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肖谢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史的研究,先后有江藩《国朝(清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要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对近代学术作出新的研究,确实有一定...  相似文献   

2.
祁英 《华夏文化》2000,(1):60-61
《明儒学案》由明末清初著名启蒙学者黄宗羲撰著,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成书。该书资料丰富翔实,归纳概括简明扼要,行文简捷明快,各卷之间逻辑联系密切,是一部学术史专著。  相似文献   

3.
陈拙 《华夏文化》2000,(1):62-64
梁启超之所以为清末民初学术界的卓然大家和新史学奠基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学术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回顾梁启超对学术史研究的成败得失并对其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科学评介,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下仅就梁启超所著《近世之学术》和《清代学术概论》这两部学术史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学术史》,卢钟锋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学术史之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子学研究。现存《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和《韩非子·显学》,就是旨在概括和总结先秦诸子学说及其流派的学术史开篇之作。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思想史愈益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学科。在世纪之交,全国各地学者汇聚一堂,总结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确立21世纪中国思想史学科发展战略,编著一部《中国思想学术史》。1999年9月21日~23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暨《中国思想学术史》编著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张岂之先生作了《五十年来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报告,对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了科学总结和评价,提出了发展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和编著《中国思想学术史》的方法论原则,引起了与会…  相似文献   

6.
凌礼潮 《寻根》2005,(5):106-109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几乎遍及四川每一个地区,如西部的民国《简阳县志》、民国《荣县志》、简阳《汪氏族谱》、仁寿《李氏族谱》等典籍;南部的民国《泸县志》、民国《南溪县志》、泸州《王氏族谱》等典籍;东部的新修《南川县志》、新修忠县《叶氏宗族谱》、咸丰《云阳县志》等典籍;北部的光绪《李元仁墓碑》;中部的民国《资中县志》、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内江《黄氏族谱》、江津《幸氏族谱》、民国《宗氏族谱》等,均有元末明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移民人川的记载。区区一个小乡,为何竟有如此高的人口输出量?  相似文献   

7.
宋玉波 《华夏文化》2002,(3):64-64,F003
2002年6月15至16日,《中国思想学术史》定稿会暨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党校、肇庆学院以及西北大学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学术史一例     
学术史一例●张岂之二十世纪中国人文科学(含文、史、哲)学术史近年来受到学人们的重视,经过整理和研究,已经出版一批学术资料和研究专著,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学术史不能不谈学术上的开创性和有创造性和深邃影响的大家(或称学术大师)。学术大师的出现总是和一定...  相似文献   

9.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又名光汉,别号左,江苏仪征人。仪征刘氏乃晚清有名的经学世家,在晚清学界的影响较大,以三世相续共注一部《春秋左氏传》而著称于当世。刘师培的学术研究一方面绍承家学余绪,继承扬州先辈诸儒治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想,对中  相似文献   

10.
王振忠 《寻根》2005,(2):136-138
民国壬戌(1922年)之夏六月十五和七月十一,浙江省两次大水,“滚滚洪涛卷地来”,酿成了奇灾浩劫,新安江畔的淳安、分水二县受灾尤为严重。为了体察灾情,淳安县一位叫方赞修(述斋)的人,“登山涉水,驰勘数月”,后提笔成吟,遂成《勘灾杂咏》。  相似文献   

11.
杨志洁 《寻根》2001,(6):99-99
《“润笔”琐谈》(载《寻根》今年第4期)提到欧阳修《归田录》中,他为酬谢书家蔡襄为他写《稽古录》序刻石,故送“鼠(黄鼠狼)须笔,大小龙团茶,惠山泉(砚)等为润笔之资”。其中“鼠”的注释,为确解。然以“砚”来注“惠山泉”却不当。惠山,亦作慧山,“在江苏无锡县西,西域僧慧照居此山,故名”(《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而我国产砚的地区以歙、端、鲁、洮为名。惠山不产砚,因此以“惠山泉”作砚的命名指称,似无根据。  相似文献   

12.
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由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合著的《西藏历史地位辨》,是一本全面、准确地阐述西藏历史地位,系统地批驳“西藏独立”论,有力地发扬爱国主义的学术论著。几十年来,国际反华势力怂恿、支持达赖集团,发出叫嚣“西藏独立”的种种调言,主要有:“西藏从来不属于中国”;“元、明、清朝皇帝和西藏政教首领之间仅仅是个施主和受施人的檀越关系”;“民国以后西藏是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治实体”;“西藏以佛教立国,原本是清洁美妙的地方,不存在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无需解放”;50年代初期“中国军队侵略、占领了西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是一套由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主持、由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著作。该书在总结50年来、特别是2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发展历史提出了新认识。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学术史角度深化思想史研究,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正>“道家”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陈丞相世家》,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首次将“道家”作为学派来论述,《汉书·艺文志》基于目录学家的立场沿用此含义,此后“道家”作为学派成为基本用法。但内容上以学派视角论述道家的文本在“道家”一词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例如《庄子·天下》就是最早对道家典型人物及其思想进行论述的文章。随着学术史的发展与完善,学术史文献论述道家的方法与内容不尽相同,道家的内涵与特色也有了区别。大一统的建立使得道家不得不在道势之间产生学术分歧,道家内涵因此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文献中有所改变。本文就以《庄子·天下》、《论六家之要旨》和《汉书·艺文志·道家略》这三篇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所论道家之异同为例,以学术史的视角,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分析道家从先秦到两汉的发展与分化。  相似文献   

15.
班姓探源     
李英斌 《寻根》2002,(5):104-107
据《中华姓氏大全》载,班姓来源有二说:一是楚国若敖(熊仪)的孙子 於(字子文)生后被弃于诸梦泽,吃虎乳长大,因虎有斑纹,以班为姓,《西溪丛谈》认为班应作“斑”;另一说是班氏为楚国令尹班的后代(见《风俗通》),《通志·世族》则云:班以名氏为姓,谓强生班,因氏焉。其实两说同出一源。远祖追根春秋时代楚国熊生熊仪,谓之若敖。其后有子文,子孙以为姓(不作“斗”,另有“斗”姓,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姓氏。《宋史》有斗盖)。《史记·楚世家》称若敖出于芈姓。鬻熊之后,以熊为姓。熊姓的来源相传为黄帝有熊氏之后;另一说是周成…  相似文献   

16.
《新纂云南通志》是民国年间编纂成书的唯一一部云南省志。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志舟)组建云南通志馆,延聘著名学者周钟嶽为馆长,主持编纂工作。民国二十七年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交流》2001,(4):55-55
紧随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化,把握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看中国》(www.seechina.com.cn)网站的二期改版已经完成,以全新的面貌服务于广大用户。新版仍采用中英文两个版本,信息量更多,涵盖面更广。涉及时事、文化、艺术、人文、时尚、购物、招商等各个方面。十二个频道任您浏览:一、《文化传真》;二、《文化中国》;三、《中华揽萃》;四、《热点追踪》;五、《文化论坛》;六、《招商合作》;七、《网上订购》;八、《各地风情》;九、《中国艺术团体名录》;十、《中华艺术名家》以及英文版的《Life in China》和《教…  相似文献   

18.
在建党80周年前夕,由李翠贤任主编、陈焕仁和杜受祜任副主编的大型理论丛书《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与创新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党的生日奉上了一份厚礼。(丛书》共8本,从“三代”的理论纵论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教、法治、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建设等方面,全面论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9.
杨玲 《华夏文化》2002,(2):18-19
侠,《说文》解释为:“从人从夹,夹从大从二人”,这很像左右两方挟持一个人的形状。所以颜师古说:“侠之言挟也,以权力侠辅人也。”“(任侠)任谓任使其气力。”荀悦在《前汉纪》里也讲道:“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用徐铉云:“任侠者,挟负气力以任事自雄也。”这些关于侠的形义解释,都认为侠是凭持勇力要挟或者辅助人的古代力士。韩非所谓的“群侠以  相似文献   

20.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古代诗人中算是一个寿星。“人生七十古来稀”,但他却“自惊七十犹强健”(《野兴》),“老躯健似中年日”(《闲游》)。近八十岁的时候,他写诗说自己“顽健人言见未曾”(《示二子》),“放翁耄齿犹朱颜”(《导仕杂咏》),“堪笑此翁顽似铁,还山又食一番新”(《野饭》),“发犹半黑脸犹红,老健应无似放翁”(《闲中颇自适戏书示客》)。过了八十大寿,还“齿牢尚可嚼干肉,目瞭未防观细书”(《老健》),“疏泉洗石夸身健”(《秋思》)自我感觉“暮年强健胜壮年”(《冬晴行园中》)。82岁那年总结自己身体健康的原因时写道:“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兹”。从陆游留下的大量诗篇来看。他认为“得宜”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