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灭商后,西周王朝继承商朝达到顶峰的神权法思想并加以改造。为解决西周政权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以周公为主的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思想。"以德配天"引入了"德"的思想,尽管仍注重天意,但其着眼点已不在天命,而在人事了。以周公为主的周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统治并非依赖天帝的恩赐,而是要依靠个人的德行和努力,必须既"敬天",又"保民"。这两个方面又以"保民"为基础。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从外在美与内在美两方面来分析人们认可“窈窕淑女”的原因,突出淑女“贤良淑德”的内在美;其次,从游女的素质与周楚两国敌对情绪两方面来分析西周统治者排斥游女的原因;再次,西周统治者认为《关雎》在“夫妇之德”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加之“南化”思想风行,因而借之以感化《汉广》之“荆蛮之淫”。总而言之,《关雎》所体现的正是西周统治者对待青年男女婚姻问题的主张和愿望,即“淑女以配君子”。  相似文献   

3.
西周“保民”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西周初年兴起的“保民”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夏商二代,奴隶主贵族奉行以“天罚”为主要标志的神权政治思想。夏商统治者每当出兵镇压奴隶的反抗或侵犯周边民族时,均习惯于将这种军事暴行说成是“代天行罚”。如夏启在进攻有扈族时宣称:“天用剿绝女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又如盘庚迁殷时也威胁臣民说:“予迓续乃命于天………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天罚”思想是奴隶制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孟子》不仅是先秦诸子中,而且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一部著作。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儒家的“爱民保民”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本文分析了《孟子》一书的民本思想,并指出鲜明的民本思想是《孟子》迟迟没有被立为经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殷商易代之际,周初统治者为证明其所建新政权之合法性,极力宣扬以德得天下的理论,并从西周初期开始,逐渐构建起了“以德治国”的新的政治理念。传世典籍对此过程本有多方记载,在此则以相关文字从殷商甲骨文到西周金文的演化过程为基础,对西周早期“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略作考究,以期从另外的角度更深入地研究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6.
周公通过对夏殷之鉴的总结 ,提出了“德”、“礼”的主张。“德”是为了“保民”而对统治者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 ,而“礼”是对道德行为的制度化。这样 ,周朝统治者从专注于鬼神世界转向专注于现实社会和体察民情 ,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和礼制。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礼”思想 ,并进一步发展为“仁学”思想。孔子与周公 ,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7.
从西周社会“敬德”、“保民”、“慎罚”的核心政治理念,到春秋时期民本和礼治两大政治思潮,再到原始儒家以仁礼涵摄架构起道德人文主义与政治礼治主义的伦理政治理论,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演绎着由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8.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在君权神授观念盛行的同时,对民众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执政者已提出“保民”、“爱民”等主张,但都是从君主本位的立场解释“爱民”的涵义,“民惟邦本”之说尚未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民贵君轻”、“王者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民者,君之本也”等思想,汉初贾谊对民众的作用又有更精当的论述。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才概括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9.
从西周社会“敬德”、“保民”、“慎罚”的核心政治理念,到春秋时期民本和礼治两大政治思潮,再到原始儒家以仁礼涵摄架构起道德人文主义与政治礼治主义的伦理政治理论,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演绎着由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0.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处于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西周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厘订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周公的这一“礼治”为西周的法律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各方面的指导,成为西周最重要的立法活动。“以德配天”、“亲亲”、“尊尊”作为西周的法律指导思想,不仅为周王朝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且为以后中国法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天德”一词首现于西周中期的法律文献《吕刑》中,它的出现是随着西周政权的日趋巩固而进一步神化王权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统治者借助于“天德”的神圣性以论证王权至上的政治企图。“天德”具有哲学内涵,相当于“天道”,它直接引发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规律、社会伦常以及人道性命的深刻思考,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乐舞以它独特的功能,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先秦的乐舞教育,主要是指西周统治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充分体现“礼”的精神,为“礼”服务的一种艺术教育。它是礼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下面就先秦乐舞教育思想作些探索。一、先秦乐舞教育的形式先秦的乐舞教育有其完整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法。它大约在西周得以确立,孔子及儒家学者最后使它更加完善,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伦理道德思想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此时伦理道德思想在《诗经》中有四方面内容体现:一是恭谨畏惧,就是“敬”;二是无逸节性,主要是“勤政节俭”;三是惠爱鳏寡孤独,也就是“爱”;四是“孝悌”,达到至亲至孝。西周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伦理道德的重要,并且采用一切手段发挥伦理道德的作用,进而达到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可以远溯到西周末年。这时西周奴隶制正面临着危机,统治者的威权正在动摇,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就是西周以来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宗教信仰和神权思想的动摇。这在《诗经》的某些诗篇中就已经有所反映。例如:“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丞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大雅·荡》)“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大雅·云  相似文献   

16.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一部记载夏、商、周最高统治者活动的历史文献,是我国思想文化史发展的重要源头。该书含有丰富的法制思想。通过对书中相关材料的分析与解读,能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从产生到成熟,从粗疏到完备,从宽松到严酷的渐变过程。从虞夏的神权至上到商周的王权独尊,从《尧典》的“惟刑之恤”到《吕刑》的“惟敬五刑”,从夏初的“刑期于无刑”到西周中期的“五刑之属三千”都体现了这种刑罚制度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凡 《湖北教育》2014,(2):61-61
中国古代官德,是古代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其内容涵盖了“道”“德”“法”三方面的问题。“道”,是为官的原则;“德”,是为官的修养道德;“法”,是对为官者权力的规制。古代官德不仅包括古人居官从政的具体道德准则,同时还体现着古人的治国方略和制度设计,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以实现“保民”,通过修德性、行德政、施德教,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宽猛相济”思想,认为应针对社会形势的需要,灵活确定统治策略,让强硬的治理措施与宽仁的统治策略相互补充;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思想,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些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德”的深刻理解,而作为一个明智的历史文化继承者,我们对古代官德内涵的界定及解读也需要放宽视野。  相似文献   

18.
“收养孤老”律是明清社会救济立法的重要体现,既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地方政治治理形式转变有关,又与明清统治者的重视、立法监督体系的健全、社会救济机构的设置及管理有关。它不仅体现传统社会救济基本意图,而且在“仁政”理念的基础上,从法律上规范了“孤贫”救济。救助孤贫不仅仅是理念问题,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必要时还应该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传统政治体制则决定明清统治者不可能提供充足的资金,也不可能有完善的制度,不会去整合社会资源,更害怕社会成员的介入。因此“收养孤老”律例实施的实际效果,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意蕴,其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的.既在“革命”中践行“民生”,又把“民生”的履行作为“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进而达到“革命”与“民生”目标的融合与实现.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关怀的一面,又体现出与时俱进,超越前人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军事思想集中了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他的影响之深。1.在战争观上“崇德利民”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敬天,保民,明德”之说,而历代兵家也素来崇尚“道”,强调用兵作战的目的是为了伸张正义,反对穷兵黩武,主张以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