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四仲中星”以昏中星推知分至点,为公元前2200年左右星象,其分至星正是今日四宫中星,四宫划分是“四仲中星”的产物,其时已有较发达的天文学。由《史记·天官书》的分野星及河图、洛书看,还有更早的天文观测,中国天文学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字诂林》3095页的"ね"释作"聿"字。罗振玉:"《说文解字》聿所以书也,从聿一声,此象手持笔形,非形声字也。"此书的主编于省吾先生按语是:《说文》有聿字,谓,手之走巧也,从又持巾;又有聿字,谓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串一声,亦有笔字,谓秦之笔从聿从竹。  相似文献   

3.
“三礼”     
正三礼,古代三部礼书《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内容包罗万象,反映出古代礼仪文化的各个方面。《周礼》,又称《周官》,是一部通过官制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书中设计了三百余个官职,分别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统摄。天官主管王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由此使得整个社会生活井然有序。《周礼》代  相似文献   

4.
《春秋繁露》一书中出现"观"字多达67次,"观"字在《春秋繁露》中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它在《春秋繁露》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观"的主要意思、主体、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等方面的逐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学术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篆隶万象名义》的传世本为手写本,其中大量使用了"丶"号。一直以来,人们多把文中的"丶"号看作义项末尾"也"字的省写。然而在对《篆隶万象名义》的对照研读中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丶"号与异体字有关,转换成"也"字并不恰当。为了证明《篆隶万象名义》中这种"丶"号的特殊用法,本文将以异体字为线索,对《篆隶万象名义》一书进行全面考察,经过分析论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篆隶万象名义》中这些与异体字有关的用例,其中的"丶"号应该相当于"字"字。  相似文献   

6.
《书·舜典》中"玄德"一词,伪孔传之解说虽可通,但仍然有进一步探究的余地。以汉字构形、先秦"玄"字蕴含之文化意象为依据,"玄德"一词的新释应为"生德"。  相似文献   

7.
在《史记》“八书”中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的宇宙思想,全面阐述了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原始的宇宙发生因素,“八书”构成了早期的天人宇宙论图式。同时还在《律书》和《历书》中通过阴阳五行八正之气,探究了宇宙由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中阐释了“天地人”的作用和关系,在《礼书》和《乐书》中阐述宇宙的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8.
“象意”与“会意”辨韩伟传统的文字学理沦有"六书说"。"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细回,汉代记述的有三家:一为班同,一为郑众,一为许慎。许慎不仅有细目,有定义与字例.还用"六书"理论具体分析了九千三百余字,结集为《说文解宇》。《说...  相似文献   

9.
鉴于《史记·天官书》正文部分与论赞部分之间在天人观上的对立,导致了对司马迁天人思想评价严重失当,笔者曾于《走出司马迁天人思想研究的误区》一文中提出一个假说,本文就这一问题依据《太史公自序》和《天官书》作了进一步的探究。文章认为,《天官书》的正文并不代表司马迁的天人思想,它只代表官方的天人思想,《天官书》论赞部分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同时提出,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是一元的,并无自相矛盾之处,也不存在天道观与人道观的二元对立或神秘思维与理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矛盾冲突;司马迁的天人思想代表着当时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说“壑”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张公夫人麴娘墓志铭》中的" "为"壑"的俗字。在"壑"到" "的俗变过程中,文字类化起了重要作用。类化分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是众多俗字产生的重要途径,《集注》中"(頁頁)"和" "也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字内类化字。  相似文献   

11.
《史记·天官书》是我国传世的最早的天文学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对上古社会星占学思想予以总结的专书。尽管星占学是非科学的,但透过《天官书》,我们可以一窥上古社会星占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星占原则。其理论基础即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说。其星占原则即"过度乃占"的原则、联想比拟的原则和关注"德"的原则。由此,对于我国上古社会的宗教史、思想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等的考察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臣僚封爵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初年定五等爵制,皆须军功,有大功方可封公、侯。武官因袭替制度的存在,故最低封侯,以下世袭指挥使。永乐以后伯爵规格提高,武官有功则封伯。而明初文官在严酷的政治气氛下难获封爵,故子、男长期虚置,逐渐废革。此外,《大明律》文官封公侯条件极高,故此后文官有大功亦止于伯爵。宣德以后,臣僚封爵即落去职事官衔,爵位与职事官衔并立的局面终结,勋臣只出任差委。明代封爵待遇较唐宋优厚,但祖宗之制与明中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矛盾,文官地位崛起而不许封,武官地位日渐低下而难获封,使爵位在百余年中仅为承荫袭爵者把持。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的一些纪传中,使用了类传方式写人叙事,但《史记》中到底哪些传纪属于类传,至今人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史记》中的类传共有《外戚世家》《刺客列传》《循吏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等11篇。《史记》中的人物类传具有先议后叙、详略结合两个鲜明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史书中,酷吏专指那些用法深刻,刑罚峻酷的古代官吏。两唐书《酷吏传》认为唐朝前三帝统治时期,尤其是贞观治世时期,唐朝没有酷吏。事实上由于隋末暴政的遗风尚存,再加上刑名学说的影响等原因,即使是在贞观时期,也不乏酷吏暴虐的身影。封建史家受以史为鉴的限制,特意树立唐太宗的帝王榜样,对其冷酷屠杀和任用酷吏等使用避讳的手法。贞观治世"无酷吏"的说法实属溢美之词,与历史史实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15.
《五帝本纪》是《史记》中的第一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司马迁用语言进行了历史话语的建构,一是语言下的材料整合,为人类的存在寻找到生存之根。二是言语中民族精神的重构,为人类前进寻找到精神的动力。三是话语中的民族精神,以探索生命的理想追求。最终,司马迁用庞大的艺术世界,构建了一套话语体系,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有清一代,文治总是与官方修史事业联系在一起,清高宗乾隆充分发挥史馆修史的政治功能,通过修纂史书、阐释历史来配合现实统治,达到转移人心、扶植纲常的目的。他设馆编纂《历代通鉴辑览》,宣扬自己的历史观念,借历史事实驳斥“夷夏大防”的正统理论,既确立南明的正统地位,又论证清朝承继天统,通过标榜“大中至正”之道,实现敦化风气、服务现实的目的。他谕令史馆编纂《胜朝殉节诸臣录》、《贰臣传》,通过褒奖明末殉节之士,贬斥降清失义之臣,倡导忠义,风励臣节,借助明末清初历史来阐发自己的君臣关系论,适时转换道德角色,重新审论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和人物,并作出符合清廷根本利益的理论解释,巧妙地把历史与现实统治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18.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19.
五代政权中,唯后唐建都于唐代东都洛阳,中兴之意,不言而喻。传统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洛阳的后唐宫廷生活,诸如帝王之勤理朝政,褒奖群臣,征藩开边,后唐的宫廷建筑、宫廷习俗、宫廷乐舞、宫廷游艺、宫廷服饰等等,皆可视为唐代文明的延续。这就是和凝《宫词百首》所描述的主要内容。因后唐宫廷史料传世甚少,和凝宫词无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通过诗史互证,可了解后唐时期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0.
钱实甫先生的《清代职官年表》是研究清史的重要文献之一,但受各种条件所限,其中仍存在着误缺之处。笔者意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史料,对《清代职官年表》中所记载的清代广东布政使、按察使族籍进行勘核和补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