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海栉水母     
毕役 《百科知识》2011,(3):44-44
在不久前完成的国际海洋生物普查中,科学家最近一年发现了大约1000种新的海洋动植物,其中包括栖息于琉球海沟的深海栉水母。在此之前,英国科学家也曾宣布,他们在大西洋发现了10多种海洋新物种,  相似文献   

2.
从2001年开始,全球共有82个国家的2000多名科学家共同参与了为期10年的“海洋生物普查”(CoML)研究。这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工程,耗资近6亿美元,并动用了全世界一半的大型考察船和潜水器。研究人员对全球7大洲的25个关键性海域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正>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7月28日报道,《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研究结果日前正式向全球公布。该项目共历时10年,覆盖了从浮游生物到鲸鱼等13组共11000多种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4.
近日在巴西结束的第六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rop ScienceCongress)传来消息,华中农业大学生科院院长张启发院士获"杰出作物科学家奖"。据悉,该奖项授予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卓越声誉的作物科学家,此次共有3名科学家获得此项殊荣。国际作物科学大会是世界作物科学学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96-396
李灿院士荣获国际催化奖国际催化协会于7月16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3届国际催化大会上授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国际催化奖,以表彰他为发展催化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由国际催化协会设立的“国际催化奖”主要奖励在国际催化领域取得杰出科学成就的45岁以下的科学家。李灿院士获此殊荣是我国催化领域科学家迄今在国际催化领域获得的最高奖励,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得此项奖励,表明我国催化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成就已开始受到国际催化界的认可和重视。2004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3位中国科学家获生物科学奖“2004全球…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5):370-372,397
1 首席科学家符淙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副主席 ,并在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IGBP)和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 (APN)科学委员会等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参与了国际全球变化新领域的开拓工作 ,为推动我国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海洋 大气相互作用、全球增暖及其区域影响、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和区域环境系统模拟及预测研究等方面完成专著、译著等 6部 ,发表学术论…  相似文献   

7.
声音     
《科学中国人》2022,(2):8-9
在新时代践行科学家精神,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可控开源”的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全球范围内科技人员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结果。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的科学家应具有国际化视野,能敏锐地跟踪和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与国际同行之间积极进行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不能仅满足于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果,而是要以“可控开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8.
<正>国际科研团队最近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肺炎链球菌"基因组普查"。研究人员对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万份病菌样本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相关数据对了解不同菌株的分布和进化有重要意义,可帮助确定未来的疫苗研发方向。这个名为"全球肺炎链球菌测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淡水资源的短缺一直都是国际环境专家、科学家与政治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目前全球还有10亿人缺少干净的饮用水,每天多达6000人因为缺水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科学家通过最新技术证实海底之下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目前美国和欧洲科学家都在酝酿设计开发巨型钻探装置,以便深入海底之下抽取淡水,缓解全球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10.
由国际生物圈计划 (IGB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空间计划 (IHD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和国际多样性研究计划 (DIVERSITAS)等共同组织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于 2 0 0 1年 7月 10— 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会议主题是“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近 10 0个国家和地区约 2 0 0 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 ,其中中国科学家近 80人 (含台湾 )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约占一半。大会分为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墙报和特别研讨专题四部分。IGBP主席Moore教授做了“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 :趋向于科学理解全球变化”的大会…  相似文献   

11.
《学会》2008,(7):5-6
<正>一、目标任务支持我国科学家在重要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提高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民间科技组织决策与管理的能力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从而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和影响,充分利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资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三色的小虾、彩色的寄居蟹、紫色的海星……最近,参与“海洋生物大普查”项目的科学家在夏威夷海域发现了一些新的海洋动物,其中一些动物色彩斑斓,美丽动人。从2000年以来,由7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科学家开始参与到“海洋生物大普查”的国际性研究项目,平均每年都会发现数以千计的新品种海洋动物。  相似文献   

13.
全球首张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近日由中国科学家在深圳绘制完成,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该项目是我国科学家继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谱10%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中国人基  相似文献   

14.
以科睿唯安公司2014—2020年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为基础,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入选者的结构特征和趋势变化,对其中入选者工作地在中国境内的"高被引科学家"基本情况和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内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科分布及成长规律特点包括中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和占比具有显著增长性;三分之一学科领域具有全球引领性;地域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海外经历具有阶段普遍性;职称破格具有一致认可性。据此提出中国实现战略科技领域精准引才用才育才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定精准引才专项计划,绘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图;制定精准用才专项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使用效能;避免ESI学科领域"木桶效应"现象,实现战略科技人才前瞻培养等。  相似文献   

15.
鱼口大普查     
近年来,全世界的海洋生物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史无前例的合作计划———为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一次大普查,也就是鉴定海洋鱼类并为其编写名录。这次海洋生物普查,预计要花上10年时间。现在共有来自53个国家、300多个科学家参与到这个合作计划当中。这项普查计划希望能够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数量进行评估,并且对上述情况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以科睿唯安公司2014-2020年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为基础,分析、比较其人员的结构特征和趋势变化,对其中入选的工作地在中国内地的“高被引科学家”基本情况和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本文总结中国内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科分布及成长规律特点包括中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和占比具有显著增长性;1/3学科领域具有全球引领性;地域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海外经历具有阶段普遍性;职称破格具有一致认可性。提出中国实现战略科技领域精准引才用才育才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定精准引才专项计划,绘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图;制定精准用才专项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使用效能;避免ESI学科领域“木桶效应”现象,实现战略科技人才前瞻培养等。  相似文献   

17.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4,(1):6-7
<正>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4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 T E R)总部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实施协议,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将携手I T E R组织及所有成员国,邀请全世界科学家来华集智攻关,共同追逐人造太阳能源梦想。  相似文献   

18.
<正>众所周知,汽油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导致了全球变暖。现在,美国科学家成功地逆转了这个过程,他们用二氧化碳制造了燃料!科学家找到了一种特殊的蓝藻,向其内部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干细胞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Stem Cell Initiative,ISCI)倡导下,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以色列等19个国家的人胚胎干细胞科学家合作,开展了一项全球最大规模的人胚胎干细胞遗传变异研究。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一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据媒体报道,全球二氧化碳水平激增,不仅导致全球的整体升温,而且也会产生危害人类健康,是一种变相的空气污染。大气科学家研究指出,大多数之前的研究将空气污染的死亡数当做了一种短期和局部的影响,通常并未进一步分析人口的长期变化或者空气质量变化的间接气候影响。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全球模型来模拟未来死亡数和空气污染之间可能的交互作用,研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