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释》的《序》中曾 说:“凡读书,不可求快。而读佛家书,尤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否则必难悟入。吾常言,学人所以少深造者,即由读书喜为涉猎,不务精探之故。”熊十力先生在这里讲的是读书方面的事,但这一段话对做编辑工作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编辑审稿即是读“书”─—是读没有经过加工、修改与印刷、出版的“书”,其中必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在,尤其不可求快,尤其需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诚然,编辑审稿并不就是读佛家书,但若编辑审稿时都能拿出如熊十力先生所说的那种“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精探…  相似文献   

2.
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第114册中收录了“据明成化十一年郑、郑琥刻本景印”的《麟溪集》,集前署名为“明郑太和辑郑玺续辑”。查阅《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两书在著录《麟溪集》时也一律作“明郑太和辑”。其实,此集最初应为元代的郑文融(一名大和)所辑。《丛刊》本集首为元人程益所作的《麟溪集序》,序曰:“《麟溪集》者,郑君大和之所类也。大和之家,九世同,海左无有之者。朝廷有旨以旌别之。台阁暨公侯及山林文学之士或发于诗,或形于颂赞,或见于…  相似文献   

3.
香港作家马家辉先生,有文章谈到蔡澜先生,说是“多读蔡澜的书,学到一身吃的本领,懂得吃食之道之艺之技之法,生命其实也很快乐”。这话听起来很像是古时候圣贤劝人读《诗经》,最起码可以“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认得几个字,给无趣的人生充充电,总是好的。  相似文献   

4.
宗炳《画山水序》有一句云:“而贤者通”,“通”字甚少有人注意,而实至为重要者。《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疏:“通晓于幽明之道而无事不知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唐君毅称之为“交感之际”,即吾人生命体验之起点。察《全晋文》卷二九王修《贤人论》,有云:“敬未能暗与理会,何得不求通?”《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洞”者空也,空者通也。故《全宋文》卷二十宗炳《答何衡阳书》:“佛经所谓本无者,非谓众缘和合进皆空也……贤者心与理一,故颜子‘庶乎屡空’,有若无、实若虚也”;卷二十一《明佛论》:“虽以颜子之微微,  相似文献   

5.
钱大昕是我国清代最有名的学者之一,其著作宏富,成就特出。1997年由陈文和先生校点之《嘉定钱大昕全集》是其著作之集大成者。然而,仍有不少遗漏。近几年钱氏佚文的整理工作亦取得不小成绩。在此基础上,本人从《四库未收书辑刊》中得其《廿二史言行略序》、《妥先类纂序》佚文二篇。  相似文献   

6.
试论期刊的作用与功能●陈冬梅(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关于期刊的作用与功能,在刘瑞兴主编的《连续出版物管理史料选》一书中颇多精彩论述。1903年《政艺通报》发表文章称:新闻纸之于人,犹空气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杂志亦然”。1912年《新世界》发表“...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与档案部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人是需要向自然界学习的。即使从现在科学的角度评价,老子这个观点也是能站得住脚的。大自然日月轮转,四季变换,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确是平衡的、和谐的。《道德经》第二章中有言:“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看看大自然的大气派大境界是不是人的榜样呢?仍然是老子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与人道相比不但高下立判,而且凸现出人道问题的根源。根据《辞海》的解释,自然界指的是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应该说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相似文献   

8.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9.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10.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11.
昔司马温公尝言:“少时惟得高氏《小史》读之,自宋讫隋正史,并南北史,或未尝得见,或读之不熟;今因修南、北朝通鉴,方得细观。”章实斋又言:“通鉴为史节之最粗,而纪事本耒又为通鉴之纲纪奴仆。尝以此不足为史学,而止可为史纂、史钞。”由是言之,为学不可不读史,尤不可不读正史。正史汇刻之存于今者,有汲古阁之十七史,有南、北监之二十一史,有武英殿之二十四史。  相似文献   

12.
公元353年,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的“暮春之初”,王羲之等42位士族名流,“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引文皆见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是古人于每年三月三日临水沐浴,以消除不祥,除灾求福的一种游春活动。王羲之等人这次集会极为欢愉,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最后由羲之作序以纪其事,并用鼠须笔及高丽蚕茧纸写出,即有名的《兰亭集序》。当时此文并无题目,故后世标题亦不一致,有称作《兰亭序》者,亦有谓之《临河序》或《禊序》者,等等。 由于王羲之不仅是当时的名士,更是著名的大书法家,自他写出这篇序文之后,一千多年以来,从事研究者涉及许多领域的不少专才。有就其墨迹流传进行考证者,亦有对各种石刻《兰亭》予以比较者。至于诗文题咏以及绘画、戏曲中亦不无写其事者。可见羲之一序影响之大。但也逐渐出现不少异议,明代后期即有人怀疑如今流传之《兰亭》书迹未必出于羲之之手,亦有对序文中之文字有所非议;至清末有广东顺德人李文田在其为大收藏家端方珍藏之《定武兰亭》跋中首先提出“文尚难信,何有于字”的大胆否定,但此时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直到建国后的1965年5月至1966年的“文革”前夕的一场论辩,可谓学术界的一次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3.
曹之 《编辑之友》1997,(4):60-62
凡例又叫叙例、例言等,它是说明著作内容及编纂体例的文字。它对全书内容、体例的整齐划一是十分必要的,史书尤其如此。刘知几《史通·序例》云:“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今人吕思勉亦云:“凡有统系条理之书,必有例,正不独作史为然,而作史其尤要者也。与其炫文采作无谓之序,毋宁述条理、明统系,而作切实之例。”(《史通评·序例第十》)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有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倘若如此,《诗》必定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可是。后来的朱熹却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诗集传·序》)倘若如此,至少《诗》中的《风》就谈不上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不仅如此,历代经师的诗说反倒阻碍了我们欣赏清新淳朴的民歌。朱熹的《诗集传》作为宋儒解《诗》的集大成之作,统治后世七八百年,为什么这位宋代大儒会主张《国风》出于民间说?为什么《诗经》乃至五经,在宋代的地位与解释路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前,见《诗集传》出了新的点校本,这些问题霎时又变得新鲜起来。  相似文献   

15.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国故新知——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的序中说:“中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叶学术发展有一个大转变。俞曲园能熔铸今古,但是章太炎在熔铸今古之外,又能会通中西。……太炎先生以后,几位国学大师,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的。……我认为,汤用彤(锡予)先生就属于这一些国学大师之列,这实际上是国内外学者之公言,决非我一个人之私言。”季先生这段话提醒我们,对于像汤用彤先生这样一位国学大师,我们有必要做深入、系统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没有…  相似文献   

16.
自从顾炎武提出“八股盛而六经学微”之说后,清代以降的《诗经》研究者,皆对有明一代的《诗经》研究,持贬抑态度。如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仅用“季本、郝敬多凭臆说”,“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二语,将有明一代《诗》学否定得一干二净。胡朴安的《诗经学》,谓明人“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谢无量的峡经研究》,以“无甚精义”四字概括明代精》学。林叶连的帅国历代诗经学》,更举真伪不分的《诗传嫡家》、《诗传阐》、姚允恭《传说合参》三著,以证“明朝学者…  相似文献   

17.
“防患未然”意思是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语本《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例如宋·周必大《王仲行尚书札子》:“然抑兼人而举其偏,防患未然,最为政之要务.”明·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臣闻防患于未然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李劫人《大波》三部七章:“为了秉承大人意旨,防患未然起见,所有来信,全予销毁,无一字漏出.”钱锺书《围城》六:“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相似文献   

18.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从那以后,“尊师重道”这句话,就广泛流行于神州大地。这也确实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輓词·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la者。”“六纪”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儒家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08,(12):142-143
屈原思想归属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把屈原归人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屈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相似文献   

20.
新民晚报“康健园”版辟有一个图文并茂的《医家精言》专栏——文,每期选登我国古代一位医学家的一句医学(养生)名言;图,由沪上漫画家、该报的戴逸如先生按文作画一幅。因此,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且从中受益匪浅。然而,读罢该报第545期(1996年7月15日)上的“医家精言”,笔者却明显地觉得不甚妥当。东晋张湛的这句“精言”如是说:“少思、少念、少欲、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