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将G20峰会视作话语分析平台,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理论工具,从双向互动角度分析语义,以互塑型语态的角度还原不同符号所构建的中国形象.以数据统计及话语包分析,呈现了在国家形象互塑过程中国际利益博弈下的中国形象构建及由此形成了互塑型的媒介语态.  相似文献   

2.
主题词(keywords)是指统计意义上拥有特殊频率的词,在话语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显示某种表达信息的方式。运用语料库主题词分析的方法,对英国《太阳报》9.11前后关于‘恐怖主义’话语的建构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析视角探讨近10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主流媒体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与自我认知中的国家形象存在较大缺口:与国内报道塑造的追求“合作”和“共赢”的形象相比,西方舆论中的中国则是“强大与落后”、“力量与威胁”并存的复杂体。针对这一认知差距,文章提出了中方应主动把握话语权,擅于运用话语策略等建构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维 《新闻前哨》2023,(3):58-60
本文以《健康报》2016年—2021年度“十大新闻”共计60篇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从文本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入手,对主题呈现、新闻图式、高频词、行文风格、修辞手法、句式使用等进行分析,发现卫生行业媒体通过“述”+“评”式的年度新闻,全面、形象、精准地阐释了“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5.
崔子涵 《声屏世界》2022,(1):115-117
青岛作为一座国际性港口城市,已连续九年上榜新一线城市,然而学者对青岛形象的研究多局限于国内媒体报道的"自塑",较少关注国外媒体报道的"他塑".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分析NOW语料库数据,观察近10年来海外媒体围绕青岛的话语表征及形象建构.经研究发现,海外媒体围绕青岛的话语态度较为中立,但缺乏有效...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6):6-13
反思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因而从生态文明角度思考城市文化传播和城市文化形象建构的问题是一种必然。作为国内第一个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贵阳,虽然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但社会公众对它的认知并不具备典型性的样本意义。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报道数量、报道议题两个类目,以及语料库分析中主题词、搭配词、目标词汇等角度对媒体报道展开分析,旨在考察大众媒介建构了一个怎么样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德语纪录片《中国边疆》为分析对象,运用批判话语分析、影视评论分析等方法,分析该纪录片如何从经济、政治、宗教、环境以及边疆民众等众多视角出发建构多维中国形象;分析该片如何在西方意识形态与话语权的“潜在”与“突破”中完成中国形象的建构;提出提高我国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科技馆2021年精心策划打造的“双碳”主题科普展览,“中国承诺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是利用科技馆独特的科普展教形式和手段,进行国家重大战略展示宣传的成功尝试。本文通过梳理展览开发思路,总结展览在目标设定、内容规划、展品布展设计以及办展机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希望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为“双碳”主题科普展览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借鉴Norman 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研究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全国性报纸中的“叶诗文话语”互文性建构的中国形象.“叶诗文话语”互文性成功建构了立体负面的中国形象:话语混杂性呈现极其可疑、可憎、可怕的中国形象;文体混杂性建构欺骗、野蛮、冷血、威胁的中国形象;声音混杂性塑造被边缘化、戏剧化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信息环境中,媒体培养并影响着受众对他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态度。媒体对新闻素材的目的性选择和解码方式对国家形象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以德国主流媒体之一《南德意志报》为研究对象,对该报2016年以中国经济为主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和话语分析,在此基础上勾勒该报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11.
生态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展现方式之一,而外交话语是国际社会了解国家理念的便捷途径之一。本研究筛选整理了2021-2022年我国领导人在国际会议上关于自然生态的讲话语篇,基于评价理论视角下态度系统资源,对语篇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探究我国围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所做出的努力,旨在为话语分析等相关理论应用和国家形象研究提供一定借鉴。研究发现,语篇的态度资源分布和表达有效构建了一个坚持和谐共生理念、敬畏自然、可信可靠、主动作为、责任感强、合作共赢、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生态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国家形象”、“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与此有关的概念“传统形象”、“结构性国家形象”、“自塑”、“他塑”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传统形象”、“结构性国家形象”、“自塑”、“他塑”等概念是作者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和塑造中国形象而独创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国家是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然而“一带一路”议题在阿拉伯国家媒体中呈现出何种主题分布,其话语建构策略如何等问题却鲜有研究。本文以半岛电视台英文网为个案,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语料库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对该媒体自2014-2021年关于“一带一路”的154篇文字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半岛英文网报道中的“一带一路”呈现出总体负面的形象。“国家领导人”“基础设施建设”“中外国际关系”三个议题最受关注,但部分报道存在新闻失实的现象。过于强调冲突的报道倾向阻碍了半岛英文网对于“一带一路”正面效益的客观认识。研究认为,中国媒体应当基于“和平新闻”理念,提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是集中观察国外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报道的一个好时机,中国政府也以此为契机采取措施树立正面国家形象。本文对德国大众化报纸《图片报》奥运前后的中国报道作了主题词统计和分析,总结了德国媒体报道特色,认为中国政府和媒体应根据奥运会前后国外媒体的报道来整合国家形象传播,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毕梅 《今传媒》2015,(4):35-37
本文以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将中国国家形象划分为中国人形象、中国政府形象、中国社会形象以及中国经济形象和军事形象五个侧面进行测量,考察了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可解读为:“勤奋友好的中国人形象”、“强大腐败的中国政府形象”、“发展迅速但不平等的中国社会形象”、“价廉物劣的中国制造形象”及“有扩张野心的军事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以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 ,研究《人民日报》1950—2015年之间所刊发的妇女节社论评论发现,高频词在中国女性媒体形象建构中发挥了能动作用,且和具体历史社会背景紧密联系。从不同时代的高频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妇女形象作为一个动态主体,经历了从被解放者到参与者再到能动者的进步,经历了从去性别化到性别化的过程,而这应和了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身份是建构和变化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以2008年北京奥运宣传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方 《当代传播》2006,(5):84-85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大无形资产。而文化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笔者认为,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传播中国文化,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所以,本文以奥运宣传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阐述了以传播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来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一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中国作为在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国家,应塑造与之相府的和平、发展、开放的国家形象,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以国际政治经济媒介的全球化为背景,浅要分析国家形象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和重要作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贺翔宇  许鑫 《传媒》2023,(10):94-96
作为哈萨克斯坦的主流媒体之一,《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新冠疫情等方面进行相关报道。本文选取《哈萨克斯坦真理报》2020—2021年两年间有关“中国”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新闻框架理论对报道的主题、数量、来源、体裁、主要事件、背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在后疫情时代该报将中国形象呈现为担当责任的大国形象、合作互助的伙伴形象、自然灾害面前沉着应对的可敬的邻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朱田凤  刘湘舒 《新闻知识》2023,(7):44-51+94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各国媒体对于国际自然灾害特别是国际自然灾害救援的报道,不仅能折射出各国政府、媒体和公众对于灾害事件的人文态度,而且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塑造。本文选取了CGTN官网中国救援土耳其地震的报道作为语料,运用费尔克拉夫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三个向度进行分析,探索报道呈现的文本特点与展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