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作为一名老三届,难忘那黑山白水间的10年风雨;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10年的体育记者,最难忘在巴塞罗那一月的采访经历。奥运赛场,又岂止是胜胜负负,它是一部“更快、更高、更强”的辉煌颂歌,亦是一幕参与者们在向自身极限的挑战中悲喜交加的人生大戏。巴塞罗那不仅使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一回“怎样当一名真正的记者”的滋味,也给了自己一种全新的人生感悟。单兵作战苦不堪言回国以后,许多人同我打趣说:“每天一个整版外  相似文献   

2.
一名运动员一生能参加一届奥运会就是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而对于体育记者来说,一生能采访一次奥运会,也是足可引以为幸的。2000年9月,有16名浙江记者在悉尼采访第27届奥运会,其中我一人申请到了组委会颁发的正式采访证;比起其他15位同行来,我因此而拥有更多的工作便利条件,这就更让我感到荣幸。 但是到了悉尼,这种荣幸便很快化成了压力。因为,即使有了这张证,在全球奥运会的正式记者  相似文献   

3.
在奥运会期间,我看到一家报纸记者访问我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的一篇谈话,主要内容是对奥运会第一天赛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奖牌得失谈了一些观感,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如果王义夫开始少打一个8环,林莉早一点加速,26日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榜上就会多几枚金牌。但是如果这些‘如果’成立的话,体育竞赛就失去了魅力。”这些“如果”是否能成立呢?林莉的教练张雄作了回答。他说:“太可惜了,如果林莉转身后就加速冲刺,结果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两位体育权威各持一说,究竟孰是孰非姑且不论,笔者只  相似文献   

4.
体育记者常常把在比赛中取得初步胜利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形容为“得陇望蜀”.例如中国女篮在2008年奥运会上战胜捷克进入八强之后,为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标——争取获得一枚奖牌,2008年8月18日《京华时报》为这条消息加的标题是《女篮破捷得陇望蜀》.这种情况能不能说“得陇望蜀”?还是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这条成语吧.  相似文献   

5.
在奥运会期间,我看到一家报纸记者访问我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的一篇谈话,主要内容是对奥运会第一天赛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奖牌得失谈了一些观感,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如果王义夫开始少打一个8环,林莉早一点加速,26日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榜上就会多几枚金牌。但是如果这些‘如果’成立的话,体育竞赛就失去了魅力。”这些“如果”是否能成立呢?林莉的教练张雄作了回答。他说:“太可惜了,如果林莉转身后就加速冲剌,结果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两位体育权威各持一说,究竟孰是孰非姑且不论,笔者只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谈点读后感。这两篇报道是同一位记者写的,又登在同天同  相似文献   

6.
柴华 《军事记者》2010,(5):52-53
当体育记者已有7年,但采访温哥华冬奥会,对我来说仍有很多“第一次”的采访经历,比如第一次出国采访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第一次独立采访奥运会等等。然而19天的冬奥会采访结束后,让我印象最深刻、收获最多的,却是自己作为一名文字记者第一次“兼职”体育摄影的尝试。随着报纸迈人“读图时代”。占报纸记者较大比例的文字记者在采写稿件的同时盒起相机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大环境下,  相似文献   

7.
常听到一些记者同行说,体育明星爱耍大牌,对地市级媒体记者的采访很“感冒”,尤其是要完成独家专访非常困难。笔者却不这样认为。从事体育记者工作15年来,笔者已先后成功独家采访了近百位体育明星,其中不乏一些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并与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8.
体育记者的工作充满着挑战,而对体育明星的独家采访愈显记者功力。常听到一些记者同行说,体育明星爱耍大牌,对地市级媒体记者的采访不很“感冒”,尤其是要完成独家专访非常困难。笔者从事体育记者工作15年以来,已先后成功独家专访了近百位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亚洲冠军、体育明星。我的体会是:体育明星同普通人一样,  相似文献   

9.
从1986年开始,我做体育记者已经有16年的时间,在体育记者圈中也混成了“老记者”。16年来,我采访过4届奥运会、3届亚运会和许多世界锦标赛以及国内的联赛,在此,将自己做体育记者的两点心得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0.
赵畅 《青年记者》2017,(26):38-39
在体育圈,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同样被粉丝关注,他们是传递体育信息、进行赛事预测的重要群体,他们是体育界的“二级明星”——体育记者.在微博时代,体育记者有自己的粉丝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体育记者的粉丝群与体育记者所喜爱的球员的粉丝群有高度的重合度,但又不尽然.体育记者的粉丝群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职业性的信息传递中介会吸引粉丝?下面,笔者以“中国网球记者第一人”张奔斗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12.
都说体育记者“独”,指的是他们不同于时政、经济乃至文教记者那样有互通性.体育记者倘若没有一点专门的体育知识,很难应付瞬息万变的赛场战况.然体育采访的门类也很多,有人将它们分为雄项与坤项,即力量型项目与观赏性项目之区别;又有人将它们分为竞技型与技巧型运动;我在这里仅分陆上与海上.陆上运动大家比较熟悉,最不为观众了解的是海上项目,可以说,在我国,帆船帆板比赛是没有观众的比赛,赛场纵横大海10余海里,在岸上,纵然带着高倍望远镜也无可奈何.于是能够看懂海上项目的记者便沾沾自喜,大有体育记者圈内圈的优越.去年,采访全运会“秦皇岛大海战”使我有幸跻身“圈”内,在这里纸上练兵,与读者共“睹”为快.  相似文献   

13.
悉尼奥运会过去一个多月后,一位朋友问我,如果下届奥运会还让你去,你去不去 ?我脱口而出:去 !的确,奥运会太吸引人了。作为一名特派记者,能有这样一个机遇是非常幸运的,收获很大,也有不少体会。  首先,省级党报在体育报道中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读者阅读兴趣趋于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媒体发现了体育报道的潜力和作用,以及体育版面突出的市场效益,纷纷在这方面做起文章。就拿悉尼奥运会说,除了新疆、西藏等少数几家之外,正式派记者参与奥运报道的省级党报达到二十几家。河南日报编委会对本…  相似文献   

14.
8月22日,第三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马纳卡拉体育场闭幕.由于筹备期经历了预算危机和政治风波,里约奥运会筹备工作的每一步都让关心它的人们揪心不已.可以说,直到8月6日里约奥运会开幕前,外界对奥运会筹办工作还有着种种疑虑.但是,巴西人用他们自己的“打开方式”举办了一届令人难忘的奥运“大派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道,里约奥运会是在“非凡之城举办的非凡奥运会”.  相似文献   

15.
巴塞罗那奥运会召开在即,国人翘首企盼中华健儿为国争光。1984年,许海峰“打”回来洛杉矶奥运会第一块金牌,一时间名扬天下。今年,在巴塞罗那,谁是这个幸运者呢?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运会已胜利闭幕。参加报道这次体育盛会的境内外记者超过2万人。这其中有一类记者,他们并不直接报道比赛,而将视线锁定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他们叫非注册记者,运用的是“大奥运”视角,而其中专程来华的外国记者,更是“拿着显微镜看中国”。  相似文献   

17.
“闯”村记     
赴巴塞罗那之前,就听新闻媒介宣传说为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的破坏,第25届奥运会的安全防范措施空前严密。防范越严对记者的吸引力也越大。老资格的摄影记者官天一和我前两届奥运会一起“闯村”成功,总觉得运气这次依然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7月19日早上8点多,我们靠热情的报摊主人给的一张地铁乘车图,开始了计划中的采访。途中经过换乘,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奥运村。由于我们路线不熟,围着“村子”绕了大半圈方“摸”到允许外界人员进入的大门。一切似乎还顺利,调换证件、填表,未遇任何麻烦。后来才知道允许我们进入的是“国际区”——即运动员注册、代表  相似文献   

18.
王丽君 《中国广播》2008,(12):69-72
从7月25号我以青岛广播电视局唯一一位北京奥组委官方注册记者的身份进驻奥运会国际广播中心到奥运会闭幕,整整30天,我独自一人转战31个竞赛场馆,亲历并报道了近42场比赛,完成新闻连线86次,制作播出53条录音报道。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在与国内国际21600名注册记者、上千家国际著名媒体同台“竞技”中,我由一名时政节目主持人、记者迅速转型为一个体育记者,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记者、特别是体育记者,能在自己的国家赶上报道一届奥运会的比赛,借助东道主的各方面优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机会确实难得,甚至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现在距北京奥运会举行日期越来越近,各路媒体的编辑记者都在厉兵秣马,进行认真的准备,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举办的奥运会报道中大显身手、大干一场。我们准备奥运会的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想除了要基本熟悉体育项目外,还要做好打破常规体育比赛报道的准备;编辑记者不仅仅要懂体育知识,还要有强烈的政治新闻敏感和熟悉基本国际规则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笔者多次参加大型运动会的报道,在这方面有着切身的体会。应《新闻与写作》编辑之约,自本期开始,我将为读者朋友陆续介绍一些自己的奥运报道感受。  相似文献   

20.
齐鲁晚报的奥运报道,以空前的快速度、大容量、全方位和较高水平,在齐鲁大地引起强烈反响,赢得读者赞誉、同行首肯、领导满意,大众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熙玉在庆功会上兴奋地说:“这一仗打得真漂亮。”作为齐鲁晚报赴亚特兰大的前线记者,对此次奥运报道获圆满成功,感慨颇多。正确决策争取名额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出身的体育记者,采访奥运会是我多年的渴望。但我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