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完形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发展而来的。格式塔心理学是在二十世纪初产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学流派,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而“完形”是由意译得出。“Gestalt”的基本意思是“形式”、“图形”、“形状”,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被赋予了“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含义.具有“整合使之完形”之意.所以中文意译为“完形”。完形心理学是一种反对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其中一些理论原则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笔者就“知觉完形”理论、“完形强压”理论、“异质同构”理论来谈谈完形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以期开拓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完形填空最初叫完形程序(cloze procedure),是由W.L.Taylor在1953年发明的.其根据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是德语词,意为“完形”,“经验的整体”。这一派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观察物体形状时.会下意识地把形状中的空缺补上去。Taylor认为.人的阅读过程也是完形的。基于这种认识,高考英语试  相似文献   

3.
完形测试(cloze test)是英语考试中的一种形式。出题者把一段选文中的某些词删去,切断语言结构模式,要求被测验者将删去的词重新填上,从而恢复选文的语言结构模式。完形测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是英语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一、完形测试的理论依据 完形测试是完形程序的应用。完形程序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是德语词,意思是“完形”、“经验的整体”。这派学家认为,人们观察物体形状时,往  相似文献   

4.
王华 《现代语文》2010,(1):40-41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基本含义是形式和形状,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含有经过知觉整合使之完形之意,因而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它是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一种心理学派。  相似文献   

5.
完形测试的心理语言学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心理学发源于德国,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Wertheimer。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有组织的反应过程;学习并不是依靠“尝试”,而是由于“顿悟”(insight)的结果。所以,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学习说又称“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派是一种反对元素分析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派,他们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整体不是由个别部分拼凑而成,它先于部分而又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所以整体比部分之和大。知觉并不是感觉相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重接,理解是已知事件旧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豁然形成。  相似文献   

6.
“格式塔”一词,是德文“Gestalt”的中文音译。其基本用法是指物的形式或形状。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它被赋予了“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含义,具有一种“通过心理整合使之完形”的意思。格式塔心理学这种强调主体能动接受的意向性,对我们品鉴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启示。我们权且称之为“格式塔”式阅读。  相似文献   

7.
一、完形测试的心理语言学基础完形测试的心理语言学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心理学发源于德国,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Wertheimer。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有组织的反应过程;学习并不是依靠“尝试”,而是由于“顿悟”(insight)的结果。所以,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学习说又称“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派是一种反对元素分析而强调整  相似文献   

8.
完形填空命题原则完形填空是高考卷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题型,而且分值达到30分,占总分的20%,故考生需要在了解高考完形填空命题指导思想、主要考点、设项重点等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并进一步在实践中切实提高解题能力。“完形填空”是由美国教育家泰勒(WL Taylor)于1953年首创。其心理学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一词的意译是“完形”。其理论基础则自然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有关理论和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和解决问题也像知觉一样,是通过整体来进行的。魏特墨在其《创造性思…  相似文献   

9.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 ,所提出的“整体性”“异质同构”等理论主张 ,运用到诗歌鉴赏上 ,可以使我们从整体、闭合、同构等新的视角对诗歌艺术进行品鉴 ,以探得文学接受的审美真谛  相似文献   

10.
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本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是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中文音译,在德文中这个词最初指事物的性质——形式或形状,后来又被赋予“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含义,中文则把它翻译为“完形”,即一种由主体的知觉活动组成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国内外外语教学中颇为盛行的一种考试方式,称做Close Test或Close Technique(完形测试)或者称之为Close Procedure (完形程序)或者“完形填空”。 Close 一词来自于完形心理学派Gestalt psyehology的术语。Closure(完形)是指读者对一些不完整的视觉几何图形进行认识、构思以获得完整概念的过程。按照完形心理学派  相似文献   

12.
感悟是实现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在鉴赏过程中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在完形心理学的指导下,综合利用音乐、绘画、朗读比较等策略,整体感知诗歌文本,深入领会诗歌意境,体验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想象的同时,必须坚持整体性、综合性、客观性的鉴赏原则。  相似文献   

13.
格式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其含义指的是“形式或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的都是一些整体的“形”、“式样”,即一种自主体的知觉活动组织成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学派于本世纪初叶发源于德国,它的代表人物是苛勒。他们的理论愈来愈受到当前我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的关注。而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理论,诸如整体性、直觉性、心物同形、完形压强等对语文教学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4.
完形心理疗法是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首创的。所谓“完形”,德文原意是指将事物当作完整的整体看待。完形疗法在欧美心理咨询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众多的求助者在完形疗法的帮助下摆脱痛苦、获得成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各类学校心理辅导的  相似文献   

15.
“感悟”及其教学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语文教学中,“感悟”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图式加工及完形心理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就是“感悟教学”(语文悟性教学),感悟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丁立福 《英语自学》2009,(12):45-48
新大学英语四级试题中的Part V Cloze是完形测试(cloze test)在语言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完形测试的理论依据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关于场(cloze)的原理。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对事物进行感知时遵循着一定的法则去组织他们的知觉世界,其中的一个知觉组织原则就是完形原则(the principle of closure):人们看不连贯、不完整的图形时,  相似文献   

17.
张琦珍 《甘肃教育》2007,(9X):51-51
营造“缺口”,创设合理的情境 心理学家韦海墨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组。而知觉的重组遵循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完形律。”完形律是指当人们有一种心理倾向时,就会尽可能地把被知觉到的东西以完形的形式呈现出来。当学生遇到形式化的数学问题时,便会产生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心理缺口”。  相似文献   

18.
整体性原则是格式塔理论中的一个原则。格式塔是心理学术语,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含义是指:“形式或一种被分离的整体”。通俗地讲就是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都是些“形”的式样,也就是一种主体的知觉活动组织成的整体①。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它关于学习的理论颇多,诸如整体性原  相似文献   

19.
儿童感知事物有整体性的要求。心理学的格式塔派强调经验的整体性,指出学生“不是对学习情境的特殊的、孤立的刺激方面作出反应,而是把它作为整体来感知并把它作为有重要意义的因素加以应答。”学生所感知的东西对他来说是一种“完形”。儿童感知这一特点,在艾伟、蔡乐生两位的识字心理实验中  相似文献   

20.
魏学宏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5):44-46,76
文学鉴赏是实现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直觉性原则为我们从鉴赏角度理解文本意象的构成、走入作品设置的美的境地提供了某种启示,并由此形成了文学鉴赏的"格式塔"效应。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推崇知觉的识别与组织作用。该学派提出的"同构论""整体性""直觉观"原则,从文学接受的角度为诠释文本的意象构成、发掘独特的审美意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至今对诗歌鉴赏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