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重点新闻报道,是新华社地方分社和其他中央新闻单位驻各地记者,十分关注、经常探索的重大课题.从新华社地方分社来说,尤其肩负着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和“消息总汇”的根本任务,在探索这个重大课题上,只有把根扎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实践中去,向广大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才能  相似文献   

2.
慎海雄,1989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在新华社浙江分社长期从事农村报道。现任浙江分社党组成员、采编室主任。1994年被评为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1997年破格晋升为新华社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记者,200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连续三届被评  相似文献   

3.
<正>“还记得,当年两位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家采访,那时我16岁。”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的李安胜走出家门,微笑着迎接前来寻访的我们。这是2021年下半年,一场穿越40年报道寻访中的场景。李安胜是当年新华社《春到上塘》报道中农民的儿子,而我们是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后辈记者。冬阳下苏北乡村的这温暖一幕,时常回荡在我脑海中。三年多来,我对新华社在贵州和江苏四篇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报道,  相似文献   

4.
赵苏 《军事记者》2001,(10):16-18
阎吾小传:阎吾,山东荣成人。1922年生。“七·七”事变后,15岁时即参加中共荣成县委领导的“河山话剧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秋,他在战斗中负伤后到山东纵队宣传部任干事。1946年开始军事记者生涯,先后在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分社、海防前线分社、解放军总分社当记者,曾任新华社军事编辑组组长、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面世。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一书。(…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党组最近通报表扬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拒收采访对象“馈赠”的一些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新华社总社各部门和国内各分社为了保持记者队伍的廉洁,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许多分社专门制定了有关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或具体规定,使廉洁奉公的精神得以发扬。浙江分社记者陈坚发在采访时,被采访人硬塞给他1000元,事后他交由分社党组  相似文献   

7.
我们最近在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中,讨论了新华社上海分社关于“我们怎样改进采访写作”的第一部分“新闻题材从那里来”(刊“新闻业务”1956年第五期),对大家有很大的启发。上海是大城市,浙江则除了几个中小城市以外,还有广大的农村。一个大城市分社和一个省分社的记者在采访活动的方式上虽有某些不同,但在掌握地方情况,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时期,为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新华社开始在海外建立分社组织。从1947年5月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新华社陆续在境外创建了香港、伦敦、布拉格、平壤4个分社,其中平壤分社是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最后一个境外分社。1949年9月16目,中共中央宣传部致电东北局:“派丁雪松同志为新华社特派员,刘桂梁同志为记者,前往朝鲜工作。”5天后,新华社平壤分社成立。  相似文献   

9.
杨皓 《中国记者》2022,(12):119-121
<正>今年3月初,我从新华社总社来到新疆分社挂职副总编辑,有幸作为分社一员,参与文化报道,感受到新疆分社记者“心怀家国、人民至上”的情怀、“国之大者、使命必达”的境界和“并肩作战、乐观向上”的团队精神,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新疆文化报道也有了一些新体会、新感悟和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刘人杰     
刘人杰,1936年4月生,山西平定县人。新华社山西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政协山西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他从1954年起一直在新华社工作,至今已四十二个春秋。先后在三个分社工作过,其中:1964年以前在上海分社任记者;1964年至1983年在山西分社,先后任记者、记者组长、分社领导组成员;1983年被任命为青海分社副社长,1985年任代社长、党组书记,主持分社工作,为时三年多;1988年调回山西分社,后任副社长、党组成员,直至今年年初退休。  相似文献   

11.
<正>这个冬天,很多人没有想到,地处祖国东北角的老工业基地哈尔滨,会成为开年首个“顶流”城市。作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负责哈尔滨报道的记者,第一感觉就是兴奋和激动,一边感慨“滨子出息了”,一边着手策划采写相关报道。在这场“网络狂欢”中,如何留下令自己满意、让读者认可的报道,是我和同事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新华社总社各编辑部和黑龙江分社领导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华社的分社记者,工作就是"哪里需要哪里去".看起来,这样的工作条件要成为专家学者型的新闻工作者似乎不大可能.但是,新华社注重新闻调研的传统工作方式与作风,使不同岗位的记者都有可能业有所专,在分社工作岗位上的确涌现过一大批专家学者型记者,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日前新华网推出的首批"新华社名记者、编辑专栏",笔者名列其中,而且是分社记者中唯一一个,也就是因为笔者在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环境资源方面报道"有所专"得到的莫大荣誉.  相似文献   

13.
1983年8月28日上午10时,新华社驻马那瓜分社向总社发出了第一条消息。下午又发出了第二条和第三条消息。开张大吉的第一天,分社发出的这三条消息,意味着新华社依靠外电编发尼加拉瓜消息的日子从此结束,意味着新华社正朝着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勇往直前。岁月流逝,转瞬已五年多。分社记者已轮换三批。马那瓜的消息源源不断地发往总社,汇集到大广播和各条专线中去由总社发往世界各地。作为马那瓜分社的第一任常驻记者,我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多,经历了分社创业的艰辛阶段。回忆那难忘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感触万千。  相似文献   

14.
前面的话周锡生,新华社高级编辑,享受国12月底出任新华社网络中心主任兼新华网总裁至今。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1978年8月毕在短短的几年里,新华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78-1981年留学于2004年全国百强网站评比中进入前10强,在全球1000多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哲学系,历任新华社国际部编万个网站的综合排名进入前50强,被专家和网民评为辑、雅典分社记者、首席记者,环球杂志总编辑兼总“中国最具影响力网站”,这对一个原先不熟悉互联网、也经理,华盛顿分社副社长兼白宫、五角大楼记者,联不懂技术的英文记者出身的总裁来说确属不易。因此,我合国分社社长兼华尔街记者,国际部副主任,1999年们的访谈也就从他怎样“入网”开始。  相似文献   

15.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万京华 《军事记者》2007,(11):53-55
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和要求,新华社在人民解放军部队陆续建立起分支机构,从最初的记者团、野战前线分社,发展到各野战军总分社、兵团分社  相似文献   

17.
今年麦收时节,新华社开辟了一个专栏,叫“麦收日记”,任务落到了河南分社记者的头上,因为河南是小麦大省。为了组织好这个栏目的报道,总社国内部经济编辑室决定派分工负责中南地区分社稿件的编辑姜军同志随记者一同下乡,现场帮助记者出主意、编稿子,同时也让编辑增强感性认识。 姜军同志到分社后,即同分社记者下到麦收第一线。六天中,他深入采访了两个地市四个县的上百个农民、机手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八一”前夕,我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和现役女军官的双重身份,参与了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组织的一次体验性新闻报道,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撰写了通讯《体验特种部队》。 可能是由于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太强的学问,任何先验的东西,在鲜活的新闻实践面前,都会有一种不适应感。当我几乎翻遍了手边所有能收集到的关于国内外特种部队的资料后,我才发现由于中国特种部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从提出“把握大局,改进作风,当好党的喉舌”的口号以来,全社上下业务思想十分活跃,想大局、搞调研的气氛越来越浓。一些国内分社提出今年要力争“五到”,即到群众中去,到实际生活中去,到经济工作各个领域中去,到一切被遗忘的角落里去,到记者足迹未曾到过的穷乡僻野、边远山区去,扎扎实实作调查研究。有的还提出“三抓”:抓一百篇调查报告、一百篇人物专访、一百篇“遗忘角落”新闻。这些愿望能否实现,这要看主观努力了。  相似文献   

20.
邵云环同志简历邵云环,女,1951年6月19日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1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塞尔维亚文,1975年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工作。1990年至1993年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今年3月,主动请缨,赴贝尔格莱德采访,发回许多深受欢迎的稿件。1999年5月8日在北约对中国驻南使馆的轰炸中牺牲。“我们不相信她去了。真的,她仿佛刚刚同我们道别,她平静地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谁知,她这一去——”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统缉部,人们轻声对我说。我也不相信,邵云环,我们的同行,你真的就这样离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