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E.M.福斯特两部代表作品《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中主要意象的分析揭示出这两部小说意象体系的内在联系。这两部小说的意象在文本形式上具有互涉性.在内容上都包含了二元对立因素.充分体现出福斯特的二元对立哲学。尽管这些意象和其象征意义之间仍有不和谐之处,但从这两部小说意象体的相互关联中仍然可以看出福斯特小说创作中现代主义倾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由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野性的呼唤》被称之为是有关狗题材作品中最好的一部。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狼孩》由于其蕴涵的生态思想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两部小说都涉及人类和自然及动物的关系。本文从生态主义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主题和意象,旨在表明东西方作家虽然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着相似的生态关怀。  相似文献   

3.
《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均为动物小说之经典。尽管是在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两部小说却呈现出众多相似之处。将两本小说的动物意象进行对比,发现两部小说中的动物意象都与其传统意象有很大差别:狼不再自私、凶残、狡猾,而是富有智慧、团结并且有着丰富情感的精神载体。狼之间的关系与雪橇狗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强调和谐共处,而西方注重竞争。但两位作者在文中都体现出他们对尊重、爱护环境和动物的呼吁。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黑色意象,本文从《奔月》、《理水》这两篇小说出发,分析这两篇小说中的黑色意象,并寻求黑色意象与鲁迅内心世界的对应性,探讨鲁迅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5.
"秦腔"和"土地"是贾平凹《秦腔》中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小说通过秦腔的衰落和土地的荒芜展现了当下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精神困境。在《高兴》中,他又通过"垃圾"和"高跟皮鞋"两个意象展示了进城农民的尴尬处境和无根状态。两部内容相关联的小说从不同侧面折射着时代的投影,共同隐喻了社会转型期农民精神镜像的嬗变,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忧思。  相似文献   

6.
《简·爱》与《白衣女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威尔基.柯林斯的作品。这两部小说各塑造了两位女性形象,《简·爱》里的简爱与疯女人伯莎以及《白衣女人》中的劳娜与安妮,也正由于这几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在一些叙事规律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两部小说在情节发展、意象等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意象常常以修辞格出现,用于描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本文运用修辞学的理论,分析动物意象构成的各种辞格,包括明喻、隐喻、借喻、借代、拟人、摹声、用典等,并对其辞格类型进行对比与讨论。两部戏剧作品在动物意象和辞格上存在不同,这是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作品主题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第一部小说《夏日鸟笼》包含了各种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鸟类、兽类和花类。这些意象的使用加深了作品的婚姻主题,是作者探讨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如何对待婚姻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9.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和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同是存在主义的作品,共同反映了世界的荒诞和人与世界的孤独无助。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影响和作者视角、表达手法的各异。两部小说在叙事结构和精神向度上却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寒夜》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出现了不少"光"的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光被营造成了抒情意象,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两部作品中,"光"意象背后是无光的家庭关系、人物悲剧的命运、黑暗的环境以及人物灰色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对自然景物现象的生动描绘,表现了主人公心里变化及命运的发展,同时从多角度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心理意识的外化,物化,从而构成小说的主题意象,令作品意义更为厚重。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和《还乡》同样以荒凉、粗犷而又深沉的荒原为写作背景,并运用象征手法营造小说的悲剧氛围。这两部小说在意象特征、人物塑造和宗教精神方面都有其同异之处,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两部小说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3.
象征性是康拉德小说中的重要艺术特征。约瑟夫·康拉德在《黑暗的心》这部篇作品中,以其对象征手法独具匠心的运用,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与意蕴。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作者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及其表现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张宝国 《考试周刊》2009,(47):38-39
从主要特征来看,现代小说打破了小说的传统,不再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不再反映浪漫爱情或英雄传奇,而是反映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个人,反映他们的经济生活。现代小说的这些主要特征在18世纪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和19世纪初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得以充分体现,鉴于此,本文将简要探讨这两部作品是如何反映出现代小说的主要特征的,同时比较这两部作品在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以及叶伟信导演,吴镇宇、古天乐合作主演的《爆裂刑警》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角度解读,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两部作品中,可乐作为“希望”的意象,不仅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且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即面对人生困境和生活的无奈,看似绝望的主人公仍抱有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最后,从两部作品不同的结局,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常被人称做集体创作型小说,根据它们各自的成书过程来看其共同点有四:这些小说都经过不同朝代的演化而最终成书;这三部小说的基本框架、人物都通过宋元时期的话本作品、戏剧作品确定的,它们可以说是小说的雏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不断积累、发展的;这些小说的创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由此我们可以称其为集体创作型小说。  相似文献   

17.
《简·爱》和《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反映爱情故事的作品。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如女主人公简·爱和郝斯佳的独立意识、爱情观、金钱观及写作背景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简·爱和郝斯佳都不安于现状、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爱情、追求独立的生活,但她们对待爱情、婚姻和生存方式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这些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同样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19.
同为杰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虽处不同国度,但就《罗密欧与朱丽叶》及《牡丹亭》两部作品而言,里面的众多意象却具有极其相似的功能。本文探讨并总结归类两部戏剧中具有同一功能的多种意象。  相似文献   

20.
《老人与海》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作者海明威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作品中老人、大海、马林鱼、鲨鱼、雄狮和小男孩深刻的内涵。本文对文章主人公及部分意象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老人与海》的象征因素,进而得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