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恋爱悲剧始末的勾勒及其社会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它对诗人心灵的巨大创伤。这一恋爱悲剧对白居易的打击或许有甚于被贬江州。它对诗人思想的影响在于,一方面使他对封建礼教的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从而写出大量同情妇女命运的作品;另一方面屈从于封建礼教淫威的内疚感,又使他不得不到佛教思想中去手求麻醉和解脱。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恋爱悲剧给他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它是唐代婚姻制度的产物。这一打击或许有甚于他被贬江州。它对诗人思想的影响在于:一方面使他对封建礼教的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从而写出大量同情妇女命运的作品;另一方面屈从于封建礼教淫威的内疚感,又使他不得不到佛教思想中去寻求麻醉和解脱。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一种新型的国际交往方式——中国近代出境旅游诞生。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中,以王韬于1867~1870年间的欧洲之旅最为典型。一方面是他的出游观光,体现了传统旅游活动的特点;一方面是他的思想在旅游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体现了旅游活动对旅游者的影响。旅游中的收获,使他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也使他的旅游活动升华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途径之一。从其旅游活动的积极意义来看,王韬的欧洲之旅开创了中国近代出境旅游活动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潜在课程思想早在20世纪初杜威(J.Dewe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人们真正关注。早期进步主义教育家代表杜威提出了与“潜在课程”类似的概念:“同时学习”(collateral leaming),他认为学生从正式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与此学习同时产生的经验,这是情意方面的学习,它有时比正式课程还要重要。杜威的学生克伯屈进一步发展了杜威“同时学习”的思想,提出“伴随学习”(Concmi tant learning)的概念。他认为“伴随学习”就是学生在正式学习过程中对态度、理想、情感和兴趣的习得,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习者主体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为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创作中呈现明显的忏悔意识。这一意识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他在艺术美学中追求文艺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来源于年少时所受的佛教思想影响。朱自清无情地解剖自我内心灵魂,他用真情实感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巴尔扎克一开始将他的91部长、中、短篇小说命名为《社会研究》,但后来受了但丁《神曲》的启示,才改为《人间喜剧》。这一名称的改变,真实地反映了巴尔扎克创作思想的矛盾。即一方面要如实地反映和批判现实生活,一方面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现实办法,只能借助于宗教的力量。《守财奴》中葛朗台太太便是这种宗教力量的产物。葛朗台太太无疑是作者为表达他的思想而创造的与葛朗台相对照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贪婪、冷酷而又极端吝啬的守财奴面前,葛朗台太太表现得是如此的忍让、善良和超脱。小说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道:“天国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先生于1957年进行的跨越亚、欧、美的环球游学及自我反思是他成为独特思想家的重要事件之一。这一事件对整个现代新儒家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史意义:一方面,它直接催生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促成了现代新儒家群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学术谱系;另一方面,它导致了唐先生个人思想学术方向的转向和深化,促进了其个人在哲学层面汇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建构"三极并立"的哲学思想体系,使他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  相似文献   

10.
宋传瑛 《中学文科》2005,(10):54-55
谭嗣同是维新时期宣传民权思想最早最得力者,他在《仁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民权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但是谭氏对中国古代的平等和民本思想批判与继承的结果,而且是他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中得到的借鉴和启发。尽管他的民权主张是一个未成熟阶级的思想家所表露出来的未成熟的思想,但它表达了一种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情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左传》记录的文本之梦进行分析,认为潜存的巫史文化传统是其释梦的土壤。另一方面,《左传》对梦的阐释就是按照某种生活逻辑和事理逻辑,结合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体验进行再加工,从而展现出人物潜在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思想性格。《左传》这种梦叙述的文学手法是梦文学的滥觞,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性文化心理概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四时期开始,以鲁迅、周作人、张竞生、潘光旦等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策动了中国现代社会的一场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以女性解放为先导,以社会为本位的性文化变革运动。这场性文化变革运动所确立起来的新旧杂糅的价值体系,一方面以其现代性和前卫性冲击着传统的价值体系,确立起一系列性文化的现代命题,另一方面又因其理论的局限性和传播的单向性而脱离了民众和时代,以至于陷入乌托邦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后宫视域的引入,对还原左思兄妹的生平和他们所处的人际网络颇有裨益,也有助于对其文学书写内涵的理解。就左棻而言,后宫中应诏作文的创作情境,使其文学书写往往带有为文造情之弊。但宫廷生活也为她提供了游心艺文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接触流行文化风尚的机会,她作品的题材、构思及美学风貌均与士林趋同,达致了"预流"之境。就左思而言,《三都赋》体现了外戚人际网络对其文学书写的助益,而《悼离赠妹二首》与《娇女诗》则反映了身为外戚的他对女性才德观的独特思考,可以窥见其心态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左传》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试图从人事本身寻求历史变化的原因,体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左传》承认神、自然与人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神、自然与人之间的张力关系中主张以人为本;而修氏《伯战史》则否定了神、自然与人事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强调天人相分。两书都从人事本身寻求到了历史变化的最终原因。《左传》认为,历史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民心向背转移的反映。民心,即善是推动历史变化的根本原因。伦理道德与历史的变化是一致的。而修氏《伯战史》则强调人性中的贪欲、权力欲等欲望在历史中的作用,把"恶"作为最终推动人类历史变化的原因。正义等伦理道德与历史的发展是相背离的。两书以上历史思想及特征,根源于中西古代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5.
《史记》的创作受到《左传》的影响,《史记》的很多材料来源于《左传》,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与比较分析法,将《史记》与《左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史记》在采用《左传》的材料时,显现出以下特点:表现出司马迁独特的思想《史记》立场;兼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处理;显现出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语言更加通俗化。  相似文献   

16.
《左传》作为我国春秋时期一部历史性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时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文章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分析了春秋时人们强调礼仪之分的背景,它是宗法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必然结果,是周礼背后“亲亲”、“尊尊”精神消除后而丧失其政治功能的反映。礼仪之分所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对礼的生存合理性的反思:政治生活中的秩序规定以某种本有的秩序为本,将自然的存在赋予价值根源的意义,天人关系式的思维模式被采用。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中描写鬼怪的篇章,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志怪类的作品。《左传》志怪篇章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奇特的想象力和奇幻的意境等三方面。《左传》志怪篇章虽然只是鬼怪故事的滥觞之作,但是那种蒙昧、朴拙之美,是后世无法模仿复制的。  相似文献   

18.
笔者《春秋考论》一书提出“孔子所作《春秋》,非《春秋经》,而是《左传》蓝本,即左丘明编纂《左氏传》时所依据的“孔子史记”。有人却将笔者的观点称为“前人的陈词滥调”,并彻底否定孔子作《春秋》的论点,本文略作申辩。  相似文献   

19.
《左传》关于“仁”的论述有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其中“仁”出现不多的情况反映出春秋早期“仁”尚未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左传》作为史籍文本,具有明显的“政治德性”特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否认“爱”是“仁”的本义.《左传》把“仁”与“礼”、“三达德”和“五常”联系在一起,丰富了“仁”的内容,为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出土的《左传》昭公七年服虔注残片是迄今所知唯一的服虔注旧本。通过对残卷的考释以及与《左传》杜预注的比较研究,可知服注有繁琐详尽的特点,其为清通简要的杜注替代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服注在名物训释上,仍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该残片的出土对于《左传》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