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在构建出境旅游国际影响力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以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6年国际统计数据,从出游规模、增长潜力、影响范围3个维度,选取市场占比、增长贡献度、目的地多样性和平均出游半径等指标,研究了5国出境旅游国际影响力的此消彼长和空间差异。结果发现: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出境游市场占比及增长贡献度先后超越法、英、德、美,对世界及目的地国家的旅游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在目的地多样性、平均出游半径等方面与美英有较大差距。受经济实力、距离衰减、文化认同和经贸联系的影响,美英出境旅游影响范围最大;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主要集中于亚太,对欧洲和北美影响较大;而德法主要局限于欧洲。为此,中国应大力发展出境旅游,增加服务贸易进口,平衡国际贸易,并运用出境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正>以入境与出境为代表的国际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从入境旅游肇始,入境游客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1.28亿人次,增长近71倍。出境旅游从自有统计数据的1998年到2014年的1.07亿人次,增长了10.8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目的地与第一大出境客源地。入境旅游市场在优化中国旅游产业要素的供给结构、推动  相似文献   

3.
亲景度反映了旅游客源地对目的地的偏好程度。文章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根据日本对中国60个主要旅游城市(包括桂林)的亲景度,分析日本旅华市场的特征及原因,并据此提出桂林进一步开拓日本旅游市场的建议,如树立桂林旅游品牌、区别促销、区域旅游合作和加强网络营销等。  相似文献   

4.
邹统钎  江璐虹  郭晓霞 《资源科学》2016,38(6):1003-1012
旅游枢纽的国内外研究经历了“交通枢纽-旅游枢纽基础理论-旅游枢纽”的阶段演变。旅游枢纽的发展源于交通枢纽,以交通枢纽为基础,以人的运输为主,提供旅游配套的信息服务,并整合了一般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旅游枢纽是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中介与桥梁,旅游目的地主要通过拥有的旅游资源形成吸引物,旅游枢纽则通过流经的客源取得控制力。旅游枢纽的聚散功能是实现对旅游流与地方旅游业控制的关键因素。根据国际旅游枢纽的主要功能与演变进程进行划分,国际旅游枢纽可以分为枢纽主导型和枢纽-目的地并存型。国际旅游枢纽的发展共同遵循四大规律:完善的交通枢纽网络是汇集旅游流的基础;航空枢纽在旅游枢纽中发挥主导作用;借助枢纽功能实现对周边旅游的控制力;目的地与枢纽功能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春晖  马耀峰  白凯 《资源科学》2016,38(6):1013-1027
对旅游流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整合研究”,有利于构建整体旅游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有效推动旅游系统内部要素关系、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供需平衡预测和调控等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入境旅游为例,构建旅游流与城市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3-2012年六大典型城市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互动关联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系统内部要素耦合作用强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入境旅游流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目的地经济环境;②典型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长期处于磨合发展阶段,北京、上海的耦合度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耦合度则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③在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主导要素分化明显,而西部三大城市均以旅游客流规模主导,其他要素为辅;④在目的地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要素的主导作用更强,而西部三大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要素主导作用更强,这表明两系统耦合质量的提升更需要依赖目的地整体环境的支撑,但西部城市由于受到较差的区位条件和较低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目的地系统的核心供给要素和媒介支撑要素的投入仍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6.
苏衍慧 《科技广场》2011,(8):129-132
亲景度反映的是旅游客源地对目的地的偏好程度。文章用亲景度指标分析南昌国外旅游市场的偏好程度,得出南昌国外旅游市场结构,并提出南昌开拓国外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旅游流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整合研究",有利于构建整体旅游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有效推动旅游系统内部要素关系、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供需平衡预测和调控等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入境旅游为例,构建旅游流与城市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3-2012年六大典型城市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互动关联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系统内部要素耦合作用强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入境旅游流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目的地经济环境;(2)典型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长期处于磨合发展阶段,北京、上海的耦合度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耦合度则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3)在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主导要素分化明显,而西部三大城市均以旅游客流规模主导,其他要素为辅;(4)在目的地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要素的主导作用更强,而西部三大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要素主导作用更强,这表明两系统耦合质量的提升更需要依赖目的地整体环境的支撑,但西部城市由于受到较差的区位条件和较低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目的地系统的核心供给要素和媒介支撑要素的投入仍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8.
2007年1月1日,阿根廷、委内瑞拉、乌干达、孟加拉和安道尔5国已正式对我国公民组团出境游开放。至此,已经获准的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0多个,其中可以正式组团前往的达到86个。对于热爱旅游探险的人来说,2007年,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也将成为中国探险者的新乐园。那里神秘的热带雨林、气势磅礴的瀑布、浩浩汤汤的大河、绵延起伏的热带雪山、充满生存挑战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充满激情的桑巴和探戈,这一切都会让你的探险旅游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9.
旅游网络信息场理论及其导流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趋突出,最近的研究发现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引导游客旅游的主要信息源之一。基于场理论,提出了旅游网络信息场、旅游网络信息场场强及旅游网络信息引导力的概念和计算模型,主要为旅游虚拟营销和旅游信息化建设服务。以陕西省国内旅游为实证,借助Web记录数据研究了陕西省国内旅游网络信息场强度、引导力及其导流机制。发现旅游网络信息场是影响旅游流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推动旅游流流动的重要力量;旅游网络信息场测量主要要考虑干扰源、目的地的网络信息量以及客源地距目的地的距离;旅游网络信息引导力可以反映潜在客源情况,对于挖掘市场潜力非常有效;场强是综合指标,受到干扰源、网络信息引导力、距目的地的距离等影响,其可以反映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长期有效的进行客源市场的开发与营销是旅游目的地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相关的分析,指出在旅游目的地对客源市场吸引力要素的作用机制中应更多的侧重于政府宏观的保障机制,而在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模式构建中也应强调政府的主导、支持及先行作用。最后政府主导;政府、行业联动;政府启动、企业运作三大营销模式的提出则为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模式选择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1.
长期有效的进行客源市场的开发与营销是旅游目的地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相关的分析,指出在旅游目的地对客源市场吸引力要素的作用机制中应更多的侧重于政府宏观的保障机制,而在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模式构建中也应强调政府的主导、支持及先行作用.最后政府主导;政府、行业联动;政府启动、企业运作三大营销模式的提出则为目的地客源市场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模式选择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青海素以得天独厚的高原风景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闻名于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旅游人数激增,旅游形式多种多样,环湖房车游、青甘环线游、自驾游、探险游、亲子游、乡村游、文化音乐节、展览游等旅游方式成为主流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海省加快国际生态目的地建设,因此提升青海省生态旅游气象服务能力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分析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政策背景、青海省旅游目的地分布,以及青海省旅游气象服务现状,深入探讨了制约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青海省实际,以及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需求,提出未来青海省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为推动青海省“旅游+生态”行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助力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旅游市场和旅游服务四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旅华市场的差异化营销策略,指出理解国际旅游者与某一东道主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成功的国际旅游开发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从引导游客消费和推进景区开发两个方面分析了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性,从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总结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三大行业特征,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六种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多渠道和多主体构成的旅游地服务关系网中,契合是理解和预测旅游行为的关键,是目的地进行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策略。以消费领域(含休闲与旅游品牌领域)契合研究为基础,在回顾消费者契合的理论基础与识别多种契合概念关键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结合旅游学理论和目的地特征,界定旅游者契合的概念,识别和验证其维度和测量指标,并以凤凰古城为研究区域收集数据,检验契合测量指标。研究界定了旅游者契合,并构建了包括认同、注意、热情、专心致志、社会互动等5个维度、25个测项的旅游者契合指标体系。同时,研究证实了旅游者契合对目的地忠诚的正向影响,表明旅游者契合测量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旅游目的地领域契合的实证研究,完善了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概念体系,对目的地实施契合营销策略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框架下,奥巴马政府逐步完成了对亚太经济战略的部署。在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原有的经济合作机制外,美国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等包含高环境与监管标准的贸易协定摆在首要位置,积极构建本国环境贸易发展战略。美国加强对亚太经济战略调整的动因可概括为三方面:守成大国对新兴大国的遏制、拓展美国环境产品与服务的亚太市场、在国际贸易监管竞争中争夺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以期实现美国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制度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01-2209
国家旅游示范基地是新阶段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国家精品旅游目的地体系建立,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结合新阶段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发展定位、发展要素、市场依托、空间布局、产业构成和管理运营六方面的趋势,系统分析了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要素构成,探讨了国家旅游示范基地选建涉及到的空间导向与科学基础、基地 “依托区”与“核心区”的关系处理、基地的准入标准与监测评估体系联动、基地的推广建设与国家全域旅游区推进协同、基地创建中利益主体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等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对指导国家旅游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具体创建,推进国家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亚洲九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张宇  周葆华  沈惊宏  朱磊 《资源科学》2015,37(9):1871-1879
选取1997-2012年亚洲9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出口贸易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两者间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①亚洲9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不同国家入境旅游与贸易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较大差异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4国属旅游推动贸易型,蒙古、印尼、新加坡和泰国4国属贸易促进旅游型,菲律宾属旅游与贸易混合型;③各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口、出口贸易间的互动作用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旅游目的地产品界定与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妍 《西藏科技》2009,(4):17-20
文章在对旅游目的地产品概念、基本属性、分类、特征等的分析基础上,就旅游目的地产品创新的特征、途径作了探讨。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创新途径要优化旅游目的地产业布局,实现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实施整合营销,创造品牌价值和旅游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李旭  秦耀辰  宁晓菊  张丽君 《资源科学》2014,36(8):1635-1644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变化对我国各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开拓及政策制定有重要影响。利用游客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等方法分析了1996-2010年我国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及变动,采用亲景度理论分析了入境游客对各类城市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并阐明了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对各市场竞争态的影响。结果发现:主要入境游客类型对各类城市和区域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及变化差异较大,近程客源市场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偏好程度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远程客源市场则不明显;日韩为代表等传统客源市场与东南亚、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客源市场游客对城市类型的选择性及变动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呈现高度的地理和市场集中性,但集中程度逐步下降;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与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竞争态状况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入境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态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变化及所引发的竞争态势变动提出相应的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