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在现代视域中考察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德育思想,应当将其加以创造性地转化:以正义为前提,将涵养仁爱之心作为德育目标的重要维度;以文化涵养德性,重视引导主体的道德自觉、自省、自律;提供相对道德的小环境,或者帮助学生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建构道德共同体,从而造就自愿、自觉的兼具正义与仁爱之心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2.
儒家经典对"仁"的记录和阐释,构成了孔子"仁"教育思想。道德标准的达成,是孔子"仁"思想的重要内容。今天,将孔子"仁"思想融入德育,仍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新时代,加强教师仁爱之心养成意识,适当增加中小学教材中关于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内容,协调教法与时俱进和继承传统的平衡,是实现孔子"仁"思想融入德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德育思想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又是中华道德文明的重要构成。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孝悌为本,推己及人;援礼入仁,克己复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学校德育工作者汲取孔子德育思想精髓,有助于大学生立德修身,涵养道德品质;以礼规范,树立规则意识;志存高远,肩负民族大义。提升大学生德育实效,大学生应知行合一,自觉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相关部门应借助新媒体技术,发挥网络协同育人的功能;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校园道德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当今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与德育的契合及其对当今大学德育的启示与借鉴: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励学生实现生命的完善与超越;建立和谐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传统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德育思想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主体,兼容佛道墨法诸家道德思想而形成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称.我国新时期传统德育思想的研究历经了启动期、展开与变革期、现代化时期和反思与深化研究期四个时期;主要研究传统德育思想、内容与特点,传统德育原则与方法;研究成果多、研究内容广、重质性研究是其优点,忽视德育理论整体建构是其不足.正确对待传统德育思想的两面性,在扬弃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刘晓  杨文武 《天中学刊》2009,24(6):131-133
蔡元培提出德育的主体性原则;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美育的德育功能等思想,体现了其主体性德育思想.主体性德育思想对当今高校德育的启示有: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主体性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德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学生道德知识的学习与道德实践;注重美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关怀究竟何意、何以必然、何以可能的问题,实现给予道德关怀与涵养道德关怀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成为有仁爱之心、有奉献之志、有公益之行的人。  相似文献   

8.
孟子以"本心"证"本性"的性善论为德育的道德发生学基础,即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孟子通过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事例表明:个体的道德行为发生乃是由恻隐之心的自觉发动而来,这就必然引出对道德动机的预设.然而,"以羊易牛"之道德动机的内在矛盾却消解了恻隐之心在道德实践中的道德意义.孟子、朱熹等人试图以"仁术"的内在张力来表明孟子道德理论促成德育之可能的自洽,但"仁术"极其有限的阐释力却使恻隐之心的激发导向了"已见与未见"的具体境况的实践悖论,即"以羊易牛"并非真正的恻隐.事实上,恻隐之心有其事实的印证,站在道德发生学之角度,借助于王阳明"致良知"之伦理意蕴对道德情景与道德发生问题进行新的阐释,可以超越孟子道德哲学理论中的实践悖论,为德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德育视野下,以儒家礼仪文化为思想基础,对武术礼仪的功能进行思考,指出武术礼仪具有以下功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自觉;利于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加强;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德育视野下,以儒家礼仪文化为思想基础,对武术礼仪的功能进行思考,指出武术礼仪具有以下功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自觉;利于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飞加强;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1.
弘扬人的主体性,既是培育和谐社会主体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明智选择。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主体之光在德育中闪烁。  相似文献   

12.
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德育主体”不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人们对于德育主体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威主义、中立主义和调和主义三种立场。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占:第一,德育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阐述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航 《中国德育》2009,(5):14-18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和谐德育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以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以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  相似文献   

17.
幼儿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和终身德育的基础。广义而言,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等。檀传宝、黄人颂等认为,幼儿德育主要指培养幼儿道德性的教育。所谓道德性,又称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体的品质”。其核心价值观为正直、诚实、勤劳、团结、勇敢、坚忍、仁爱、自律、快乐等。就目前幼儿德育而言,从总体来看,还是以单向的传授和灌输为主,教师对德育过程的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等特点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历史时刻,道德主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道德、以什么样的思路创新道德,成了道德自觉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弄清楚道德自觉的内涵以及如何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自觉成为当代德育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邹宇 《考试周刊》2011,(93):195-196
"生态式自主育德"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自觉养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式自主育德与传统德育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对德育主体的关注、对发展性的追求。在德育主体上更重视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  相似文献   

20.
从道德生活的现实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现实的、反思性的日常生活,批判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丑陋,阐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良善;从道德生活的超越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超越性的德性生活,陶冶和培育健全的德性品质;从道德生活的公共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正义、理性的公民生活,培育学生的公民品德;从道德生活的文化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高品质的、优雅的文化生活,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和道德涵养.通过日常生活、德性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四重”建构,生活德育可以培育出更为整全的道德生活空间,促进道德教育目标与使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