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采访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对象的合作。采访对象提供的真实情况,是记者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反映的前提条件。我在采访实践中曾碰到过多种类型的采访对象,他们的心态各异,是复杂多样的。1983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评选出几户全国“五好家庭”。在翻阅州妇联的总结材料时,我觉得温泉县哈日布呼镇一回族家庭三世同堂,老少30多口人,不分家,和睦共处很有特点。在采访中,这家大儿子(生产队长)热情向我介绍了他家兄弟四人及其子女30多人怎样和睦相处,如何尊敬长辈。二老又是如何协调指挥等情况。提供的情况既有条理,还有具体事例。他的弟弟和在场的其他干部及邻居对此都很称赞。但我想:什么事并不都那么绝对,三十五口人住在一个院里,吃一锅饭,不发生摩擦,可  相似文献   

2.
田三万分家这一事实,王安治首先写出通讯《“田三万”分家记》,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被评为1984年河南好新闻;李守之、吴功勋在此基础上,经过补充采访,写出广播故事《“田三万”分家》,由河南电台播出,被评为1984年全国好广播节目。现将两稿原文和作者体会同时登出,读者会从比较中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3.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4.
《家庭办公室》是我在渭南驻站时写的一篇通讯的标题(见1984年10月17日陕报二版头条)。它也有故事吗?不仅有,而且故事情节曲折动人。1984年年终,这篇通讯被陕报评为好稿,我在掌声中走上台去领了奖金与证书。这时,我虽然调到科教文艺部,但记者部还约我写了“功在文外”的采访体会。适逢当时写业务报告,我便增加了一条“支持改革,为争议人物大唱赞歌”,举例仍是《家庭办公  相似文献   

5.
建立家庭档案.不仅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更重要的是.为科学理家.传承文明,创建文明家庭派上了大用场.我家多次被区里评为“最佳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美好家庭。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记协正在着手编辑一本有意义的通讯集,这就是1983年由全国记协倡导、由甘肃省记协负责组织的“丝绸之路变化采访团”所写的新闻通讯集。这些通讯是这次采访的结晶,也是组织这次活动的一项成果。今年秋天,我再次路过河西走廊,在兰州曾去看望甘肃省记协的同志们。我们回忆去年同赴河西走廊采访时的情景,畅谈甘肃一年来的变化,大家兴奋不已。我从省记协同志处,拜读了他们所收集到的那次采访的通讯,又重  相似文献   

7.
拧开笔,打开采访本,正儿八经采访了,而往往抠不出满意的材料。可有时与人闲谈,却无意间创出“乌金”来,回想从事通讯报道工作两年的实践,就每每有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悦。1990年初夏,我回农村看望母亲,姐姐也来串门,她很健谈,她说我们种田不用愁,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落谷,小喇叭会喊会教呢。“小喇叭教你种地”,我  相似文献   

8.
在从事新闻工作中,我很喜欢这样两句话:“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这似乎应该是记者遵循的一个信条。去年八九月份,我随北京记者团赴西北的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进行了一次易地采访,行程两万多华里,历时三十五天。在时间紧迫,走马观花的情况下,我来了个“一把抓”,又进行文字采访,又搞摄影,还写了一些诗。回来后根据内容发表了《列车上的清真席》、《银川南关清真寺》等通讯,《七月枸杞树树红》、《贺兰砚》、《黄河的色彩》、《日月山下》等散文和一批反映记者采访生活以及西北风光的摄影作品。今年年初,北京市新  相似文献   

9.
我发表在1995年3月27日《西安日报》一版的通讯《“凉皮”议员》,继获得第四届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好新闻二等奖后,最近又获得1995年“陕西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这篇小稿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觉得关键得益于以小见大,开掘较深,从特定的角度贴近了反腐倡廉的大气候,顺应了民心和民意。 1995年3月,我参加西安《税收与社会》杂志创刊10周年纪念会,听到一位农民作者朴实生动的发言,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向身边的人一打听,方知农民作者叫蒋普权,是个蓝田县卖凉皮的个体户,他因爱提议案出了名,被十里八乡称为“凉皮议员”。当时我就萌发了要采访一下这位农民作者的念头。当天中午,蒋普权就要赶回去。临走前,我和他匆匆交谈,采访了他提议案的一些经历。后来,又到蓝田县城他的凉皮摊点和家中去了一次。  相似文献   

10.
新闻稿件的采访写作,大多是要争分夺秒。然而也有例外。我的一篇通讯就整整采写了六年。还是一九七六年一月初,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水利战士”,正顶风冒雪奋战在淮安渔衡河疏浚工地上,九号清晨,  相似文献   

11.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2.
多写身边事     
想当初,我学写新闻,一连奋斗了两个春秋,也没有收到一张采用通知单。妻子心疼我的身体,但我执意要继续写下去。妻便说:“你实在要写,就写写朱工吧”。我一想觉得有道理,干麻不写写身边的事呢?经过两天的采访,一篇通讯终于写成了。投到《中国电力报》,想不到十几天后就被采用了,我高兴万分。打那以后,我的笔更勤了,几乎每个月都有文章见报,体裁有消息,通讯、教文、诗歌,偶尔还搞一两篇小评论。里面说的事,大都是身边发生的。前年春天,我去参加一个能源  相似文献   

13.
转轨的体会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这问题太大。我没有向通讯员“贩卖”《通讯写作》一书的内容,我知道类似的书,他们大都看  相似文献   

14.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在基层,一般都是被称为“小秀才”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秀才”,处处以先生自居,那就糟了,群众就会不理你,时间一长,与群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尽管你生活在群众之中,但群众不会把知心话告诉你,你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有一年,我听说一个公社的酱油厂办得不错,便去采访掌龙头的老师博,一见面我就急于向他掏材料,拿出本子来,摆出要他汇报的架势来,谁知他非但不理我,反而对我的到来很反感,使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17.
2004年7月10日,因家庭档案13岁的女儿又一次在公众场合露脸。上一次是2002年12月,辽宁电视台《生活导报》栏目组对我的家庭建档情况进行采访.面对摄像机女儿说了这样一番话:家庭档案让我经常回忆童年的往事非常有趣,我一定好好学习来回报妈妈给我的爱。这些镜头被收录到“细说家庭档案”电视片中,不但多次在电视台播放,还被制成光盘发行全国。  相似文献   

18.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年,我正好在延庆县当了20年县委通讯干事。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就在我县境内,它像一座富含百宝采掘不尽的新闻“富矿”,20年来我到实地采访不下千次,从中采写出较好的新闻作品近百篇。 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一题词经各新闻媒体报道以后,在海内外激起了强烈反响。当时并不富裕的贵州人民率先响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四年多的新闻记者生活中,曾收到过上百封各种身份读者的来信,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算去年我收到的一封老山前线同龄人的来信。来信者,是我在去年九月参加成都军区“保卫边疆优秀儿女”的采访中,结识的一位刚从老山前线、被称为“八十年代上甘岭”阵地猫耳洞下来的解放军某部班长、二等功臣梁成亮。从他那里,我了解到前线同龄人的生活,以《他从老山来》为题,写了一篇通讯,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