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部分,在很多纪录片中甚至起到首要的作用.解说词与音响和画面的有机结合共同营造了电视专题的美感.解说词兼具审美性与文化性,在电视专题片的所有构成元素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播音员在配音时必须坚持解说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重点讨论了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意境,并对播音主持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配音解说是电视专题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配音解说与画面结合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使音像浑然一体、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欣赏效果。因此,我们说解说是一门艺术,配音解说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每一部作品的整体质量。从专题片稿本到电视专题片的解说,决不仅仅是把僵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而是一种再创造。在这里,它集中体现了播音员的业务水平、播音素质、理解稿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不久前的新疆之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月12日,我们昌吉电视台的领导慕名来到石河子,找到正在给“全疆播音员培训班”授课的夏青、葛兰夫妇,请他们为我台新摄制的专题片《昌吉述说》配音。在宾馆休息室,我们见到了葛兰和由于身体不适被人扶进的夏青,并递上了专题片的解说词。看完后,夏青、葛兰当即表示,一定挤时间为我们配音。为表示谢意,我们提出给他们夫妇一些报酬,他们谢绝了。  相似文献   

4.
郭远辉 《声屏世界》2014,(12):32-33
<正>近两年来,大型励志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火爆荧屏。这档节目,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声音至上。表面上,它只重其声,不顾其他。细究之下,我们又不难发现,其实这些"好声音",不仅仅是一副天然的好嗓子,好声音只是一种形式,它最本质的蕴藏在声音中的内容,是铸就声音的"材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配音与此同理。好的配音,是一部好纪录片、专题片的生命。"好声音"配出好作品,那么,如何才能铸就"好声音"呢?  相似文献   

5.
朱莉莎 《视听纵横》2005,(5):112-113
人物纪录片的解说与新闻播音有很大不同。新闻追求的是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播音员在给新闻稿件配音时无需融入太多的感情色彩。而人物纪录片创作的目的是展现人物风采,讲述不同类型人物的闪光点,播音员在解说时首先要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不仅要把编导的市场观点和种种感受以及深刻浓烈的情感色彩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正>体育节目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他节目所具有的播出样式,体育节目几乎都有。如体育新闻播报、体育节目主持、体育专题报道、专题片解说配音、体育赛事解说等。而且从播音形式上划分,体育解说是体育播音员与其他播音员工作方式最明显的区别。一个好的篮球解说员,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向观众提供他们需要的语言内容。这些语言既包括各种与比赛有联系的信息,也包括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各种认识与感情抒发。总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专题片是一门声像并具的综合性艺术,一部专题片配音成功,可以使专题片精彩纷呈,给观众以理性的启迪,诗意的享受。本文就专题片配音中的情感把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玲 《东南传播》2016,(12):122-123
关于专题片和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就是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从属纪录片,也有的说专题片和纪录片是两码事,更有的说专题片是国外纪录片在中国的变种等等,我用近三十年从事电视专题片编导工作的认识与朋友们交流,现在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多样化,专题片与纪录片制作真没有很严格界限,如果要说有区别的话,只能是在于文学性与纪实性二者倚重的比例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美学观念不同,专题片是先立题偏重情感主宣传教化,纪录片是后立题注重纪实偏人文价值,所以我想就美学观念,谈谈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差异,与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相似文献   

9.
郭皓 《记者摇篮》2009,(4):66-66
从历史上看,从电台播音员到电视主持人,在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初办时期,都采用跟广播电台一样的播音员播报的形式。迄今为止,电视传播的许多内容,依然离不开解说。例如:天气预报,金融行情,许多专题片、纪录片的旁白部分,叙述型的广告传播等,中央电视台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动物世界》,之所以受观众追捧这么多年依然风骚不减,除了画面的感染力因素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赵忠祥老师解说得悦耳动听.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配音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纪录片配音是将已有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配音员的要求是绝不仅限于单纯的发音规范的。本文从电视纪录片配音的作用、创作原则,结合自身实践对电视纪录片的配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电视配音包括多种形式,主要可分为电视新闻配音、电视专题配音和电视剧人物配音等几大类,而我们所要谈的主要是电视专题片的配音.  相似文献   

12.
陆涛 《现代传播》2019,(10):120-123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本特征.彼至当前互联网时代,由于纪录片制作手法的不断更新,新型专题片出现.相比于传统的纪录片,当前专题片的符号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是预设性,专题片已经从早期的客观记录逐渐向主观预设变化;其次,随着专题片的发展和新媒体环境的到来,专题片内容开始从精英转向了大众,开启了去精英化的旅程;最后,专题片的符号传播也发生了从窄幅到宽幅的转变,实现了其宽幅化背景下的表意扩张.  相似文献   

13.
曾静儒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29-129,164
在目前的电视节目之中,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伴随着音乐的主画面,并有专人讲解,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和解释进行同期联合。对于电视专题片来说,配音解说是最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很好的解释配音,专题片再好也无法表现出适当的情景意境。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的配音中注意技巧的锻炼和技术规律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电视专题片和电视新闻在我国几乎是同时降生的,195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之初,就既有电视新闻,又有电视专题片播出。当时电视专题片的主要内容是新闻报道,与电视新闻相比,仅是篇幅长短上的区别——短的是电视新闻片,长的是电视纪录片。即后来所谓的电视专题片。初始阶段的电视专题片如《珠江三角洲》、《长江行》等基本上是承袭了电影新闻纪录片的模式,尚未走上电视专题片自己的发展道路。总括那些早期  相似文献   

15.
电视专题片由电视纪录片衍生而来。是电视纪录片的一种形态。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以真人、真事、真景作为拍摄对象和表现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是及时、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一部优秀的专题片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呢?  相似文献   

16.
在首届中国(广西兴安)国际科学纪录片学术交流大会暨第20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颁奖盛典召开的同时,也召开了"配音解说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纪录片著名导演群组与中国纪录片配音解说家史上的第一次正式会面对话,谈话围绕的主题是纪录片配音解说如何与纪录片制作有机协同.然而,事与愿违,在两个多小时的对话过程中,一方面是导演们感慨"声音是导演难控制的部分"今天的导演越来越重视配音";另一方面是配音解说艺术家疑惑"中国纪录片配音解说群体该如何更好地为纪录片配音解说服务呢?"而与会专家则发出了"双方对话低效,沟通有鸿沟"的感叹,认为"双方没有从语言艺术和节目制作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可以多角度拆分的概念,便于双方沟通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对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关于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争论由来已久,对二者的界定也有各种不同方面的侧重,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归纳、概括起来,我们试对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做如下界定:(一)电视纪录片所谓电视纪录片,就是运用现在进行的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假和摆拍的新闻性的电视形态。(二)电视专题片运用现在或过去的纪实镜头,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子集中的、深人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丁卿 《视听纵横》2008,(6):78-79
专题片与纪录片不同,专题片是在确定了一个主题的情况下,搜集编辑与之有关的内容,而纪录片是在不确定主题和情感的情况下,去客观反映一个事实,是在客观事实的情况下,进一步升华主题。因此在语言声音的运用上自然存在着差异,那就是主观性。下面从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对电视专题片的语言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9.
刘永 《新闻世界》2021,(3):93-96
新媒体环境下,美食类纪录片成为网络平台中纪录片的"红海",其配音创作也呈现出一系列新样态。《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的配音创作在声音形象、听觉体验、声画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其他同类型纪录片探索创新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以《人生一串》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互联网媒介下美食类纪录片配音创作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从开播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除了选材好,配音也是重要的原因,配音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对配音进行合适的处理,使得纪录片的效果大大的增加。本文主要探讨了《舌尖上的中国》配音处理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