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剖情析采"之创作论中的第一篇,第一次就"神思"问题立专篇作了深度的理论阐析,是专门论述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著名论文。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关于艺术构思的论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陆机的《文赋》,其承继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这些理论较之《文赋》却又更为细致深入,无疑也是对《文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联系六朝的书、画、乐论分析刘勰的构思论,包括构思的特点、构思的条件、构思与养生的关系三个问题,主要围绕《神思》、《养气》进行。 关于构思的特点,陆机《文赋》有精彩的阐发,刘勰与陆机的一脉相承处已被研究者们所注意,不过,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神思》上追《文赋》以前,书、、画、乐论也或深或浅地触及到这个问题,比刘勰先着一鞭,并可能对刘勰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神思》认为想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古人云:‘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相似文献   

3.
文章的创作都会形成各种独特的风格和见解,《文心雕龙.神思》对陆机的《文赋》在构思的方法、情感、条件及文辞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神思》强调构思时思绪要广、远、深、美、变,这是对《文赋》构思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神思》篇,旨在论述写作构思问题,重点描绘写作构思过程中联想和想象的情态,而其核心则是力图阐明文思开塞的因由。此前约二百年,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曾形象地描述过写作构思时有开塞的不同感受和状貌,但他未能明白何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的道理,只能“抚空怀而自惋”,发出“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①们感叹.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陆机的评论来看,《神思》篇对《文赋》有所继承和发展,而“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句,正是针对着陆机的疑问。所作的一种回答。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的“神思”论是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论,刘勰以“想象”与“意象”的联系,揭示了表象运动的形式;以“具象”与“思理”的关系,阐明了理性思维的作用;以“积学”与“养气”为前提,解答了培致思维能力的条件及灵感思维的问题。这样,就从形象思维特点、运行方式、培养机制以及它与理性思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完整地阐述了艺术思维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陆机《文赋》创作构思论的基础上,又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指出了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第一次把创作主体心灵的虚静引入文学创作构思中。虚静状态,是创作主体进行构思的心理条件,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境界。这一观点启发了后来的意境说,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为系统的创作论专著,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作理论。一些专家学者都作了全面而精辟地评述,肯定了它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突出成就,但大多又认为,陆机的诗文,崇尚藻饰,讲求排偶,因而认为《文赋》是陆机形式主义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并开启了魏普时期的形式主义文风。例如吴调公先生在《古代文论今探·<文赋>的艺术构思论》中说:“从漠视文学特质到重视文学特质,从一味 ‘尚用’和轻视文学应有的形象和文采,到重视形象和文采,这是文学史上的进步征象,‘踵其事而增华’并非坏事。大辂椎轮应该归功于陆机。不过,过分强调艺术形象和文采,而忽视文章的‘尚用’和现实主义,开后来的形式主义之风,这一点陆机也有责任。”又说:“建安文学的‘慷慨’和‘梗概多气’一面,似乎没有被陆机注意,而正始文学开始趋于浮靡的倾向,却似乎被陆机深化了一层,以至变本加厉,发展而为形式主义文学。”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陆机第一个把创作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的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他忽略了文学的思想内容而片面地谈表现的方法技巧,也是不容讳言的。刘勰《文心雕龙·艺术篇》说 ‘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又  相似文献   

8.
进行文学创作,首先要构思。正如萧子显所说:“属文之道,事出神思。”(《南齐书·文学传论》)所谓“神思”主要是指艺术构思。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着许多作家构思的故事,刘勰在《神思》篇中举出了一些,如“相如含笔而腐毫,杨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等等。但是,对作家的艺术构思进行理论探讨的则很少。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看,最早对艺术构思问题进行比较细致探讨的是陆机。他在《文赋》中写道:“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视傍讯,精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散见于全书的各篇之中,特别详细地表现在第二十六篇《神思》及以下十多篇里。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了"三情"、"三化"的创作理论、创作构思,同时也强调了加工修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散见于全书的各篇之中,特别详细地表现在第二十六篇《神思》及以下十多篇里。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了“三情”、“三化”的创作理论、创作构思,同时也强调了加工修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陆机字士衡,三国时吴人,吴亡入晋,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学理论大都见于他所作的《文赋》。《文赋》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是第一篇全面而系统地谈创作的文章,在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有很大贡献。后来刘勰写《文心雕龙》,从《文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陆机之论修辞是从广义方面说的,把文章作法都看成修辞。《文赋》可以说既是创作论,也  相似文献   

12.
一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的“神思”,我们看到有几种不同解释,有的认为“神思”是指创作的想象活动;有的认为“神思”就是艺术构思;有的则认为“神思”即是形象思维。以上种种说法含意基本相近,都表述了《神思》篇的某一内容。但是能否用“想象”“构思”或“形象思维”等概念来概括“神思”的基本意义呢?恐怕不能。虽然《神思》篇不少地方都讲到创作的想象活动,如“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宝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几句话,就很具体地描绘了想象活动的情状,不过谈想象只是“神思”篇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创作离不开想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论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指出了文学想象所达到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结合《神思》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篇目看,刘勰认为想象之物有其容,此观点不符合文学想象乃至下笔成文的实际情况。刘勰又认为想象的前提条件是作家必须扎实地“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对此观点,今人应该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14.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史第一篇较为系统的创作论专著,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作理论,体现在:辩证的文质观、正确的“怀霜临云”说,源与流的辩证统一、物化形象的构思过程、考辞就班的结构规律、积极的艺术标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这个学期,我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授《高级新闻评论》课。学期接近尾声,正在考虑最后讲点什么作为结束,助教意外地给我开来一份古文篇目,说是同学们希望再给"补充点营养"。我接过一看,感到非常意外: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陆机《文赋》;王勃《滕王阁序》;柳河东《封建论》;苏轼前后《赤壁赋》;方苞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朝时期,文学理论著作层出,文学理论有了长足发展。意象理论在此时也渐趋成熟,陆机《文赋》与刘勰《文心雕龙》两部著作对意象理论影响最大。本文在分析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基础上,着重梳理诗经楚辞传统及汉赋影响下魏晋南朝意象理论的发展情况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浅谈刘勰的“神思”王启鹏《文心雕龙》全书50篇,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论述文学创作。在创作论中,刘勰是把《神思》列为全编之首。可见《神思》是带有创作论的总纲性质的。神思,用现代的创作理论来说,含有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18.
创作论是《文心雕龙》全书中的精华所在。全书五十篇,《神思》是第二十六篇,又是创作论的首篇。按照全书的编排体系,应是创作论的总纲。神,指构思时的精神状态;思,指创作构思。《神思篇》以艺术构思为中心,论述了创作的全过程;构思以想象为中心,论述了文思与表达的关系。可见本篇在于论述创作构思和想象活动。  相似文献   

19.
“神思”在我国文艺美学中一直倍受关注。刘勰的《神思》篇作为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而系统的艺术构思专论 ,不仅对艺术构思的“神与物游”的基本原理和特殊规律、“秉心养术”的条件与方法作了深入、理性的阐述 ,还立足于“立象以尽意” ,提出了“凭虚构象” ,即虚构想象 ;特别是明确提出“意象”说 ,更深入地接触到了艺术创作的审美本质 ,为意境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承继着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遗产,陆机《文赋》为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嶸《诗品》的出现奠立了深厚的基础,可说为六朝整体美学朝向"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然陆机《文赋》之所以会在西晋初期出现,实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意涵,其是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社会情况密切相关的,乃是庶族追求仕进、力求攻文下的产物,可被视为是庶族文士对文学进行想像的理论著述。本文除点明《文赋》与庶族文人"柔顺文明"心态所具有的关联外,更冀以厘清陆机《文赋》审美意识?自儒、玄调和的思想源头。在此基础上,则将进一步点出,陆机在《文赋》中所提出的乃是一种以易、老概念下的"自然"为本的文学本体观,其具现为理论的层次即是:对具有永恒之美的文学特色的阐述;以个人才气为主、注重想像、灵感的创作论;以及尚未超越儒家教化观点的文学功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