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六册《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文后思考和练习有一题,认为辛弃疾词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有倒置语序现象,并要求颠倒过来,配套教参书所拟答案为:“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笔者以为,这种见解和释文值得怀疑。 首先,错释了“望中”一词。 古今辞书释“中”均无特指中原这一义项。古人称说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均用合成词“中土”、“中原”’、“中国”、“中夏”、“中华”等,从不省称“中”。 实际上,“望中”在古代汉语中为一个凝固的合成词,其中“中”义为“……的范围内”,整个词的意思即“远望”、“远望的时候”。(有时在特定语境可转化为名词,“望眼”、“视野”的意思)例如:  相似文献   

2.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辛弃疾“奉表归朝”。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春,辛弃疾创作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该词中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语,时下之评注者多视“奉表归朝”事作“四十三年”句之典实。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四) 许多评论家、注释家认为辛弃疾的《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我们认为写于嘉泰四年(1204)知镇江府不久。词中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句,这句可以帮助我们考察这首词的写作年代:辛弃疾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的,从这一年到嘉泰四年,按中国记年习惯头尾恰好四十三年。把《怀古》的写作年代确定下来,有助我们对这首词真实思想的理解。辛弃疾就是这一年建议北伐的,韩侂胄就是这一年拜相的。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攵部》:"爱,行貌也。""爱"之本字本为"■"。《说文解字·心部》:"■,惠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惠,仁也。仁者,亲也……许君惠■字作此。■为行貌。乃自■行而■废。"情,人之阴气有欲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下面再来看一下"情"和"爱"这两个字的字形演变情况,来理解它们的意义。■情■愛爱"情"和"爱"二字都"从心",它们的意义都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这二字可以直接构成"情爱"和"爱情"两个词语。"情爱"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本文主要选择含有"情""爱""亲(父母)""兄弟"(含比喻)"交""朋友"(含比喻)"夫妻"(含比喻)等一类词语来谈谈"情",  相似文献   

5.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词作名篇,明代的杨升庵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正因如此,这首词被收录在全国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里。笔者使用人教版教学此课时,对词中"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路"字的解释产生了疑惑。人教版课文注释对"烽火扬州路"一句的解释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按照课文这个注释来理解,"路"似乎没做解  相似文献   

6.
伍瑞强 《广东教育》2007,(12):39-3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选入了鲁迅的小说《药》,在写华老栓秋夜买药(人血馒头)时有一段文字:"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  相似文献   

7.
张小路 《教师》2013,(10):28-28
陶行知先生原名是陶文濬,后改为知行,又改为行知。"行知"一词就取自于《王阳明全集》的第一卷——《知行录》里的一句话"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陶先生改名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知"和"行"认识的变化。"知"在"行"之前说的是"理论知识为实践的源头","行"在"知"之前强调的是"实践活动为知识的源泉"。"行知合  相似文献   

8.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是宋词中的佳作,流传甚广,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很有名,常被后人引用,但对其中"荠麦"的解释历来却不一致.课本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语文》高中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而有的书解释为"野草"(《名家读唐宋词》中国计划出版社),还有的书解释为"飘儿菜"(《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沈祖菜著),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正确.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注者很显然是将其看作两种植物,其实"荠麦"只是一种植物,有诗为证:苏轼五律《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的颈联是"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根据律诗的常识可知,这一联必须对仗,"荠麦"对"樱桃","余"对"落","春雪"对"晚风",由此可知"荠麦"是一种植物.  相似文献   

9.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与校勘领域百家争鸣的情形相比,译注的各家更多是自说自话,较少关注同行的意见,缺乏对话与辩驳。作为全书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文心雕龙·知音》篇中的若干关键语句与概念在各家的译注中尚未得到有效的处理。事实上,结合篇目与文本语境对各家观点进行疏解与辨析之后,"圆照之象"中"照"宜解释为"理解","象"宜解释为"形象";同样,"知实难逢"与"知多偏好"等句中的"知"宜解释为"理解",而"琴表其情"的"情"宜解释为"情况","理将焉匿"与"心之照理"等句中的"理"宜解释为"思路"。  相似文献   

10.
"知"与"道"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重要术语。"知"字从"口"、从"矢",蕴含了中国古人对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理解。"知"又通"智","智"为"道","道"兼有道路、行走(引申为实践)、言说、办事之门道与天地之大道等义项。"知"与"道"的诸多义项间具有一种张力,构成了中西哲学皆关注的"语言——思维——实践——世界"这一经典论题。通过对"知""道""知道"与"不知道"的分析,能够揭示出中国哲学在处理这一论题上的特色,即以"行"(实践与体验)贯通"言""器""道"三者,进而揭示中国哲学的特质,即"由词通道""道不离器"。  相似文献   

11.
明清白话小说中有些词语,或为《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失收,或释而未当。今试诠释明清白话小说中词语六条,如:"呱呱"指"婴儿","对帐"即"合适、对劲","没帐"指"没用、不起作用"等,以期对辞书的编撰具有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意为"不久"没有多久"不一会儿"(1)未几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林嗣环《口技》)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蒲松龄《山市》)(2)寻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3)既而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周密《观潮》)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疚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此词“用事多”(岳珂浯),上片感怀孙权、刘俗的英雄事迹;下片用典更甚: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佛(bi)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重读刘震云20世纪80-90年代的小说,我们可发现其"喜剧面孔"之特征:《新闻》中有"谐词隐言","官场"系列"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温故一九四二》是历史叙事呈现悲剧的史实,喜剧的史鉴,正剧的史胆。这种"喜剧面孔"的真谛在于他写小说是"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这也是刘震云的"黄金的幽默"。  相似文献   

16.
《文选》分体既非三十七类,更不可能是三十八类,而只能是三十九类。对证明《文选》分类起关键作用者有二:《文选》序次作家的实际情形与《文选序》所说的"各以时代相次";相关版本上之标示。陈景云诸名家因未能就整体来考察部分,故虽知"移"而未能识"难"。《文苑英华》及《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如何,这对研究《文选》原分多少体无实质性意义;据天津艺术博物馆与日本永青文库分别所藏的敦煌本《文选注》之"解",无法证明"难"非《文选》之一体。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上,不仅有描写朦胧美的佳句,而且有体现朦胧美的诗篇。如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  相似文献   

18.
古文助读     
【原文】关尹子教射——《列子》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常会见到"行人"和"离人"两词语,二者含义相似,又有差别。"行人"在古代诗文中的常见意思有三个:其一指出行在外的人,如"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张籍《关山月》),"行人念前程,不待参辰没"  相似文献   

20.
"互文",是"古代诗文中句子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修辞手段"(《实用语文教学词典》,1989年版,罗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即上下文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