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陆游一生主要居住于家乡绍兴的镜湖。在他留存的近万首诗歌中,创作于家乡的作品占到三分之二。可以说,镜湖风物是陆游诗歌的主要歌咏对象,这一点在他的晚年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陆游在镜湖地区的长期乡居生活和"镜湖诗"的创作是密不可分的。正由于如此,"镜湖诗"才最能体现出质朴、细腻、生动、温馨的陆诗本质。  相似文献   

2.
鸟儿在唱歌     
那是一个美丽的秋天,小猪在果园里摘熟透的苹果……青蛙朝他走过来,看起来很忧虑。"我发现了一样东西。"他说。"什么东西?"小猪问。"跟我来,我再告诉你。"青蛙回答。他们一起朝树林走去,小猪显得很紧张。当他们来到林边的一块空地时,青蛙用手指着地上说:"你看,这只黑鸟有些不对劲,他一动不动。"  相似文献   

3.
温人之周     
魏国温城有一个人去东周,周人不准他入境。温人于是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是主人。"可是周人问他的住处,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捕起来。这时周君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温人回答说:"臣自幼熟读《诗经》,书中有一段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周王既然君...  相似文献   

4.
祁见春 《德州学院学报》2001,17(1):44-47,59
田同之论诗"笃信谨守乃在新城王公"《沈德潜语》.他的论诗专著《西圃诗说》明确表述了心折神韵的美学祈尚,对兴会、根柢等创作论命题深入阐释,对含蓄蕴藉的审美标准集中解读,对宗唐、宗宋的核心问题反复辨析,成为王士祯神韵说的热情鼓扬者.  相似文献   

5.
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相似文献   

6.
读吴非的书,我常常会想到一棵树,一棵大树。大树深深地扎根于泥土,他所秉持的也只不过是些"常识";大树挺直了腰杆,向着太阳生长,他也谨守着知识分子的尊严,"不跪着教书";大树枝繁叶茂,为路人遮风挡雨,  相似文献   

7.
在职场     
《海外英语》2014,(3):36-36,64
目标:学习英语俚语和表达。 想一想:你对你的老板是什么印象?你为"来自地狱的老板"工作过吗?他是怎么样的?你理想中的老板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8.
一个绝望者问上帝:"我一直拼命地追着时间向前跑,为什么我的生活还是日复一日的相同?"上帝说:"你为什么要追赶时间?你为什么不停下来慢慢走?其实,每时每刻的风景都在变化,只是你没注意。"绝望者说:"停下来的话,我会被工作压死的!风景,哪里有?"上帝问:"你试着停下来过吗?"绝望者说:"没有。"上帝问:"不试试,你怎么知道你会被压死?不停下来,你怎么知道世界上没有美丽的风景?"于是,上帝带他来到时钟的上方。  相似文献   

9.
江盈科是晚明一位极有见识的文学理论家,他也是晚明公安派的成员之一,在《闺秀诗评》中体现了他的文学观,他提倡诗歌"自摅胸臆";反对模拟,提倡"真诗"是其最主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郭芃 《八小时以外》2011,(10):92-95
"你知道的太少,表现的太多;才华太少,锋芒太多;学会收敛、沉着,对你一切都好。"这是刘同送给每一个在职场中生存的年轻人的建议,他踩过的任何一个"雷"甚至都有可能成为你辞职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诗学理论的起点是对于新诗"形式失败"的焦虑,他认为新诗在学习西方诗、旧诗、民间诗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学到"本色行当"。朱光潜认为诗的"本色行当"是声音、节奏及韵律,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模型",其诗论具有浓郁的"音律中心主义"色彩。他提出新诗"不在放弃格律而在于格律之中求变化"的基本原则,号召新诗人大胆艺术实践,创造新诗的新形式,达到"从心所愿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的诗歌发展与转变,经历了由弃江西诗到积极师法唐诗,尤其是晚唐诗的过程,表现了他独特的"宗唐观"。但他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不断求变,提倡"活法"。其独具风格的"诚斋体"的形成又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一位同学的习作《老师摸了我的头》,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 开学了,听说我们班又换了新"老板"。一进教室,果然看见一个戴眼镜的"家伙"。瞧他那"笑里藏刀"的样子,一定是校长派来的"一级杀手"。哼,不管你是哪路神仙,我准叫你"哭比笑好",反正我是公认的"调皮大王","死猪不怕开水烫",还怕你不成!  相似文献   

14.
感遇诗强调"风骨"与"兴寄",在创作中主要艺术手法为"有感而寓于言"。经过陈子昂的实践,感遇诗的基本立足点和特点已确立。其后,张九龄在感遇诗的创作上继续深入,他把陈子昂感遇诗庞杂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保留其"兴寄"之体的特色,也就是感遇诗的最基本的特点和立足点。在张九龄的诗里,"比"和"兴"作为诗歌创作的两种手段的痕迹非常薄弱,可以说整篇都是"比兴"。更注重诗中有所寄托。白居易的讽喻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白居易的讽喻诗与陈子昂感遇诗中的感事类一脉相承,并且白居易的咏物寓言诗,以及对比兴手法的熟练运用都充分证明了白居易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所不同的是,陈子昂的诗重在批判,而白居易则重在讽劝。  相似文献   

15.
在百色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冯碧红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张与众不同的大贺卡,上面以贴吧的形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话语:"老师,您和花儿一样美,您和荷叶一样水灵"、"老师,有你的地方就有诗,有你的地方就有梦,你是我们的诗我们的梦"……一个从教25年的教师,怎么说也不会年轻了吧,但依然是一群十六七岁孩子眼中的诗,心中的梦,这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  相似文献   

16.
为你写诗     
初次与你邂逅,是在白居易的诗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那个时候就在想,你到底有多美呢?如何能让玄宗"为伊消得人憔悴"呢?后来,在许多史书、影视剧中,我终于慢慢揭开了你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18.
贺贻孙与竟陵派有着深厚渊源,他沿竟陵派的思路将诗"厚"之说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以"厚"为中心的诗歌理论体系——诗"厚"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神厚、气厚、味厚是诗"厚"的具体组成,三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富、肥、蛮、淡、薄则是与诗"厚"相关联的五个审美范畴,它们与"厚"或类而不同,或对立却内通;内养作为创作主体的修为,是达到诗"厚"的基础;蕴藉作为表达方式,是诗作通向"厚"的路径;无厚之厚,是诗"厚"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回声的启示     
肖德安 《下一代》2013,(11):1-1
有一个孩子,不知道回声是啥玩意一天,他独自在旷野中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回话:"喂!喂!"他大声问道:"你是谁?"对方反问道:"你是谁?"他大声训斥道:"你是蠢材!"从山上又传来相同的回音:"你是蠢材!"。他恼怒了,朝着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日毫不客气地回敬他。他回家后向母亲诉说母亲开导他:"那是山的回声呀!明天你再去试试,  相似文献   

20.
例一:有位教师上《致女儿的信》,在拓展学习时,他说:"爱情,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讴歌,为之赞叹。请大家例举一些表达爱情主题的古代诗词。"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教师再问:"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作者吗?"见学生无言,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以后可要用心读书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