少要对每个学生做1~2次家访。但凡学生思想上、学习上以至生活和身体方面有了什么情况,教师会自然地想到做一次家访,以便沟通情况,商量办法,及时教育和帮助学生。“文革”以后,家访渐次冷落;到了近些年,在许多学校,只听说频繁召开的家长会,已很少看到教师在进行家访了。家访传统的失落,我看有以下诸种原由: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使许多学校和教师视学生的功课为第一要务,凡被认为与此无关或不甚相关的事情,统难再摆上议程。在有些…  相似文献   

20.
王菊芳 《学前教育》2006,(12):45-45
我是一名农村幼儿教师。我的同行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家访的酸楚,指责家长的不是。我也深有同感,觉得农村家长的工作越来越难做了。这些年来.许多农村幼儿的家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先富起来了,他们中有一些人对子女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偏差.这开始严重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