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邮界有句名言: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倘若没有集邮文献资料的搜集,倘若没有集邮报刊供阅览,倘若没有集邮图书出版,要进行邮学研究,将会收效甚微。由此, “惠我以邮识”的说法日益为邮人所接受。集邮文献的范围较广,大体可分为:集邮学术专著、集邮工具书、邮票目录和图鉴、邮政和集邮史料、集邮普及知识读物和专题邮票图集、图册等。笔者对集邮学术  相似文献   

2.
“惠我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这句传统而又经典的哲言,重新感悟和引导着当代的集邮者。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集邮文化活动向纵深和高层次发展,“文献集邮热”持续升温。文献集邮,已成为我国邮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集邮文献与文献集邮  相似文献   

3.
找错也有乐     
笔者少年时受家父的影响开始集邮,现已退休多年。我常常庆幸有这样一种相伴一生的爱好,深深感受到爱上集邮的最大好处是自己生活得充实而快乐。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邮识的提高除直接向邮友请教外,主要受益于阅读集邮图书、报刊。在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阅读邮刊,也爱收藏集邮文献。在众多的基层邮刊中,有一本集邮品味浓厚、地方特色鲜明、编排设计精美的杂志,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它就是上海的《虹口集邮》(图1)。  相似文献   

5.
集邮文献在此文中主要指纸质的印刷物,即邮书邮刊邮报。任何一位集邮文献收藏爱好者都不可能将全世界各种文字的集邮文献都收集齐全,既使是国家举办的集邮图书馆,都没有这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7.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这句名言是集邮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给我邮票、不如教给我集邮知识。可见,寻求邮识已是集邮人士的莫大期望。这也是共识。获取集邮知识大致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在实践中取得邮识,即亲自参与其中,从集邮活动中汲取邮识,日积月累,从中探求其规律,无  相似文献   

8.
当前,集邮文献越来越引起邮人重视,收藏集邮文献的邮友也越来越多。但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即相当多的邮友只注重收集,而没有注重学习、研究和利用。笔者认为,目前文献集邮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数百万集邮爱好者中,专门或偏重于从事集邮文献收藏与研究的人并不多,笔者经营集邮文献多年,所结识的集邮文献爱好者也不过千余人。正如我国集邮文献收藏家刘肇宁所说:我国的集邮文献收藏与研究活动才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人们对邮识的重要性的认识的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加入到收藏集邮文献的行列中来。关于这一点,笔者从日常的经营实践中已经深切体会到了。在笔者所结识的集邮文献爱好者当中,既有资深集邮家和邮学家,也有普通集邮爱好者;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厂矿工人、农民和个体工商户,他们都是出  相似文献   

10.
韩海麟 《上海集邮》2007,(11):22-23
随着集邮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和收藏早期集邮文献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整理、抢救历史文献,满足不同层次集邮者收藏和研究需要的影印本便应运而生了。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缘故,一些早期集邮文献被多次影印后,仍会有乐此不疲的后来者。如原上海中华邮票会第一种会刊《邮乘》就至少出现了4种影印版本。《邮典》、《近代邮刊》、《金竹邮刊》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时期集邮潮的重要波流之一是集邮报刊文献的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一批集邮文献的收藏爱好者。粗粗分析,集邮报刊文献爱好者可大致分成三类,一为集邮的研究与写作者,文献的收集多乃自我服务,有的也在小范围如沙龙与密友间流通;二为纯文献收集者,多以集齐公开发行的邮刊乃至省市一级邮刊为目标,并努力向地市县和内部刊物中的佼佼者拓展,在这二类中间还出现几家向社会开放的个人集邮资料  相似文献   

12.
林轩 《集邮博览》2013,(7):32-33
要问我国文献集邮始于何时?其实很难界定。广义的说,有邮刊发行,即有人留存。如我国神州邮票会会刊出版,会员就会收藏,好像文献集邮随着集邮活动与生俱来。狭义的说,指专门从事集邮书刊的收藏,当时只称收  相似文献   

13.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对这句名言我深有感触。我自己的集邮藏品很有限,或许还比不上宜美嘉邮市中的一般摊商,但很注意对各种集邮文献资料的收集,包括集邮图书、集邮报刊、各种非集邮出版物上的集邮资料、集邮音像制品等。在我个人著述或参与编著几十本集邮图书时,在我日常编辑、审阅报纸、杂志上集邮文章时,这些集邮文献给了我工作上的帮助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手边的这些集邮文献资料,我将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广大邮人集邮水平的不断 提高,集邮文献的作用越来越得到 大家的重视,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特别是近些年来,文献集邮已成为 集邮活动中最活跃的一个类别。但 是,也应注意到,文献集邮不是仅靠 一些简单收藏活动就能获得成绩 的,而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可以独立 的集邮类别,是一种值得深入学习 与探讨的新领域。因此在文献集邮 中,树立正确的文献集邮观,及时正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0月绵阳亚洲邮展时,全国民间集邮组织第二次联谊会研讨会被列为亚展活动之一。全国有影响的50多个民间组织大部分到会,200余名代表中,至少有一半是文献集邮的热心者。无论是各种研讨会还是在展场摊位上,只要有集邮文献出售,一般都卖得较好。笔者多年来积极收集与研究各种集邮文献,倾心于集邮刊物、集邮书籍的出版与收藏,关注海内外华邮文献的动态,与许多文献集邮爱好者长期交往,自以为对文献集邮有一定发言权,因此特撰此文,谈谈我对文献集邮的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6.
2017,我在快乐集邮中又度过了一年,在此盘点一下我收获的种种集邮快乐。收集集邮文献之乐。通过订阅、邮友惠赠、交换等方式,我已收集到近百种2017年出版的集邮报刊。承蒙厚爱,2017年黄锡受老师惠赠大作《草根集邮文选》、洪忠基老师惠赠大作《此物最相思—邮海心迹》。有这么多集邮书刊为伴,学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我因生活充实而快乐。学写邮文之乐。2017年发出邮文188篇,  相似文献   

17.
随着集邮报刊的繁荣、科技的发展和集邮爱好者需求扩大,集邮报刊的出版与发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规格求大目前,我国有集邮刊物(包括民刊)数十种,仅2003年创办的邮刊或由报纸改为邮刊的便有近十种,如《封片研究》、《集藏超市》、《华夏专题集邮》、《华夏邮林》、《集邮文献交流》、《文票研究》、《大中集邮》、《新时代收藏》等。2004年又有《岭南集邮》、《文献集邮》、《邮旅》创刊,《银川集邮》也由报纸改为杂志。《集邮博览》由16开64页增加到96页,并增加了彩色插页,装订也改成起脊装订。扩大报刊版面,增加页码,将报纸改为杂志  相似文献   

18.
影印邮刊     
集邮文献的收藏和研究是集邮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早期邮刊中,记录了许多邮坛掌故、集邮心得、研究成果,同时也刊登有邮商广告、售品目录、拍卖价格等信息,这些都是研究中国集邮历史的重要资料。然而,这些本来就印刷不多的早期邮刊,在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特别是经  相似文献   

19.
邮学家的手稿,包括已经发表的和未发表的两个部分。邮学家的手稿,不论是整部书的书稿,还是单篇文章,都是重要的集邮文献。特别是一些邮学家在他的未成名时所写的著作手稿,包括未被采用者,都极为名贵,因为连他们自己也很少保留这些东西。扩大一些范围,除了邮学家的手稿外,他们为别人批改的著作,各级集邮报刊编辑们批改的著作,也是集邮文献。对于上述这类集邮文献,目前注意收藏的人为数甚少,人们尚未认识它的重要性。当然,这与  相似文献   

20.
前言:集邮爱好者对邮学精心研究,并加以论述,交流信息,全靠邮学报刊的传播。邮学报刊是集邮爱好者追求邮识的根源和精神生活的食粮,这也是集邮文献收藏长盛不衰的原因之所在。据史料记载,山东的集邮活动约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较之沪杭要晚,故直到1946年1月1日才出版了第一份邮学小报,如今已达50余份。笔者试根据本人之收藏分类整理简目如下,以便同好集藏。错谬之处,诚盼方家斧正,以使此资料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