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中国悲剧概念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悲剧作品丰富多彩,但对悲剧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不仅没出现过“悲剧”这样的概念,甚至连什么是“怨谱”、“苦戏”也都没有阐说。中西悲剧理论的基本原则虽然相同,但西方悲剧理论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存在差异,不完全适合中国古典悲剧的创作实践。因此,借鉴西方的悲剧理论,结合中国古典悲剧的特点,可以为中国悲剧下一明确而又符合民族特色的定义:悲剧是对戏剧中主人公以幸福或生命为代价,为克服生存危机所做的失败的努力或对超常磨难的承受的展示,它唤起审美主体惊惧、反思、振奋或崇高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结合中西哲学和文艺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套悲剧理论。王国维悲剧理论的三个命题分别是关于悲剧的起源和本质的“生活之欲”说,关于悲剧的价值和效用的“解脱”说,以厦关于悲剧的美感属性的“壮美”说。  相似文献   

3.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现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4.
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观念的发展,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悲剧作为美学范 畴,在古今中外的文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样式,几乎都具 有悲剧的审美表现功能,并各有其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典范作品。对悲剧这一美学范畴, 西方文论的传统说法称作“悲”、“悲剧”或“悲剧性”;从中国古代文论来说,在诗论中把它 总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称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则称作“苦戏”、 “怨谱”、“哀曲”等等。尽管中国古代文论没有“悲剧”这一专门用语,但“怨”、“悲”、“愤”、 “哀”、“哭”、“苦”等这些提法,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科学概括和表述方式,广义地说,其内 容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西方文论中的“悲剧”这一美学范畴的科学内涵。 中西文论中传统的悲剧观念,基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具有极不相 同的理论涵义。在中西相关观念的比较研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悬殊的差异性, 同时也可以看到中西文论发展在审美规律上具有相当深刻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6):179-184
口21世纪文论 中西悲剧的差异 —兼评姚一苇与黄克剑的中西悲剧观 关于现代白话文体的知识考据 诗歌本位与道德直觉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 论新诗的时间意识 巴赫金的对话艺术思维及其意义 简单的丰富:数字“一”与中国的美学精神 从“文本批评”到“文化批评” 论女性文学中“母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诗学正义 —中西诗学命名问题思考 裂变与整合:在新文学与俗文学之间 意识形态的三个维度及其时代定位 逆境中创新精神的坚守 —卢卡奇、胡风比较研究 飞人寻常百姓家 —浅谈网络诗歌中诗人身份的变化 论“张爱玲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  相似文献   

6.
中西悲剧毁灭都是正义战胜邪恶,这就是美。只不过这种美,中西悲剧的表现各自不同而已。中国悲剧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则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中西悲剧比较研究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不论是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都在历史舞台上经久不衰。本文从中西悲剧的起源、写作手法、表达力度、选材、主体、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方悲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选取各自的典型代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重要的民族美学特征是 :悲喜两大艺术元素的交叉和交融。悲中含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个民族美学特征 ,它和西方悲剧强调悲剧的“纯度”、“单一性”不同。中西古典喜剧的一个差异可归纳为 :西方喜则大喜 ,充满可笑性 ,表现了“热度”,使人乐不可支 ;中国则是大喜加小悲 ,可笑性中带有严肃性 ,体现了“力度”,令人破涕为笑。造成悲喜交融特征的原因 ,一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 ;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民族美学特征 ,并没有给悲剧、喜剧的艺术风格带来混乱 ,反而使之更具有辩证的哲理和诗意的潜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熊元义的新著《中国悲剧引论》通过对中西悲剧理论与悲剧创作模式的比照研究,对中国当下文学创作精神缺失的症候式分析,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悲剧精神",并以此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中国悲剧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同样的母题———“爱情”和“自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悲剧冲突、悲剧人物、悲剧结局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古典悲剧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西悲剧善恶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古典悲剧多属于世俗伦理模式,在对善的执著追求和对恶的坚决拒斥中实现善恶分明的意图。古希腊悲剧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虽然也讲求善恶分明的原则,但她们所包孕的内容几乎没有中国古典悲剧那样强烈的伦理色彩。西方现代悲剧更是大异其趣,否弃颠覆了传统的真、善、美观念,致使善恶界限趋向模糊,却对更高层面上的真、善、美执著的追求。中西悲剧善恶观念的差异,昭示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先生是位学兼中西的著名学者 ,拜读先生的一系列论著 ,深感先生对中西历史比较有独到的研究 ,特别是提出了“西方何以为西方、东方 (主要是中国 )何以为东方”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请先生铨释一下为何要提出这一命题 ?●问题的缘起要从 1992年哥仑布航海美洲———“地理大发现”———五百周年说起。那时 ,国内外都谈到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在中国 ,还提出了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西文明的比较等相关联的问题。关于中西文明的比较 ,最常见的问题是 :中国从何时起开始落后于西方。过去 ,一种最通常的说法是19世纪中叶中英鸦片战争 ,清…  相似文献   

15.
西方多“童稚悲剧”、“无辜者悲剧”和“遭遇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多由外力强加所致,既不可知,又不可抗。中国悲剧却较为平和、中庸,悲剧主人公是自觉完成其角色的、因此,西方悲剧的特征是“节外生枝”,中国悲剧则是“顺理成章”。中国民众中根深蒂固的“因果报应”思想使人们不能容忍两方那种残酷而毫无缘由的悲剧场面,他们必须给悲剧安排相应的“前因后果”,并在终场透出一些亮色,形成所谓“悲喜剧”或“喜悲剧”。西方悲剧所追求的是尽量“倾斜”,使观众的心理遭受严酷的考验,中国悲剧所追求的都是“平衡”,让观众在终场时获得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悲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美学家朱光潜甚至认为“对人类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都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西方悲剧这种文学体裁几乎是中国所没有的。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才一改沉默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了“心灵的探寻”和“艰难的选择”,中国文学也才有了书写悲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对比中国文学史和欧洲文学史,人们注意到:中国的悲剧,产生较晚,形式独特,难以用西方经典的悲剧理论加以解释,而中国人又没有自己系统、权威的悲剧理论可以作为艺术分析的价值尺度。研究中国古代悲剧之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试图从中西悲剧比较角度探讨中国古典悲剧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成 《文教资料》2006,(28):45-46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悲剧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2)主人公不同的悲剧命运冲突;3)不同的悲剧结局。探讨了造成中西悲剧差异的民族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对《红楼梦》悲剧的研究从王国维开始跳出了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范畴,借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其悲剧意义,丰富了这部古典小说新的内涵,吴宓的《〈红楼梦〉新谈》同样采取了中西比较的批评手法。他们的研究不仅属于那个时代的一流水平,在今天也依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两人不约而同地将《红楼梦》评为一部伟大的悲剧小说,本文试从二者对《红楼梦》悲剧的评论中,对他们的中西比较观、批评视角和批评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油画家探讨的中国油画“民族化”问题,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从艺术形式方面论述中国油画“民族化”需要在“中西结合”上不断探索和补充,形成能把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自然融入作品的富有中国油画特色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