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30多年里,媒介塑造的农民工形象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变化。本研究拟在再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变迁,揭示媒介在农民工与整个社会互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剖析媒介在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其客观公正地反映农民工形象提供实践范式,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传媒所建构的农民工形象影响着城市居民对该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接纳,京沪穗六家报纸的文本分析表明,六种再现类型易于使农民工被他者化、边缘化,易于强化城市居民的刻板印象,促生群体歧视反应。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范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叫社会脆弱群体或社会弱者群体。在中国当前的弱势群体中,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本文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上,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指出农民工的媒介形象日益污名化。大众传媒中的农民工形象,不是他们自主表达与建构起来的,而是由城市主流人群形塑出来的,只是需要帮助、拯救的对象,而非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6.
郑宇 《今传媒》2013,(11):20-22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在各个方面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很大差别。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其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评价与主观印象。本文运用量化统计法,并将数据进行编码后,输入 SPSS 软件对该群体报道的有效样本月份分布、报道篇幅、话语类型、话语主题、消息来源、报道涉及对象类型、话语立场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描摹出大众媒体关于该群体的报道图景,并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  相似文献   

7.
张鹏 《新闻世界》2011,(12):181-182
通过运用再现理论对《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的历时研究发现,媒体建构的农民工群体正在蜕去早期的形象,经历着从都市“边缘人”到成长中的“新市民”的时代嬗变。这对于正确认识真实的农民工群体,正确认识城市化过程中的表象及背后的社会心理变迁,揭示大众传媒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也呈现出与传统农民工不同的鲜明特点.本文意在探讨大众媒介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形象建构中的行为特征,并对媒介在塑造新生代农民工形象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为大众媒介、受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认识、交流提供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9.
蒋苏  曾艳梅 《新闻世界》2013,(7):254-255
【摘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郭帆 《东南传播》2012,(9):60-62
本文以2011年《陕西工人报》的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介中的农民工形象作了解读。研究发现,媒介在报道农民工时,主题集中、立场鲜明、消息来源多样,而且报道呈现出一定的时节性。然而,在农民工的形象建构中,媒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将农民工塑造为十足的"沐恩者",没有为农民工提供话语空间,报道立场不够客观。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人们依赖于媒介,媒介反过来制约着人们的视野。农民工的形象再现是传播者借助媒介以把关人的角色传递农民工信息而形成的,媒介的态度和立场影响了人们对农民工的认知与印象。本文从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建构入手,简要分析农民工的形象类型及其形象建构的利弊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金妹  李蓉 《今传媒》2012,(2):155-156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信息传播日益便捷,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多元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的一些弱势群体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主要探讨在当代的大众媒介的传播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的形象是怎样被建构的,同时分析在媒介传播中这种农民工形象构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老龄化持续加重和中国社会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大众媒介老年形象的呈现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媒体对老年群体的媒介形象的再现仍处窘境。本研究以近年媒体报道为文本,分析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现状、媒介成因以及老年媒介消极形象建构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统计、调查和访问,得出网络媒体塑造的农民工形象、受众眼中的农民工形象和农民工自我认知形象三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从这些差异出发,重点分析了网络中农民工形象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以及这三者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强调媒介新闻报道整体真实和新闻专业主义重要性,媒介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文运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对百度新闻在2011至2013年四年间关于"农民工讨薪"的报道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探究媒介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建构方式。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媒介通过将冲突议题转化为政绩议题和戏剧议题,达到淡化社会矛盾的目的;讨薪农民工的媒介形象相当薄弱模糊,与该群体的历史定位及现实境况具有高关联度。  相似文献   

16.
匡小娟 《新闻世界》2014,(4):190-192
本文以《人民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分布、体裁、立场等方面进行编码、量化,力求总结媒介对这一新群体的媒介形象及其话语权报道的现状,分析报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大众媒体、受众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认识、交流提供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7.
赵红 《新闻知识》2008,(4):39-40
"媒介女性形象"是指媒介对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的再现和呈现。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对女性群体特性的主观性态度认知,这种认知即对女性"形象"建构过程与大众传媒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媒介女性形象"也是高度情景化的、与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大众媒介自身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农民工形象的不公正报道对城市市民群体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两者社会隔阂的扩大,同时揭示媒介其行为的背后缘由——对农民工的刻板成见与商业化挤压,以及媒介自律的可行途径——回归人文关怀与公共职责。  相似文献   

19.
高涵  胡道宁 《新闻世界》2011,(8):240-241
课题组以江苏省淮安市和江苏省宜兴市为主要调查地,对当地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通过调查,了解与总结江苏省农民工对于自身在媒体中的形象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农民工对于自身在媒体中形象的认识与农民工实际媒介形象之间的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源 《大观周刊》2011,(17):33-34
在媒介化社会,“媒介形像”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女博士”这一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建构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女博士”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