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2.
<正>一、立足课文题目,训练质疑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必须经过思考,在思考中产生疑问,随后解决疑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教师应抓住题目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主解决疑问。如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交流。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相机教学“崛”字,正音,指名朗读课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题,读完课题后,说说你们有哪些疑问?  相似文献   

3.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离开故乡的当年在渝州(今重庆市)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对于该诗的主题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包括写作年份、写作地以及是怀人还是思乡,“思君不见”的“君”究竟何指,诗中的“三峡”究竟是大三峡还是小三峡等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写作地的确认,是理解全诗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关键。作者思念故乡,寄情于峨眉山月,不是说我思山月,而是说山月思我,特地来到渝州是望。  相似文献   

4.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 ,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 ,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 ,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怎样让学生读懂这首诗 ,即怎样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法的 :一、从题入手 ,自然切入本首诗的题目是《游园不值》。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自读课后的注释。课后注释为 :园 ,指私人花园 ;不值 ,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那么 ,谁来讲讲题目的意思?(同桌讨论)有的说 :“诗人去游私人花园 ,没有遇到要访的…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证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施“质疑”的方法,以疑引思,以思解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来理解抽象理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既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乐学善…  相似文献   

6.
课文中,有的标题直接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目的动机、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线索以及写作对象等,认真引导学生咀嚼、品味,细细感悟,从中可获得美的享受。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独特发现和深切的思念,是一曲父爱的咏叹调。理解了题目,便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理解了文中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思父之情。  相似文献   

7.
一、科学设疑,灵活解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说学生读书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产生疑问是进一步探求知识、深入理解文章的优化表现,这是好事。可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往往这个“疑”已成为老师精心设计的陷阱,问题与答案都已预设好,教师引导学生千方百计地猜测,学生往里跳,这是“请君人瓮”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摹写西湖春色的名篇。从教学的角度看,这首诗写景抒情,明白如话,学生阅读、理解并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那么教学中是不是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呢?当然不是。据我看,可针对学生作文每每扣不住题目的毛病,侧重引导学生在题目与诗的关系上探究一番。教学似可按下列步骤引导学生讨论: 一、这首诗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按照这个题目,诗中应写些什么? 参考提示:钱塘湖即西湖,这是明示地点。“春”是交待时令。“行”是关键。古诗题末标“行”,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名  相似文献   

9.
一次,我教《村居》,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引导他联系旧知,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断:师: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异口同声)《咏柳》。师:(不失时机地)啊,《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10.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时,我们一般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分析研究题目中的关键词,从题目中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许多老师在新课揭题时,都喜欢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自主探究、不断创造的过程。但有些质疑课题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和研究。如一位老师教学《哪吒闹海》(苏教版第五册)一…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诗歌。它流畅、自然、浅显易懂,一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和其他一些少儿诗歌读本,各种教参和选本对它也几乎都不作什么文字方面的注释。然而按照通常的字面意义仔细研读这首诗歌,把诗中的“床”理解为睡卧之床,却总感到有些疑问。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诗歌。它流畅、自然、浅显易懂,一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和其他一些少儿诗歌读本,各种教参和选本对它也几乎都不作什么文字方面的注释。然而按照通常的字面意义仔细研读这首诗歌,把诗中的“床”理解为睡卧之床,却总感到有些疑问。  相似文献   

13.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思考、表达、创造?近几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吸取并消化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疑、思、辩、结、延”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用它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把它介绍给大家。一、疑疑,即对所接触的新知识有所疑问。宋代大学问家程颐说过:“学则须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学生要想在学习上有所长进,必须对所学内容有所疑问,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比如:在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就引导学生从课题、文章出处、…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教材。课文主要讲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呢 ?一、设疑质疑 ,培养思维品质的探求性“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极为活跃的生理阶段 ,面对“疑惑” ,有探索求解的浓厚兴趣而质疑破疑。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疑 ,引导质疑 ,是培养学生探求性思维品质的途径之一。教《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 ,板书题目后 ,我提出这样的疑问 :题目的隐含信息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学生一时悟不出来 ,…  相似文献   

16.
以疑启思,寓思于疑——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与“思”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贵有疑.以疑启思.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疑问,那将有助于通过释疑解惑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教学则应该从设疑、激疑开始.本文试图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疑惑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一、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标题,一般能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思想内容,甚至哪类诗等;作者,能向读者揭示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倾向等;注释,除帮助理解内容外,还可能暗含着答题的内容。如: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思考:1.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哪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你怎样理解诗题“倦夜”?提示:准确理解这首诗,应从标题、作者、诗文三方面着手。“倦夜”,题目首先吸引了读者,夜晚是安眠的时候,怎会出现“倦夜”的感觉呢?杜甫生活的时…  相似文献   

18.
一、由课文题目生疑 学生学习新课文的时候,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景”,设置一些问题悬念。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情趣,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而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学习《父亲的菜园》时,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文中圈画批注,从而明白父亲为了这块菜园付出的艰辛与爱。  相似文献   

19.
一次 ,我教《村居》 ,采用的是“以读代讲 ,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 ,这是意料之中的 ,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 ,也不足为怪 ,草啊 ,莺啊 ,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 ,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 ,问其为什么 ,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诱导他联系旧知 ,于是便有了下面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段 :师 :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 :(异口同声)《咏柳》。师 :(不失时机地)是啊 ,《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20.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问才能产生认知的需要,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质疑一般经过有疑一无疑一有疑的过程。要使学生有疑,教师就应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问并大胆质疑。经过质疑后,学生往往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便开始处于无疑状态。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