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经济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中心。但现实则往往与我们的愿望相违背:对编辑们隆重推出的“重头文章”、“头条稿子”,受众却提不起阅读的兴趣,这就影响了宣传的效果。 如何让经济报道真正充当好“重点”和“中心”的角色?改变教条式、概念化的老面孔,把握新闻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富有创造性的领域,拥有读者,赢得读者,从受众角度去采写我们的经济报道,这无  相似文献   

2.
张辉 《声屏世界》2000,(3):36-36
经济报道是整个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播电视宣传的“重头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经济报道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所承负的作用将日益凸现。因此,搞好经济报道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经济生活的需要。然而,现实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些不应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报道的形式过于单调,报道的内容过于平淡,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报道,如何能够力避平板、平淡,力求写鲜、写活,实践证明,善于“反弹琵琶”,会更加诱人。所谓“反弹琵琶”,既有表现手段和技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思维模式和方法的问题。“硬题材”作“软处理”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报道在党报新闻报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让人喜闻乐见呢?将“硬题材”作“软处理”,便是方法之一。所谓“软处理”,从总体上讲,即努力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在语言表达上,应多用文学语言,多做形象、具体…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应如何与此相适应?”这是党的十四大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新闻界所共同思考的问题。(一) 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我们的新闻报道已逐步转到以经济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了。然而,我们的经济报道仍然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十多年来的经济改革,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其取向是市场,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我们的新闻报道不能很好地同经济改革合拍,通过对十四大报告的学习,现在应该是看得更清楚了。  相似文献   

5.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新的改革措施频频出台、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异彩纷呈……经济新闻报道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其特点表现为“五多五少”:微观操作性报道多,宏观综合性报道少;生产环节的报道多,流通领域的报道少;有关政府指令、计划、决策的报道多,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报道少,经济领域的浅层次经验报道多,深层次分析报道少;含政治说教和专业用语的报道多,通俗易懂、循循善诱的报道少.这种报道模式,不仅与今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相去甚远,其主体本身也已因僵化、教条、呆板、枯燥等弊病日益呈现出危机.笔者认为,经济新闻报道要把握这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黄金时代,摆脱危机,明确地位,须从强化服务功能入手.  相似文献   

6.
经济报道呆板平淡、枯燥无味,仍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问题。有些经济报道成为“政策解释”、“经验汇报”和“统计数字罗列”,远离了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动,造成一些读者不爱看经济新闻报道,影响着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如何使经济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经济新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着“万花筒”式的市场经济,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单位,而是融产、供、销于一身的经济实体,形成“五花八门”的“小社会”。面对广阔的经济舞台,企业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就从划地为牢...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一经确立,就成了新闻报道的主旋律。经济体制的转轨,记者也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建立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转变观念。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是记者的思想观念要来一个根本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报道是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记者的思想观念中,“左”的和旧的东西不少。以前我们搞经济报道都是以生产环节为中心,路子狭窄,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然我们对经济报道作了一些改进,但从总体上讲,还是从领导角度、生产角度、工作角度报道得多,  相似文献   

9.
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百姓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人们对经济报道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媒体间的竞争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也显得愈发突出。经济报道欲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必须转变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在题材选择上要广开思路、在报道方式上要大胆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经济报道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经济报道的主角是人。“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就是要在经济报道中关注…  相似文献   

10.
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搞好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工作,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我们的报道才能把握正确的导向。回顾我们已经进行的报道,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搞好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新闻报道不能造成“一搞就活”的假象,再出现“一包就灵”的  相似文献   

11.
陷入困境的企业与跃跃一试的新闻记者,似乎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在任何一个中国新兴企业的兴衰历程中,每每都可以看到传媒忙碌而兴奋的身影,在有些案例中甚至扮演了十分醒目的角色。 一年前,为了写书而寻找资料,我接触了大量的有关企业困境的新闻报道,从这些当时都曾轰动一时、而现今已微微泛黄的新闻作品中,不但可以读出一个激情时代的进步与曲折,而且,还能够梳理出一些颇有启示的“报道规律”。 在有关企业困境的新闻报道中,有三种很典型的报道方式值得提出来商榷。 第一种是传闻式的报道。 某些并未得到确认的信息被当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是有关经济新闻的高层次报道方式。这种集前瞻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新闻报道形式正在成为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一门“显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经济新闻深度报道仍存在诸多不足。本试图揭示这些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闻,被认为是所有的新闻报道中最难驾驭的一种题材,过去有一句顺口溜:“工业看机械,农业看土地,科技看仪器,观众(读者)没兴趣”,这说明很长时间以来,经济报道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诚然,这些年来,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和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但它离社会的要求和大众的需要仍然相去甚远。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报道无论其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大有可为的。经济报道就其内容而言,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就其形式而言,要使经济与新闻很好地结合,客观上是有难度的…  相似文献   

14.
基层部队如何唱好新闻报道工作这台戏,总参某通信总站采取“四个一”的做法,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近3年来,他们在稿件数量、典型报道、稿件录用级别上,一年上一个台阶,先后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去年被总参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一、军、政领导一条心抓新闻报道工作历来是政工领导的“主角戏”。通信总站的政工领导们始终把这项工作装在心里,亲自组织召开新闻报道工作会议,定方向,下任务,提要求,为报道工作鸣锣击鼓,为报道人员强筋壮骨。通信总站的军事领导也进入“角色”不当门外汉,参与新闻工作,撰写报道稿件。军政主官在…  相似文献   

15.
对经济报道,现在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一条批评,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言下之意,经济报道应该是“外行能看懂,内行也爱看”。我认为,这个要求是很不容易办到的。像对待其它所有新闻报道一样,要求经济报道可读性强一些,通俗易懂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办得到的。现在多数的经济报道,看不懂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不爱看。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空话套话连篇,令人生厌。某某企业,过去如何落后,后来经过改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新闻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涉足面越来越广,其对经济行为的舆论监督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新闻报道中,一方面,经济新闻就最新的经济动向,向广大受众做出信息传达、消费指导等;另一方面,经济新闻尤其是批评性报道,由于未把握好正确的经济舆论导向,导致企业破产、市场低迷、消费利益受损的严重后果。去年10月以来,媒体关于“豫花”牌面粉的报道,就是对经济新闻报道失范的又一次警告。  相似文献   

17.
和平时期,企业是改革建设的主战场。社会矛盾的焦点,在企业都体现着。改革改到了什么程度,企业活不活是标准。因此,希望人民日报经济报道应立足企业。新闻报道有必要研究研究,在改革中,企业厂长有多少苦衷,国营企业有多少难处,经济改革的经验和阻力到底在哪里? 人民日报的报道要带倾向性,但更应该冷静客观。宣传“四通”怎么好,光讲一面,太片面,“四通”为  相似文献   

18.
思路登上“四台阶” 前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政冶、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发展和加快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处在这样的新时期,基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工作者,特别是驻外记者亟需认清形势,转变报道思路,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首先要思想领先。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这样才能文思泉涌,文思敏捷、思路通达,写起新闻报道来挥洒自如,有着  相似文献   

19.
论文缩微     
经济报道:专业与通俗融合才完美高路在《新闻战线》2003年2期上撰文说,对于专业性的新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报道,人往往有这样两句颇为不屑的评:“在外行眼里是内行,在内行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不懂”。这两句评价,既反映出济报道的难度,也为专业性的新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报道指了努力方向:既要追求通俗生,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专业水,即专业化与通俗化融为一体才美。经济报道属于专业性新闻报的范畴。这里的“专业”,指的是济学的专业知识。新闻也是一种业,也有专业水平高低的问题。是,在“经济报道”这…  相似文献   

20.
地市党委机关报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声音,宣传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报道地方经济建设成果,反映基层群众心声的重任,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和较高的影响力。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翼”,新时期地市党委机关报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